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霞
(青島衛(wèi)生學校,山東 青島 266071)
腦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左半球掌管邏輯、理性和分析思維,大腦右半球負責直覺、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1]。如果在教學中,讓學生大腦兩個半球交替興奮、抑制或同時興奮,協(xié)同工作,能大大挖掘大腦的潛在能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這種理念指導下,筆者通過自己多年教學實踐,結合生理學特點,采用“課前準備——設計劇情,編寫劇本;課堂教學——巧施妙招,化繁為簡;課后復習——口手齊動,強化記憶;階段總結——影像再現(xiàn),鞏固記憶”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左右大腦半球的功能,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xiàn)將生理學課堂教學的一點體會介紹如下。
生理學是一門以理解為主、記憶為輔的學科,80%的內容需要理解,20%的知識需要記憶。為讓學生輕松愉快學習,將人體生理功能按系統(tǒng)分成12個模塊,每個模塊包括若干個知識單元,每個知識單元采用不同的方法編寫一個劇本,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其身臨其境,層層探秘,為探究而興奮,為求知而快樂。例如講解血型這個知識單元時,可設計成“懸疑片”,讓學生充當劇本中的偵探,在表演劇情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具體如下:(1)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懸疑:假設某地發(fā)生一起兇殺案,現(xiàn)場除了受害者尸體和一滴血跡之外,沒有任何有價值的線索。(2)動手探案,揭示結果:地上血跡是兇手的,還是受害者的?偵探提取受害者及地上血跡的血液樣本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血樣血型與受害人血型不符。(3)提出質疑,解決問題:如此初步斷定地上血跡很有可能是兇手的,且受害者與兇手曾展開搏斗,兇手受傷流血。(4)還原真相,再現(xiàn)現(xiàn)場:經(jīng)偵探對當?shù)卦蟹缸镉涗浀那翱迫藛T檔案庫進行比對,對血型與現(xiàn)場地上血跡相同者進行摸排,逐漸縮小范圍,對幾個最具有嫌疑的人員進行調查,最終找到了兇手。在劇情的逐步發(fā)展中,巧妙地將血型的概念、分類及血型特點貫穿其中。
為簡化教學內容,加強學生記憶,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難以理解和記憶的重點、難點知識,采用動手畫、動腦想的方法幫助學生學習。
畫圖能形象直觀地作用于學生的感知[2]。用畫圖再現(xiàn)生理過程,實際上就是把生理機制形象化、具體化。比如在講授突觸單元時,因該知識單元包括突觸概念、類型、結構、傳遞過程4個部分,內容多,難理解記憶。于是在學習第一部分突觸概念時就要求學生根據(jù)定義描述畫出一個典型的突觸示意圖,以此圖為基礎,逐步添加展示突觸的類型、結構及傳遞過程。當本節(jié)課結束時,一張完整的關于突觸知識的圖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而這張圖就是本節(jié)課的所有內容,不僅將煩瑣的知識簡單化,且比枯燥的文字更便于記憶和理解。
生理學某些機制與一些生活物品的原理相似,因此學生開動腦筋進行聯(lián)想可提高學習效果。比如學習心臟泵血內容時,可引導學生進行聯(lián)想,通過模擬打氣筒充氣過程,使學生充分理解心臟的泵血機制,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探索精神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課后將課堂上所畫的圖裝訂成冊,并配上文字說明,讓學生看圖敘述故事,既增強學生邏輯推理、分析能力,又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和想象力,興奮大腦左右半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學生對活動具有強烈的興趣,他們能從有興趣的活動中進行學習[3]。因此,課后根據(jù)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指導學生通過做實驗、做模型等,達到掌握生理知識、培養(yǎng)探究能力、養(yǎng)成探究習慣的目的。比如,生理學中的肌絲滑行過程是個難點,讓學生試著做肌絲滑行模型,從第一代線繩搖動式到第二代螺絲轉動式再到第三代單片機編程式,不斷改進。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使學生對肌絲的超微結構及滑行過程有了充分理解,并開闊了眼界,增強了動手能力。
生理學是以系統(tǒng)、器官和細胞甚至基因等為主線建立的理論體系。從器官、系統(tǒng)以及細胞和分子水平所獲得的對機體功能的認識,最終都要在整體水平上加以綜合并得到驗證[4]。因此,在學習生理學這門課前,首先要求學生先畫一張人體形態(tài)結構簡圖,初步認識人體各系統(tǒng)的位置及組成,既將生理學知識體系條理化,又樹立了整體醫(yī)學理念。當一個章節(jié)學習結束時,再要求學生在這張人體形態(tài)結構圖上畫出這個系統(tǒng)的各個組成器官,看著平面圖像想象每個器官動態(tài)的生理功能,再用語言描述出來。心、眼、耳、口、手配合使用,使記憶效果明顯增強。
總之,多種多樣的生理學教學形式,可開發(fā)學生大腦,鍛煉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讓學生學到知識、學懂知識、學會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