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可可
春節(jié)怎樣過?每個人,每個地方都會有不同的答案。不過,要論哪個地方的年味更強,那一定繞不開客家。因為家人過年從臘月二十五開始,每日都會上演異彩紛呈的年俗活動,前后延續(xù)在20天以上,直至元宵節(jié)結(jié)束,才算真正從傳統(tǒng)的年中走出。
如今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我國廣東、福建、江西交界之地,從秦朝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還有人說:哪里有陽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經(jīng)過長時間的遷移和融合,賦予了這方水土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更成就了獨具韻味的客家年。
客家人過春節(jié),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臘月二十四日到除夕日為準備階段;之后從正月初一到初五為過年階段;最后從年初六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有到正月二十日)為余興階段。
客家人過年從臘月二十五就開始,被稱為入年界。這一天,每家都要將珍藏的祖先像請出來,懸掛在正廳屏風上,每日早晚上香燭、添茶水,直到正月二十日(有些是元宵節(jié)后)才收藏起來。此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便是祭祀灶神。傳說這一天灶神要到天上玉皇大帝那里稟報人間一年的情況,要擺上供品,希望灶神上天言好事,用糖塊糊住灶神,嘴甜說好話。
入年界后,人們暫停了下田工作,家家戶戶都要進行一次衛(wèi)生大掃除,清洗門窗、地板、家具等,叫做“掃塵”或者“打彈煤”,男女老幼還要理發(fā)沐浴換上新的或整潔的衣裳,干干凈凈過新年。在此期間,有鑼鼓樂隊的就可以開始打起來了,各個村莊里都能聽到此起彼落的鑼鼓聲。家家戶戶變得熱鬧起來,開始籌備柴片、食油及過年食品,采購豬肉、雞、鴨,做年糕、馓子、角子、煎圓。在做的過程中,小孩子也會湊熱鬧,不管做的像不像,大家都會歡聲笑語地圍坐在一起。
除夕日清早,女人在家里打掃衛(wèi)生,男人則是寫春聯(lián),貼上春聯(lián)和紅紙,表示紅紅火火,即使有些外出不能回來過年的人家也要委托鄰居或親友貼春聯(lián)。之后,家家戶戶要貼門神、拜菩薩,還要挑好時辰全族人一起在祠堂祭祀:一種是祭神,一種是祭祖。祭祀的供品越豐富越好。不同的供品擺放位置不一樣,臘豬首放最前面,中間放雄雞,最后放豬尾。祭祀時不管是燒香還是燒紙、倒酒都要行鞠躬禮,表示對神或祖先的尊重??图胰俗羁粗谐θ盏募雷?,只要條件許可,不論多遠都要趕回家參加全族的祭祖活動。
除夕晚上的團圓飯很是隆重。在餐桌上,雞頭由長者吃,翅膀給出門的男人吃,讀書的孩子吃雞臂(腿)。酒灑倒在桌上視為發(fā)財,碗被摔碎看作會添丁,掉落了筷子當作有食緣……年夜飯的菜肴也是非常講究的,除雞、鴨、豬、牛肉外,還應有魚、冬筍,寓“年年有魚(余)有筍(剩)”,要有用豬肉、魚肉、地瓜粉絞制成的“肉圓”,意為“團團圓圓”。
到了晚上,客家人還有守歲的習俗。守歲時,燈火通明通宵不熄,俗稱“點年光”,象征著前途光明之意。再晚些時候,爆竹聲開始此起彼落,五光十色的煙花騰入夜空,把除夕夜的歡樂推向最高潮,人們在熱鬧的氣氛中迎來新的一年。
在正月初一的凌晨零時,是一年中第一次開大門,非常隆重,有的地方又稱接財神。
據(jù)客家老人講述:講究的人家早飯要“趕早”,不希望拜年的親友或鄰居來“攪局”。吃過早飯后,一家人要先拜祖宗,后拜尊長,道“恭賀新禧”。從初一開始,舞獅隊、龍燈隊就活躍在客家地區(qū)的各個村落,凡需賀年的人家聽到鑼鼓聲,就打開大門、點燃鞭炮迎候。舞獅人便舞動獅頭來到中堂門口,面向中堂以獅頭拜上三拜,算是致禮,然后一步一步向中堂舞進。進入中堂,領頭人把一張寫有賀年祝詞的紅紙條貼在中堂神案中間,并對主人抱拳施禮,互賀新年。主人端著茶盤向各位武師獻茶,拜完獅,主人會雙手捧上一個紅包交給領隊,算是酬謝。
客家地區(qū)流傳一首過年的歌謠:“初一就話初一頭,初二就話新年頭,初三又講窮鬼曰,初四就話料(玩)一目,初五又話開小正(即小年),初六又話神下天,七不去、八不歸,九九十十看打獅,十一、十二龍燈轉(zhuǎn),十三、十四過月半,索性料到正月半。”從日子上看,元宵節(jié)已經(jīng)到了新年的尾聲,但對于客家地區(qū),像是游大龍、走古事、香燈、船燈、花燈、迎神賽會等豐富多彩的年俗活動才剛剛啟幕。
位于閩西的姑田游大龍早已聞名遐邇。游大龍以一個或幾個自然村為組織單位。大龍的制作包括用杉木板做成龍板、竹篾制成龍筋、龍骨等等。每條龍從八九十板到一百五十板不等,抬時一次需要八人,龍頭龍尾各有樂隊跟隨??图胰苏J為龍是吉祥物,龍游到的村莊可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因此各村群眾紛紛要求將龍游到他們的村莊,可讓大家都沾上喜氣。
大龍出游,白天看、高處看、晚上看的形象都各不相同,特別是在夜間每條龍燈火通明,鑼鼓喧天,令人嘆為觀止。
同樣位于閩西的羅坊走古事,也是每年元宵節(jié)必須舉辦的活動。走古事是把10歲大小的男孩按戲曲裝扮成天官放在轎中,由22名青壯年抬著,奔走在鄉(xiāng)間路上。由于每臺“古事”重達200余公斤,加上競爭激烈,必須由三班66名青壯年輪替著走。走古事開始,號銃鳴響三下,在樂隊的簇擁下,在數(shù)以萬計的鄉(xiāng)民和游客的圍觀中,抬“古事”準時踏水奔走。此時也顧不得天寒水深、河石苔滑,跌倒再爬起,勇往直前,誰先到達終點誰就贏。場面十分壯觀熱烈、緊張刺激,因而被譽為客家地區(qū)的“狂歡節(ji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