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梅
(重慶市醫(yī)藥衛(wèi)生學校,重慶 408100)
本次課選用國家規(guī)劃教材科學出版社出版、王靜主編的2016版《護理學基礎》,本次教學內容選自第十四章給藥中第四節(jié)注射給藥法中的肌肉注射法,結合臨床應用實際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開設肌肉注射法實訓課程,共計兩學時。
授課對象為中職護理專業(yè)二年級學生,關于肌肉注射法,學生前期已學習注射給藥原則、肌肉注射理論知識,學會了吸藥法、皮內注射和皮下注射,這為肌肉注射法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學生課上表現活躍,動手能力強,對多媒體很感興趣,能夠熟練應用智能手機。
根據中職護理專業(yè)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我們確定了本次課的知識目標:掌握肌肉注射法目的、注射部位的定位方法;技能目標:正確進行肌肉注射部位的定位,正確實施肌肉注射法,能夠運用無痛注射技術;素質目標: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則、注射原則,養(yǎng)成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培養(yǎng)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與團隊協作精神。
根據相關培養(yǎng)方案,結合學生以往的課堂表現和臨床護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確定本次課的重點為肌肉注射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項,肌肉注射部位定位、肌肉注射的進針角度為本次課的難點。
傳統的護理實訓教學模式存在以下問題:教學與臨床脫節(jié)、學生機械地進行操作練習與學習興趣不高、重難點難以突破、評價方式單一且行業(yè)評價較難實現。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團隊成員改革傳統的實訓教學方式,遵循“在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理念,加強院校合作,使教學適應臨床護理崗位需求,同時以學生為中心,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此外,充分利用移動數字平臺、理實一體化教室、錄播設備等開展實訓教學。
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主線,將兩學時的課堂內容分為4個環(huán)節(jié),將教學重點放在難點突破和技能訓練上。
課前學生通過微信接收學習任務,并登錄手機App,復習相關理論知識,觀看與肌肉注射法相關的操作視頻,了解操作要點;學生到開放實訓室,根據任務單進行小組合作,在肌肉注射模型上進行肌肉注射法流程演練,錄制操作過程并將其上傳至平臺。
3.2.1 導入新課 課上,通過連線臨床專家導入新課,突出肌肉注射法的臨床應用意義,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播放學生課前操作視頻,請學生找出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糾錯總結,同時提出兩個任務難點。
3.2.2 難點突破 針對難點1:肌肉注射部位定位,可采用以下方式進行突破:首先展示臀大肌解剖模型,使學生熟悉臀大肌部位神經、肌肉、血管的解剖結構,理解定位原理;然后播放肌肉注射部位定位微課,展示定位法,學生邊看邊做,在肌肉注射模型上練習定位;最后真人定位,每組學生在同學身上練習,教師巡回指導,要求學生將定位手法拍照并上傳至平臺,以檢驗掌握程度。
針對難點2:肌肉注射的進針角度,可采用以下方式進行突破:先播放肌肉注射進針的動畫,形象生動地展示肌肉注射的進針角度、深度,使學生快速理解操作要點;然后教師示范,學生在模型上練習進針手法和力度,逐漸掌握肌肉注射的進針角度、深度,教師巡回指導,突破難點。
3.2.3 技能訓練 在掌握肌肉注射操作難點的基礎上,學生要了解操作流程。先由教師示范肌肉注射操作流程,使學生對操作有整體認識,然后通過平臺發(fā)布任務單,4個小組分別選擇一個任務,小組成員結合臨床案例進行角色扮演,配合練習,互相糾錯,掌握操作要領。將案例與臨床情景相結合,提高學生溝通能力,培養(yǎng)其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
3.2.4 總結評價 在熟悉操作流程的基礎上,學生進行小組展示和評價,同時錄制視頻,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職業(yè)素養(yǎng)。
本次課除了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外,還可將錄制的視頻上傳至平臺,邀請臨床護理專家對小組操作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學生課堂成績由課堂學生操作表現和小組展示成績組成,小組展示成績綜合了3方評價結果。
課后要求學生登錄學習平臺進行測試與拓展學習,分析4種注射法的異同點,并且到校內附屬醫(yī)院進行臨床見習,完成反思日記。
根據學生的測試結果和問卷調查結果,與傳統教學相比,此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興趣、操作技能、課堂滿意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學生積極參加全國護理技能大賽并獲得優(yōu)異成績,學生和臨床護理教師一致認為在實訓教學中引入信息化教學手段,能使教學與臨床護理崗位接軌,顯著提高學生操作技能。
教師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以臨床實際案例設計學習任務,并制作相關視頻,創(chuàng)設臨床護理情景,設計相應任務,以任務為驅動,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實現“在做中學、學中做”。
將操作細節(jié)和難點制作成微課和動畫,通過大屏幕播放,讓學生邊看邊做,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通過連線臨床護理專家,實現對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多元化評價,符合現代教育理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