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利曉
拓展性閱讀是將我們的閱讀視野拓展開去,由此及彼,互相鉤連,構(gòu)建起一張具有豐富信息的網(wǎng)絡(luò)。而選擇恰當?shù)耐卣剐蚤喿x材料是拓展閱讀的關(guān)鍵。學習一首詩詞尤其是古詩詞,我們通常會由此及彼產(chǎn)生一些聯(lián)想,如這位作者還有哪些典型作品?對同一事件其他詩人是什么態(tài)度?這種藝術(shù)手法在哪些詩歌中還有應(yīng)用?在高考考綱中對應(yīng)哪個考點?這些問題,就成了我們關(guān)切的問題。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就要適當選取一些拓展性詩歌擴大閱讀量。
高中人教版語文必修教材設(shè)置了四個單元詩歌閱讀,但這遠遠不夠教學的使用和學生對詩歌的積累,所以在研究高中語文配套閱讀材料的選擇與應(yīng)用策略和編寫《高中語文拓展閱讀》時,筆者就詩歌教學探索提出了一些較為實用的選擇原則。
一、開闊視野,擴大積累
詩歌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是經(jīng)過時間淘洗的文化精髓,值得我們后人誦讀積累。因此,課外詩歌的選擇首先要遵循“朗朗上口,能開闊學生視野”的原則。在必修一第一單元“現(xiàn)代詩歌”教學中,除了背誦積累課后附的《采桑子·重陽》《七律·長征》和《浪淘沙·北戴河》以外,筆者還選擇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等,讓學生在背誦積累中感受偉人的凌云壯志和博大胸懷?,F(xiàn)代詩歌雖然不屬于高考范圍,但筆者還是選擇了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舒婷的《致橡樹》,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讓學生在或深沉或昂揚的誦讀中感受現(xiàn)代詩歌的風采。不僅如此,我還讓學生自主積累一些自己喜歡的現(xiàn)代詩歌。
以“開闊視野,擴大積累”為原則,既可以讓學生了解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還可以通過誦讀增強語感,內(nèi)化語文材料。
二、以文本為依據(jù),同題材拓展
所謂同題材拓展就是以教材中的詩歌為依據(jù),選擇與其同一題材的其它詩歌,這樣能夠使學生看到歷史上不同朝代不同詩人對同一人、事、物的不同認識。如講杜甫的《詠懷古跡》時,筆者就選擇了不同時代的關(guān)于王昭君的詩歌。白居易的《昭君詞》“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里時”寫出了昭君盼望回到漢宮:歐陽修的《明妃曲再和王介甫》則托長門之怨對皇權(quán)進行非議;而杜甫的《詠懷古跡》則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悶之情。通過比較閱讀,學生既開闊了視野,又認識了不同詩人筆下的王昭君,同時也提高了對詠懷詩歌的鑒賞能力。同樣,講李商隱的《馬嵬》也采用了同題材拓展法。筆者選取了宋代李覯《讀長恨辭》:“當時更有軍中死,自是君王不動心。”對李隆基寵信楊貴妃而不體恤將士進行了尖銳的諷刺。清代詩人袁枚的《馬嵬》:“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則將矛頭直指唐明皇,表現(xiàn)出詩人對勞苦大眾的憐憫同情。
通過同題材拓展,能夠巧妙地突破古詩文教學難讀、難解的瓶頸,能夠讓學生全面認識同一事物或歷史事件,能夠讓學生學得活,學得透,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三、拓展同一詩人的不同詩歌
同一詩人在不同時期往往會有不同的詩詞風格,諸如蘇軾的詩詞以被貶黃州為分界,前后風格大為迥異,李清照的詞以南渡為界分前后兩個時期,辛棄疾的詩詞在辭官前后,也有所不同。因此,我們可以對同一詩人的詩歌進行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拓展。如講蘇軾的《定風波》時,筆者設(shè)置了《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和《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其中“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多情卻被無情惱”把主人公那細膩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笆朗乱粓龃髩?,人生幾度秋涼”更把作者被貶黃州后的落寞惆悵細膩地展現(xiàn)出來。這兩首詞都是婉約細膩的風格,與“手執(zhí)鐵板唱大江東去”的曠達樂觀的詞人形象判若兩人。再如,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但南渡之后,詞風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講《聲聲慢》時補充《漁家傲》,這首詞景象壯闊、氣勢磅礴,“我報路長嗟日薯”抒發(fā)上下求索之志,“九萬里風鵬正舉”抒發(fā)其凌云壯志,其豪邁之氣不亞于七尺男兒。
詩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悲傷歡喜,個人經(jīng)歷對詩詞風格有重要影響。閱讀同一詩人的不同風格的詩歌,能夠讓學生更有效地掌握教材中的詩歌,能夠更深入地體會作者的不同心境,能夠更全面地了解作者。
四、緊扣考綱適度拓展
高中教學不管采用什么素質(zhì)教育的方式,最終都要應(yīng)對高考,詩歌教學也不例外。近些年關(guān)于詩歌的考綱要求比較穩(wěn)定,所以在選擇詩歌的課外閱讀材料時還要緊扣考綱。以考綱為指揮棒,選取適當?shù)脑姼璨⑴湟韵鄳?yīng)的考題。如必修一第一單元選了四首現(xiàn)代詩,看似沒有多少共同之處,但定位到考綱上那就是“鑒賞詩歌的形象”。沁園春·長沙》突出的是景物形象,《雨巷》突出的是事物形象,《大堰河——我的保姆》突出的則是人物形象。所以在選擇拓展閱讀材料時就以“鑒賞詩歌的形象”為依據(jù)。筆者選取了李華的《春行即興》,并設(shè)計了“從情景關(guān)系上分析詩歌”的問題,該問題既考查了詩歌的景物形象,又考查了“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可謂一舉兩得。后面兩課又選取了陸游的《卜算子·詠構(gòu)》和皎然的《尋陸鴻漸不遇》,并設(shè)計了相應(yīng)考點的考題。講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選取了楊萬里的《最愛東山晴后雪》,因為蘇詞中“穿”“拍”“卷”用得好,屬于“鑒賞詩歌的語言”這一考點,所以設(shè)計題目為:“軟紅光里涌銀山”中“軟”“涌”二字有何妙處?
緊扣考綱適度拓展,能夠讓單元目標與高考考綱緊密結(jié)合,讓拓展閱讀更具有針對性,能夠讓學生在閱讀中提高應(yīng)用實際應(yīng)用能力,能夠讓拓展閱讀真正成為教材的有效延伸。
★作者單位軻南洛寧縣第一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