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俊
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提問不在多而在精,要象文章的文眼一樣能夠輝映全文,統帥全篇;象點睛之筆一樣能揭示主題,深化內容:象思想紅線那樣牽線串珠,牽衣頓領。語文教學中的提問要著眼于課文整體,設計一個或幾個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能起主導作用、能在整體參與性上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討論、創(chuàng)新的主問題,然后在主問題的統攝下,再設計幾個有助于解答主問題的子問題,或者幾個對主問題有補充、輔助作用的次問題。如何設計主問題,需要根據課文的特點和教學任務而定。
一、從課文的關鍵語句入手設計主問題
課文有一些關鍵語句對理解課文的內容,把握作者的深層情感,探討深厚的思想意蘊很有幫助。在這些關鍵語句處設疑,會收到駕一馭萬的效果。如《荷塘月色》的開頭“這幾天我心里頗不寧靜”,這是這篇課文的文眼,是理解課文的關鍵。我們可以這樣提問。
1.這篇課文中有一句話直接體現了作者的心情,請同學們找出來。
2.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不寧靜的心情表現在何處?
4.以什么樣的心情回家?
這樣以這一關鍵句為中心點設疑,步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探索了作者的內心世界,也品味了情景交融的寫作藝術。
二、從課文的整體內容入手設計問題
以把握課文整體內容為出發(fā)點設疑,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熟悉課文的內容。如朱自清的《春》,我們可以這樣設計問題:“同學們,春是一個常寫常新的題目,春在文人墨客的筆下呈現處千姿百態(tài)的畫面,現在看一下朱自清的《春》描寫了那些畫面?”經過探討,學生會得出答案: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五幅畫面,這樣便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為微觀的分析打下了基礎。
三、從作者情感的發(fā)展脈絡入手設計問題
文學作品都是作者情化的產物,他們大都回蕩著作者思想感情的波紋,其情感大都有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抓住這個情感變化的脈絡,也就抓主了文章的脈絡,在此處設疑可以說抓住了課文的重點。如教授楊朔的《薪枝蜜》,設計這樣的問題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1.課文中作者對蜜蜂的情感態(tài)度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2.說說這個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個問題是主問題,目的在于把握課文的情感走向,解決了這個問題,迅速就會對課文的內容有了全面的把握,也抓住了課文的重點。第二個問題是第一個問題的輔助問題,目的在于揭示課文的中心,從而把握了課文的主旨歌頌勞動人民,贊美為人民的幸福獻身的崇高品質和獻身精神。
四、從文章的構思特點入手設計主問題
抓住文章的構思特點,就基本上抓住了文章的思路與主旨,也就帶動起學生對文章整體的把握與理解。如《在烈日和暴風雨中》一文以時間為順序,以天氣的變化為線索,通過描寫兩種相對立的環(huán)境下的人物的悲慘遭遇來揭示舊社會廣大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小說環(huán)境描寫和情節(jié)線索的分析,據此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在這兩種環(huán)境下,人物的遭遇各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要將人物放到這樣兩種對立的環(huán)境下去寫呢?前一個問題有助于促使學生對小說進行整體閱讀,后一個問題有助于讓學生明白環(huán)境描寫既有利于揭示人物的命運,有利于表現文章的主題。
五、從事件的發(fā)展變化和人、事、理之間的關系入手設計問題
這種方法是針對那些敘事性的文章。事件有其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事件中的人、事、理有著種種聯系,從這方面入手設計問題往往能起到化簡為繁的效果,既有利于學生讀懂故事,又有利于他們把握事件的線索,明確人物的形象,理解事件中所蘊含的道理。下面以特級教師寧鴻彬的教學實例來說明,《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一文敘寫了魯提轄、金老父女、鄭屠等主要人物,抓住了他們彼此之間的聯系去理解人物形象,既條理清晰,又便于學生領會,寧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主問題:他們是怎樣互相對待的?通過帶領學生通讀全文明確:魯提轄對金老父女是一問(為何哭?,二贈(贈銀兩),三救(救出虎口)鄭屠夫對金老父女是一占(霸占金翠蓮),二棄(趕走金翠蓮),三詐(詐騙銀兩)魯提轄對鄭屠夫是一要(消遣他),二揭(揭露其罪行),三打(三拳打死)鄭屠夫對魯提轄是一從(順從伺候),二拼(拼命),三求(求饒)。最后上述情況聯系起來,魯提轄的形象就一目了然了。
六、從探求對課文的新認識為目的入手設計主問題
長期以來,我們在評論文學作品的時候由于受到政治第一,藝術第二標準的影響,常常打上了階級的烙印,涂上濃厚的政治色彩,這使不少作品的真實面目被掩蔽,被扭曲。在講授這些作品的時候,我們可以從恢復作品的真實面目出發(fā),設計創(chuàng)新性的主問題。如在講《陌上?!窌r可以這樣提問學生:“同學們,千百年來,《陌上?!芬恢北划斪髅耖g女子反抗封建壓迫,反抗剝削者的淫威的經典作品而傳唱,但是讀了《陌上?!?,我覺得使君并不那么壞,羅敷也沒有那么高大,你的認識如何呢?你是否同意反抗說?淫威說呢?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平凡冤案式的提問立即激發(fā)起學生探討的興趣,學生積極思考,熱烈討論,踴躍發(fā)言,新見解層出不窮,課堂上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氣氛活躍,不亦樂乎。
問題是思維的體操,是思維的磨刀石,但問題不是越多越好,問得精而妙思維方能得到鍛煉,良好的思維品質方能形成,問得多而拙,問題便成為思維的負擔,甚至思維的摧殘。只要我們走出語文問題的誤區(qū),明確提問的功能,著眼于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內容的深化、情感的體悟、理解的創(chuàng)新、教學的延伸,問得巧妙,問得有序,問得恰如其分,我們一定能夠讓學生的語文思維在長期的教學中不斷升華。
★作者單位:甘肅定西市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