郝小玉
在寫作教學中,我們提倡學生以身邊的真人真事為原型進行創(chuàng)作。作為一名鄉(xiāng)村教師,就應該明確,大部分學生身處鄉(xiāng)村,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有著異于城市孩子的生活,幫助他們探尋寫作的素材,教給他們鄉(xiāng)村生活寫作的策略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不少教師認為鄉(xiāng)村學生缺少知識,所以課堂上不斷灌輸學科基礎知識,但是他們忘了在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的當今社會,知識早已是人盡可知的內(nèi)容,學生更需要學會的是學習的方法,寫作教學亦是如此。那么,如何運用策略性知識進行鄉(xiāng)村素材類記敘文的寫作呢?
一、開發(fā)策略性知識, 提供選材立意策略
策略性知識主要是在學習活動中為達成一定的學習目標而學會學習的規(guī)則、方法和技巧。它既可以是內(nèi)隱的規(guī)則系統(tǒng),也可以是外顯的操作程序與步驟。張慶林、楊東在《論策略性知識向思維能力轉化的機制與措施》一文中提到:“策略性知識的學習必須概念化、條件化、結構化和自動化才能轉化為相應的能力?!币虼?,建立鄉(xiāng)村生活素材類記敘文的寫作策略性知識思維導圖就顯得十分有必要,用清晰明確的思維導圖來幫助學生進行鄉(xiāng)村生活的選擇、剪裁、構思甚至寫作,會使學生在考場上快速形成寫作思路,寫作效率更高。
1. 建立選材思維模型
思維模型中的景物是指可以選擇一景或者一物作為素材的中心。如描寫村口的槐樹、屋后的桃樹林、鄉(xiāng)村廣場舞的場景、麥收時節(jié)麥田的場景、召開村民大會的場景等,一物可以是一雙布鞋、一只風箏、一個吊桶、一把鋤頭等。當然,景物中肯定有人物有故事,如果我們能夠以其中一景或者一物作為主線,那么記敘文的切入口很小,選材不落窠臼,文章自然能夠以小見大,彰顯深刻內(nèi)涵。一人或者一事是學生常用的選材角度,但奇怪的是,他們在考場作文中選擇的人或事與筆者調(diào)研的鄉(xiāng)村中印象最深刻的人或事大相徑庭,可見,學生的記敘文選材已經(jīng)長期迷失于胡編亂造之中。筆者就“你最佩服的新農(nóng)村人”在學生中作了調(diào)研,結果呈現(xiàn)出三類:商人、村民和知識分子。不管是哪類人,都值得學生納入素材的范疇,他們或者有典型性或者有獨特性,都有寫作的價值。鄉(xiāng)村小事就多得不可勝數(shù)了,家庭瑣事、鄰里糾紛、村民選舉、土地測量、紅白喜事……
一言一行則是指學生可以選擇身邊人物的代表性言行舉止作為中心素材,如媽媽的嘮叨、老師的口頭禪、爺爺?shù)男β?、奶奶的叮囑、同學的綽號、媽媽頻繁地給別人夾菜等,一言一行哪怕一個眼神都應該是記敘文素材的最佳選擇。所謂情理就是可以以一種情感或者一個道理作為文章的主線,這種情感可以是對日漸消逝的農(nóng)耕文明的眷戀、對日益荒蕪的鄉(xiāng)村的無奈、對空巢老人的同情、對留守兒童的憐憫、對鄉(xiāng)村老師的尊敬……以情感作為主線組織材料往往使記敘文有了散文味兒,更能以情動人;以法理作文主線組織材料會使記敘文有著哲理韻味,更能以理服人。
2.踐行選材思維模型
筆者以2015年江蘇省高考作文題為例進行了鄉(xiāng)村生活素材訓練,題目如下:智慧是一種經(jīng)驗,一種能力,一種境界。和大自然一樣,智慧也有它自己的樣子。
景物類的素材如小河邊一棵中空的老樹、鄰居家建起的沼氣池、屋檐下銜泥筑窩的燕子、爺爺利用模子編制的魚簍、矗立田間的稻草人等。人事類的選材仍然如大學畢業(yè)后回鄉(xiāng)建生態(tài)農(nóng)莊的表哥、中專畢業(yè)回家自學成才考上村官的叔叔、靈活處理村民土地糾紛的村支書、以德報怨寬以待人的爺爺、種樹種糧兩不誤的媽媽等,孩子們眼中的智慧各有千秋。有的側重于方法技巧,有的側重于為人處世,但是都能在生活中選到合適的素材。言行舉止類如寫自習課時老師進教室后怕打擾學生輕輕搬起凳子再坐下的細節(jié),有寫媽媽在與鄰居鬧矛盾之后還能在田間行走時順便幫助鄰居家田里扶正秧苗的動作。這兩個細節(jié)貌似與智慧無關,卻恰恰是學生對真實生活的觀察與感悟。前者堪稱為師者應給學生安靜思考的空間的智慧,后者堪稱如何處理鄰里關系的智慧,只要點題到位,作為素材未嘗不可。選擇情理的就更少了,其實,智慧這個題目本身既是感性又是理性的,在仇恨面前以德報怨堪稱寬容大度智慧之情,編制大網(wǎng)眼魚簍堪稱綠色生活持續(xù)發(fā)展之理,以情理作為線索組織素材或以素材為基礎抒情說理都是記敘文寫作的思維策略。
二、建構思維導圖,探求高效寫作策略
