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伊春市翠巒區(qū)第三中學 王曉虹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項的“培養(yǎng)”活動,可是,新的課程改革強調學習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讓學生在和諧、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中學習新的知識、新的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的改變使教師長期以來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地位發(fā)生了變化,雖然教師作為知識傳授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與以往不同的是,他不再是教師唯一的或常規(guī)的角色,他要幫助學生學會自己思考,學會自己學習。
自主學習是新的學習方式的主要特征,它與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被動性構成鮮明的對比,兩種方式在學生具體學習生活中分別表現(xiàn)為“我要學”“要我學”具有外在誘因和強制性,只有外動力而缺乏內動力,而“我要學”是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內在需求,學生具有強烈的學生興趣,并負有一份責任,是一份較持久的內動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這樣才能使外動力向內動力轉化,并成為持久的動力,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培養(yǎng)學習興趣,掌握好的學習方法,這比學生獲得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這要求學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積極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學習,此時教師是一個指導者,促進者,用充滿情感的語言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尤其對一些后進生,他們本來就有自卑感,想學,但一般教師都會偏向一些成績較突出的學生,對這樣有上進心,但沒有表現(xiàn)機會的同學一律不問。我想這是極為錯誤的。我認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只是你沒有挖掘、沒有發(fā)現(xiàn)。如果你對這樣的學生給與表現(xiàn)機會,讓他嘗試到成功的喜悅,你又及時給與鼓勵和正確的評價,他會加倍努力去學,會對你所教的學科感到極大興趣,在以后的學習中,他會逐漸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新課改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把時間還給學生,而有的教師上課便叫學生自己去看書。沒有指導,沒有提示和具體要求,看的結果不去檢查,也沒有反饋,由學生一看到底,而有的教師讓學生自己選內容,喜歡哪一段就讀哪一段,學習方式自己選。學習伙伴自己選。想與誰教流就與誰交流,學生的“自主學習”出現(xiàn)了變相“放任自流”的現(xiàn)象,有的學生用一種很笨的方法“自主學習”,花費大量時間,但收獲不大。這樣自主學習,我們堅決不提倡。
新一輪課改,更注重語文觀念的更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是當前課堂改革的主旋律,也是一種學習方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僅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以方法。使學生成為真正的課堂主人,在學的過程中發(fā)揮他們應有的主觀能動力,最大限度獲取知識。合作方式有以下幾種:
現(xiàn)在的學生有著他們自己獨特的性格和思想見解,在語文課堂上,學生都希望能夠得到教師的認同,甚至有的學生在某一方面想超越老師,教師抓緊這一環(huán)節(jié)和特點,積極主動做他們的朋友,主動與他們交談,了解他們各自的心里想法,使學生感受到教師不是獨裁者,而是他們知心朋友,這就要求教師在觀念上有質的轉變,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從過去獨裁者的位置走下來,走到學生當中去,與他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曾經(jīng)有位學者說過“做學生的合作伙伴,與學生共同成長”。教師應以聊家常一樣的話語與學生進行無拘無束交流,教師應以平等、尊重、理解、關心、賞識的態(tài)度去對待學生。
新課程標準的語文課的任務應面向全體學生,是每個學生潛能得到開發(fā)并使他們從中受益,而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使每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方式學習,享受學習的樂趣,應把全體學生普遍參與與發(fā)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機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發(fā)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讓每個學生的特長都能得到最大的限度的發(fā)揮,同時,又可互補師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可能單獨完成的任務,在教學中,生生合作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優(yōu)——優(yōu)”合作
2.“優(yōu)——差”合作
3.“差——差”合作
總之,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的目標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復雜的、具有挑戰(zhàn)性、開放性的學習環(huán)境和問題中,成為學習活動中的主人。
民主、平等、融合的課堂氛圍,是探究教學的重要條件,只有民主、輕松、愉快氛圍里,學生才能去獨立的探索,大膽發(fā)表意見,自主探究和自主創(chuàng)造。師生之間要拉近距離,創(chuàng)建民主化得師生關系,教師尊重學生,聽取學生意見,虛心向學生學習;學生尊重教師,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讓學生的身心處于最佳活躍狀態(tài),心情舒暢投入到課堂,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造。
探究學習主要圍繞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組織活動的,教師設置的問題要具有目的性、適應性,問題難度要適合全班實際水平,要適合學生生活經(jīng)驗,以保證大多數(shù)學生在課堂上都處于思維活躍狀態(tài),以使問題有真正吸引學生的力量,問題才會使學生在心理上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tài)。
合作探究需要獨立沉思的空間,只有每個人有了自己的思考,合作才能夠有一些智慧和資源,只有沉靜的深思熟慮,討論才能觸及本質,才能深入。寧靜課堂也有活躍思維,當我們的課堂能讓學生靜靜思考問題時,每個學生的思維之花將會綻放在課堂上。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始終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主體”。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尊重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激發(fā)學生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呵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學生絕不會認為語文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他們將感到是一種無限快樂,學習興趣陡增,課堂也會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局面,無疑,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形成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