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晉中市經緯中學 姜望春
課程改革和課堂改革一直是中學基礎教育改革的雙翼。實踐和理論都告訴我們,教學的核心是教學生學會學習。這是教學本意的回歸,又是教學改革再出發(fā)的目標,是課程改革原本的理念和要求,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該堅守。
要推廣“先學后教”,追求“少教多學”
“先學后教”是對“先教后學”傳統(tǒng)課堂進行結構性變革的根本舉措。在“先學后教”模式中,學生的“學”具有反思性,老師的“教”
具有針對性,教與學雙邊具有互動性。反思性、針對性與互動性,就是“先學后教”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三件寶。
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發(fā)展水平,可以把知識分成三類。不需要老師教,學生自己能學會的,是第一類;老師不教,學生自己學不會,老師一教就會的,是第二類;不論老師教的多辛苦,學生還是學不會,是第三類。不言而喻,其中第二類知識才需要老師教,這也是老師的價值所在。
推廣“先學后教”的同時,必須追求“少教多學”。什么樣的少教才能產生多學的效果呢?首先,花在教的時間上要少(不超過三分之一課時),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要多,至少占三分之二課時。其次,教的是上述第二類知識;再次,即使教的是學生自己學不會的知識,教師也不能包辦代替,必須堅持啟發(fā)式。對學生來說,求知的樂趣在于獲得新知,尤其是通過自己的思考發(fā)現新知。
預習,就是要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初步建構和梳理,為學習目標的整體理解和掌握做認知鋪墊。它的作用是將學習點拆成若干個必經思考的問題,它的本質是學生“思維的臺階”。這是教師在學生前期學習的“隱形介入”。它要求教師首先要呈現學習目標,設計好學案,明確預習要求。這種“隱形介入”反映的就是教師的備課功夫。事實上,“隱形介入”對教師的要求比原來課堂上的直白告知更高,介入的方式更顯教師的素養(yǎng)與智慧。
相信學生,強調自學,并不能保證學生就能開展起有效的自學。在這一大膽的課堂教學變革中,對于自學的支持材料——同步導學方案的正確、恰當、合理的使用是不可忽視的要素,這一環(huán)節(jié)可能是影響課堂變革行動質量的關鍵。
課堂展示是一種學習途徑。讓學生把知道的說出來,是一種頗具激勵意義的挑戰(zhàn)學習,讓學生經常以規(guī)范的學科語言來表述問題,是鍛煉學生學科思維的重要途徑。教師通過學生的展示活動可以了解學生預習的進展和差異情況,了解學生預習中的困難之處以及常見錯誤,從而為教師的后續(xù)指導提供參考依據。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等于學生自學就能解決學案中的所有問題。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活動也必不可少。它雖不能十分強勢地壟斷著課堂的話語,但它必須有分寸地存在于學生的學習活動之中。
教師指導的第一個方面是課堂現場的生成性指導。在學生預習、自學之后,在展示的過程中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會以各種形式呈現出來,甚至會出現許多課堂的突發(fā)事件,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中,反應過來,準確地進行引導、點撥、補漏、糾錯和評價。這可是不低的要求。有經驗的教師可能有較好的預見性,生成性的指導也基本胸有成竹;而經驗不豐富的老師,生成性的指導是對其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的重要考驗,當然,這也是新教師走向成熟的重要鍛煉。
教師指導的第二個方面是提高學生持續(xù)學習能力的學習指導活動。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在展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跨學科的視野提高學生的通用學習能力。譬如如何自學、如何作業(yè)、如何復習、如何記筆記、如何開展課外拓展學習等。在關注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時,同時加強對學生學習體驗、學習品質、學習心理等方面的關注與輔導。
評價反饋是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學習進展中的評價與反饋不應該僅僅是考試意義的測驗,更多的應該是診斷性作業(yè)。
每位教師都應該重視作業(yè)的設計、選擇與運用。我們從功能角度將作業(yè)分為引導預習的作業(yè)、促進理解的作業(yè)、提高熟練性的作業(yè)、促成知識整理的作業(yè)等等。對于一個具體的學習點,通常需要適當的多維度作業(yè)(不一定是書寫作業(yè))的配合。在課堂中,預習作業(yè)、隨堂作業(yè)構成一個及時評價系統(tǒng)。而周周清和月考則成為一個學習周期完成后的延時評價系統(tǒng)。每堂課一般都有一些基礎的要求,以隨堂作業(yè)的形式要求全體學生必須過關。有效的課堂必須重視針對關鍵知識的精選的隨堂作業(yè),以及與之相配合的反饋系統(tǒng)。
我們現在面對的是“覺醒的痛苦”。要知道,信奉應試教育的人,搞應試教育是不痛苦的;而信奉素質教育的人,浸在應試教育中是十分痛苦的。真正的課堂教學變革是不可逆轉的,關鍵在于“從覺醒走向行動”的第一步。而只有真正研究學生、讀懂學生,教與學的關系才能返璞歸真,教師才能從覺醒走向行動。
教師永遠要發(fā)揮主導作用,但幫助和促進學生學習,是教師主導作用的根本體現,而不是教師講了多少時間。
追求完美容易導致不敢改革,結果往往是取消改革。試圖找到所有的問題,然后高屋建瓴地制定一個能應對所有問題的改革方案和計劃,這個計劃制定難,成功更難。改革是從過去通往未來的路,我們只能在現有的而非理想的條件下選擇做值得做的事,用毅力和耐心堅持做下去,不斷復制和推廣做好了的事,同時不斷總結和糾正沒有做好的事。課改最需要的是意識、責任和勇氣。國家基礎教育司司長王文湛說過:教學改革之初,教師常常難閉上嘴,學生常常難張開口。教師閉嘴,就是讓出話語權,學生開口,就是獲取學習的權利和機會。課堂改革的實質就是“讓學”:即讓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合作學習,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我們堅信,“讓學”后的考試應該是成功的。
面對昏昏欲睡的學生,與其讓老師在課堂喋喋不休、廣種薄收或顆粒無收,還不如不講或少講。要讓“效果好起來、課堂活起來”必須讓學生動起來。而要讓學生動起來,就必須相信學生、發(fā)動學生、利用學生、發(fā)展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