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七七
就快到春節(jié)了,不管是商場還是購物網(wǎng)站,又掀起了一輪新的“買買買”。雖說我們現(xiàn)在生活越來越好,不必非得等到過年才能買點好的,但是采辦“年貨”作為春節(jié)前的必備過程,仍然影響著現(xiàn)在的我們,它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濃濃期待。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始用了《太初歷》,把元旦作為歲首,第一天就稱為元旦,又稱元辰、元日、元朔,有不同的稱呼,有的叫三元,是一年、一月、一日的開始。歷朝歷代在元日和冬至這兩個大節(jié)目都要放假。
春節(jié)節(jié)日的主題習俗追根溯源基本上是先秦時形成的,但是春節(jié)初一至初十的節(jié)俗基本是在以后不同的歷史階段里陸續(xù)出現(xiàn)的。據(jù)漢代《東方朔傳·歲時節(jié)》中提到:“天地初開,一日雞,二日狗,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主所生之物盛,陰則災?!币簿褪钦f,過年過到初十這個習俗可能形成于漢代,南北朝以后又增加了初九、初十兩天所謂“九菜、十果”的節(jié)俗。
1912年和1930年國民政府先后頒行廢除舊歷(即農(nóng)歷)和“禁過舊年”的政令,但舊歷新年前后,民眾大多都割舍不下舊習俗,仍然保持著年節(jié)。加之我國是一個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國家,農(nóng)事節(jié)氣等都以舊歷來計算。因此,不但沒有把舊歷新年禁住,而且還招來了國內(nèi)許多反對的聲音。后來政府沒辦法,又廢除了這個規(guī)定,還是任老百姓過農(nóng)歷年,之后就演變成了先過“元旦”新年,后過“春節(jié)”舊年,新年在前,舊年在后。
在古人們的心中,一年到頭就盼著這個春節(jié),忙了一整年,也就這幾天可以停下來歇歇,享受家庭的溫暖,所以這幾天的東西就一定要備齊了。
有這么—首兒歌:二十六,買大肉。二十七,買燒雞。二十八,買只鴨。二十九,守門口。三十晚上熬—宿,初一上街扭一扭。
臘月二十六買豬肉,臘月二十七買燒雞,臘月二十八買只鴨,說的都是買年貨。到了臘月二十九,年貨已經(jīng)辦齊,大人在廚房里煎炒烹炸,準備過年的熟食,小孩子則跑到門口站在,防止別人家的狗溜進來偷吃。這首歌謠很形象很傳神,寥寥幾句,把備辦年貨的熱鬧唱得淋漓盡致。
宋朝人辦年貨,同樣少不了肉類、年畫、鞭炮、糖果,但是如果追根溯源仔細瞧瞧他們的年貨清單,會發(fā)現(xiàn)一些久已失傳的小東西。如果再親自跟隨他們?nèi)ゲ耸袌鲛D一轉,更能發(fā)現(xiàn)一些頗有后現(xiàn)代風格的采購方式。
在唐宋以后,趕集與趕會成了民間貿(mào)易的主要形式,清代有的地方志解釋說:“集也者,聚也,聚東西南北人于一方,以所有易所無,猶市也,故曰市集?!币簿褪沁x定一個日子,到一個地點買賣東西。趕集有一定的日期,也就是集期,有一月一集、半月一集、十二日一集、十日一集、三、五日一集和“間日而集”的定期集市等等,而這到了春節(jié)前,那就是一年一度的“趕年集”。這一天比以往任何的集都要熱鬧,一般在舊歷新年前臘月二十五前后,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里,這一個集就會趕上三四天都還有人。
一般會把春節(jié)的籌備階段稱作“忙年”,打掃完衛(wèi)生后,還要準備各種吃食。習俗從除夕到正月里,一般是不大動煙火的,基本上是吃年前準備好的食物,表示生活富足,連年有余。除此之外,還要購買紅紙、神馬、香燭、點心、糖果、皇歷、玩具等,還要給小孩兒買新衣、鞭炮等。