當確定了選材之后,寫法就成了首要問題,不同的選材應該有不同的寫作策略。如確定以庭院的槐樹為寫作對象后就可以考慮是從不同的角度描寫現(xiàn)在的槐樹(即多角度橫向描寫),還是從槐樹還是一顆小樹苗寫起(即選角度縱向描寫)。前者可以從不同視角(如俯仰高低遠近)描寫槐樹,也可以分解描述(如樹干樹枝樹葉槐花),可以正側結合(結合樹上的知了、樹下的人們、樹旁的老屋等),后者可以寫童年時老屋旁的槐樹枝葉茂盛,是孩子們玩耍的樂園,而現(xiàn)在因為建樓房槐樹被鋸掉樹根枝條,顯得寥落蕭瑟缺乏美感,總之,寫出槐樹在不同時候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改變。前者應著重挖掘槐樹本身的內(nèi)涵,找到抒情明理的切入口;后者著重描寫槐樹的變化,并據(jù)此闡明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
寫人記事的策略多種多樣,筆者著重介紹兩種:一線串珠和中心輻射。所謂一線串珠,是指在記敘文的布局謀篇中以一條線索貫穿全文,把一些相對分散、獨立的材料串聯(lián)起來,使之相輔相成、彼此烘托,形成一篇完整文章的寫作方法。但筆者在實際教學時更傾向于中心輻射法,因為這種寫法使得文章中心事件突出,不會給人零散的感覺。
中心輻射就是文章以記述一件事(一個人)為主,行文中可兼顧其他人事以凸顯主旨。如2015年江蘇省高考滿分作文《雞婆》以雞婆通過養(yǎng)雞配合葡萄種植為中心事件,又不斷插敘其他村民包括雞婆家人的嘲諷與欽佩,在眾人的反襯中,中心人物雞婆的智慧得以凸顯。再如2014年高考滿分作文《朽葉的梔子花》一文中插敘交代了女人的身世及鍋貼醬料的秘密,使材料更具真實性,同時用加花醬這個秘密來凸顯主人公身上的不朽之氣,愛美愛生活的人豈會老去?在描寫中心事件時可以插敘其他內(nèi)容,補充交代事件,使文章形成波瀾,這樣可使文章結構緊湊,主題突出。endprint
言行類記敘文的寫作筆者按照反復與變化來分類,這兩種寫法有異。反復一種行為,如山東省高考滿分作文《母親手中的稻草繩》中“手一顛一顛地將稻草編成草繩”這一細節(jié)不斷出現(xiàn),成了“我”不會被時間風化的永恒記憶,母親用自強不息的實際行動進行了無聲的教育。反復描寫一種言行需要學生讀懂材料內(nèi)涵,選擇最具典型性的言行作為反復描摹的對象,通過不同時間不同場合下的同一言行來塑造人物形象。言行出現(xiàn)變化最典型的當屬《禮物》一文,“我”用獎學金給愛用抽煙來緩解疲憊的父親買了一條煙,“此時,我多想讓父親立即拆開煙盒,取出一只,像往常勞累后一樣,專注安逸地燃起。可,沒能,父親只是將煙捧在眼前動情地盯著,看著煙,又看著我,眼里盈著淚,良久,小心地擱下了煙,平靜地說:‘煙,我
戒了?!?父親收到禮物時先激動而后克制,因家境貧寒為了孩子讀書而放棄抽煙的愛好,父愛的深沉偉大在這瞬間得到體現(xiàn)。如果說言行的反復是凸顯人物的某一重要特征,那么,人物言行的變化則能夠更深刻地反映人物的本質(zhì)特點。當然,這兩種方法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可以在一篇文章中同時使用。
詠嘆抒情、明理哲思與以上選材并不矛盾,筆者這樣劃分是出于記敘文特色的考慮。抒情類記敘文更多是用細節(jié)來打動讀者,明理類記敘文更多用情節(jié)來揭示道理,前者更傾向于展示細膩感性的描寫能力,后者更傾向于體現(xiàn)駕馭材料精巧構思的水平。在細膩感性的描摹中抒發(fā)情感是大部分學生必須掌握的記敘文寫作策略。而以明理為目的的記敘文偏少,偶爾出現(xiàn)的習作也偏于低幼,這反映出學生的理性思維水平有待提高,對事件的認知評判能力都亟待提升?!霸跉v年高考閱卷中,一個省數(shù)十萬份作文里,邏輯思維縝密、充滿理性的議論文竟然鳳毛麟角?!保ㄒ姟吨袑W語文教學參考》2005年第6期《呼喚理性思維》)。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注重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同時也應鼓勵學生質(zhì)疑,指導學生理性評價社會生活。當然,能夠情理兼具應是我們對學生記敘文寫作的最高要求。
當下新農(nóng)村有小區(qū)、通公交、覆蓋4G網(wǎng)絡,更多的鄉(xiāng)村人因為農(nóng)業(yè)機械化而從繁重的農(nóng)業(yè)勞作中解放出來,他們有時間做手工、開工廠、去兼職、去娛樂……在鄉(xiāng)村生活中選材當更接地氣,更能喚起大眾認同感。這些內(nèi)容理當是我們鄉(xiāng)村學生習作的最佳素材,如果持續(xù)眼下這種議論文獨步天下、記敘文茍延殘喘的寫作教學現(xiàn)象,將會是語文教學的悲哀,更是社會的悲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