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仙
一曲《貝加爾湖畔》不知讓多少人沉醉其中;而貝加爾湖這個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名字又讓多少歷史迷心頭突然顫抖;作為世界上最深、最古老的湖泊,貝加爾湖向來又是科學(xué)探索的神秘地。恰逢冬季,貝加爾湖最神奇、最富魅力的季節(jié)。讓我們一起揭開神秘貝加爾的面紗。
說到這個貝加爾湖這個名字,相信熟悉歷史的人都會深有感觸。歷史上,貝加爾湖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蘇武在此牧羊;唐代在此設(shè)立羈縻州府玄闕州,由安北都護府管理;元代降服貝加爾湖“林中百姓”,納歸嶺北行省管轄;清朝女真人的發(fā)源地在此;當(dāng)然,康熙大帝拱手相讓的領(lǐng)土中也包括貝加爾湖……不過,這與我們印象中平三藩、定天下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的形象不符???
那么究竟因為什么,291年前貝加爾湖離開了中國?讓我們縱觀中國歷史,尋求下貝加爾歸屬問題的答案。
據(jù)歷史考證,距今7000年前,貝加爾湖畔就有人居住,他們是肅慎族系先民肅慎,是女真和滿族的祖先。
西漢之時匈奴崛起,貝加爾湖屬于匈奴的控制范圍之內(nèi)。蘇武牧羊說的就是這樣一段歷史典故:漢武帝擊敗匈奴后,派蘇武出使匈奴,被單于扣留,并流放到“北?!比ツ裂?,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在北海邊艱難熬過19年,拒絕了匈奴的多次高官利誘,最終年過花甲才回到漢都長安。從這段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連匈奴都認為貝加爾湖偏遠苦寒,人煙稀少,因此才作為蘇武的流放之地。漢朝這個中央王朝自然對北海更不感興趣了。
直到中國歷史上的一次盛世——唐朝,這時“貝加爾湖”成為大唐帝國版圖的一部分。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時期東至朝鮮半島,西達中亞咸海。南到越南順化一帶,北包貝加爾湖,可以說是疆域龐大無比。貝加爾湖此時被稱為“小?!?。
等到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隨著鐵木真、忽必烈等滿世界的開疆拓土,中國的版圖一度達到歷史最廣之時。此時的貝加爾自然在大元帝國版圖之內(nèi),屬“嶺北行省”管轄。
到了明朝,此時蒙古部族勢力范圍已經(jīng)大幅縮小,又為了躲避16世紀后期的嚴寒,哈爾部遷徙到遼東塞外,科爾沁部遷徙到嫩江大拐彎處,只有外喀爾喀部選擇了向西北遷徙,但貝加爾湖已經(jīng)不在其管控范圍內(nèi)了。
正好此時的俄國人不怕嚴寒,積極向東擴張,他們在貝加爾湖邊上建立了據(jù)點雅庫茨克。這就為談判取得了重要籌碼。
到了清朝,俄國東進中與清朝發(fā)生軍事沖突,雅克薩之戰(zhàn)后,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屬于布里亞特蒙古的貝加爾湖以東地區(qū)被康熙劃歸俄羅斯帝國。
到了雍正時期,為劃分清俄中段邊界,中俄簽訂《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這兩個條約的簽訂,標志著貝加爾湖法理上分離出去,徹底無望回歸中國。
因此由此觀之,貝加爾湖確實曾在中國歷史上的唐代、元代屬于中國領(lǐng)土,曾經(jīng)生活在這里的游牧民族匈奴、丁零、鐵勒、蒙古等等都與中原王朝有著比俄國人更接近的血緣、更密切的聯(lián)系;清代生活在貝加爾湖畔的布列亞特人則屬于蒙古部落的分支。
而俄羅斯人則直到1643年哥薩克騎兵KurbatIvanov來此探查才第一次知道了貝加爾湖的存在,似乎“人和”的優(yōu)勢也被中國占有,但為何最終貝加爾湖離中國而去,我想這與兩國對待貝加爾湖態(tài)度的異同有很大關(guān)系。
中國人從沒有興趣對這里進行長期統(tǒng)治,而更熱衷于中原王朝你爭我奪的王朝更替。因為那里更溫暖、有更適宜耕種的土地,即便被視為英雄、熟知漠北地理的蘇武,他歷經(jīng)19年苦難,也僅僅是為了返回1900公里外的長安。
也正因如此漢武帝只能一時逼退匈奴,而無法一勞永逸將草原納入管理。而俄國人本來就生活在寒冷之地,從圣彼得堡到貝加爾湖不過是再冷一些而已,像貝加爾湖這樣的地方當(dāng)然越多越好。所以當(dāng)Kurbat Ivanov到達貝加爾湖時,第一件事便是探索地形、繪制地圖然后召喚更多殖民者到來,進行長期軍事占領(lǐng)。這里遠離帝都圣彼得堡,沙皇政府無法對這里進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俄國的總督、將軍和士兵們,其冒險精神和進取心得到了極大發(fā)揮。一個俄軍上尉曾擅自將國旗插在黑龍江口挑起兩國爭端,得知此事的沙皇則鼓勵說:“俄國國旗在那里已經(jīng)升起,就不應(yīng)降下來”。
而大清皇帝則依然沒有擺脫中國帝王對“藩邦”、“懷柔遠人”的天下觀,只要藩邦不生事端便行厚賜重賞??滴踉@樣諭令盤踞雅克薩的哥薩克人“朕統(tǒng)一寰區(qū),無分中外,凡爾民人,咸吾赤子,惻然憐憫,皆欲使各樂其居,各安其業(yè)”于是雅克薩之戰(zhàn)后,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清朝對“服軟”的俄國做出重大讓步,完全放棄了對貝加爾湖東部反抗沙俄的布列亞特人的支持,只余一個選項的布列亞特被迫歸順俄國。
最重要的是,中俄視野差距極大,沙皇雖然遠在歐洲,卻對中國的情況了如指掌。他們知道清政府正忙于剿滅蒙古準噶爾汗部,需要迫切與俄國簽訂合約、穩(wěn)定邊界。但大清卻不知道,此時的沙俄在同瑞典、奧斯曼帝國的爭戰(zhàn)中國力消耗嚴重,所以雙方的對峙、談判的天平早已倒向俄方,最終雍正皇帝與沙皇俄國簽署《恰克圖條約》,貝加爾湖的南部也全部劃歸俄國,
俄國則不再支持準噶爾汗部,兩大新興勢力完成了對歐亞大陸的劃分,這一格局一直影響到今天的中亞、北亞版圖,時值公元1727年,距今恰好291年整。
歷史學(xué)家記錄了當(dāng)時俄國人對條約的反應(yīng)(尼古拉·班蒂什卡緬斯基所著《俄中兩國外交文獻匯編》)“邊界居民高興得無法形容,他們的土地面積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擴大了,有的地方擴大了數(shù)星期的行程,有的地方則擴大了好幾倍”。
對中國人而言,今天無數(shù)人向往的貝加爾湖從此與中國徹底分離,我們只能望“湖”興嘆,這就是歷史,無關(guān)利炮堅船,無關(guān)兵臨賊下,而是眼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