宋代《東京夢華錄·十二月》中就記載了汴京人民辦年貨的場景:
“近歲節(jié),市井皆印賣門神、鐘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賣干茄瓠、馬牙萊、膠牙餳之類,以備除夜之用?!?/p>
《武林舊事》第三卷也有一節(jié)《歲晚節(jié)物》,羅列了一大堆年貨清單,姑且抄錄如下:
“臘藥、錦裝、新歷、諸般大小門神、桃符、鐘馗、春帖、天行貼兒、金彩、縷花、幡勝、饋歲盤盒、酒檐、羊腔、果子、糝盆、百事吉、膠牙餳?!?/p>
每年一入臘月,街頭巷尾年貨堆積如山。同時,賣年畫、剪紙的小販也在大街小巷出現(xiàn)?!肚寮武洝穼iT記載了蘇州臘月的街市:年夜以來,市肆置南北雜貨,備居民歲晚人事之需,俗稱“六十日頭店”。熟食鋪、豚蹄雞鴨,紙馬香燭鋪預印路頭財馬、紙糊元寶緞匹、多澆巨蠟、束名香。街坊吟賣篝鐙鐙草、掛錠灶牌灶簾,及簞瓢箕帚竹筐、磁器缶器、鮮魚果蔬諸品不絕。鍛磨磨刀殺雞諸色之人,亦應時而出,喧于城市。酒肆藥鋪,各以酒糟、蒼術、辟瘟丹之屬,饋于主顧家,總謂之“年市”。
像這樣熱熱鬧鬧的辦年貨場景,在文獻中的記載還有很多。例如清朝《京都風俗志》里記載,“十五日以后,市中賣年貨者,星羅棋布,如桌幾筆墨。人叢作書,則賣春聯(lián)者。五色新鮮,千張炫目,則賣畫幅者。以及蘆棚鱗次,攤架相依,則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積滿道,各處皆然……買麻秸、栢枝、米面、菜蔬、果品、酒肉、雞魚,凡食用之物,置辦一新,以預過年……”
要想知道這古代辦年貨有多火,乾隆爺來告訴你!這乾隆皇帝在春節(jié)的時候,對民間的集市也是非常喜好的,但是他又不能真的出去微服私訪.所以就會把集市搬到圓明園里去。在清代姚元之的《竹葉亭雜記》中,為我們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清宮里的年貨大街。
《竹葉亭雜記》細述了當時店鋪情況,有古玩店、估衣鋪、茶坊、飯館等,一切宮外日常生活應用之物,應有盡有。其中記述道:
圓明園福海之東有同樂園,每歲賜諸臣觀劇于此。高廟時,每新歲園中設有買賣街,凡古玩估衣以及茶館飯肆,一切動用諸物悉備,外間所有者無不有之,雖至攜小筐賣瓜子者亦備焉。
依上述內(nèi)容看來,有些可能根本沒有鋪面,只是沿街設攤或在街上流動叫賣,甚至提籃賣瓜子的小販都有,可謂五花八門,熱鬧喧騰,估計跟今天的商業(yè)中心也是不相上下。在這里,太監(jiān)充任店員,各種貨物由崇文門監(jiān)督在外城各店肆中采辦進來,造冊記價,賣出去的貨物,照值還價給原店主;未賣掉的存貨,則物歸原主。春節(jié)開園,皇帝下諭,準滿漢各大臣進園游戲。這里的購物者多為皇親國戚,買賣街中人來人往,生意熱鬧,有時甚至競相搶購。
這集市雖說設在宮內(nèi)給皇帝玩玩,但是也基本照搬民間大街上的場景,因此也可從其中窺見當時辦年貨有多熱鬧。
對于豪門大戶或者說皇宮來說,年貨除了買,基本上都是進貢?!都t樓夢》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榮國府元宵開夜宴”中寫道:
臨年已近,黑山村烏莊頭來了,他送上來的稟貼和帳目中,就有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三十只,野豬二十個,野羊二十個,青羊二十個,特別鱘鰉魚二百個,野雞野貓各二百對,熊掌二十對,鹿筋二十斤,海參五十斤,鹿舌五十條,孝敬哥兒玩意兒:活鹿兩對,白兔四對,黑兔四對。
這么多山珍野味,平常人家恐怕是買不起。但是不管家里富裕還是貧窮,都要在過年這幾天吃點好的,弄點新的,因為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辭舊迎新”所代表的含義是十分重要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