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小羊
在上海新天地看到一對外國夫婦,帶兩個孩子一起坐在露天酒吧,給自己點了啤酒,給孩子們點了果汁、炸薯角和披薩。啤酒很快端上來了,夫妻倆開始碰杯,彼此深情對視。
此時,最小的孩子哭鬧起來,他正處于“我是世界中心”的年齡,不明白為什么吃的還沒來。我心想,完了,夫妻倆得去手忙腳亂管孩子了。
只見媽媽把孩子抱在懷里,安撫道:“你的東西還要等一會兒?!比缓笥掷^續(xù)與爸爸碰杯、微笑、親吻,期間媽媽不斷地用手輕拍孩子的肩膀。小家伙似乎感受到了父母之間溫暖的氛圍,哼哼唧唧地哭了一會兒后,在媽媽再次親吻他小臉蛋時,竟然破涕為笑了。
我被這一幕深深打動。
我接觸過很多孩子的父母。習(xí)慣的場景是:媽媽跟孩子無比親密,怎么看孩他爹都不順眼;或爸爸把孩子當(dāng)掌中寶,開口閉口責(zé)怪媽媽這沒做好那沒做對。
總之,很多有了孩子的夫妻,就像一個“育兒互助社”。你看不到成人彼此之間的愛與理解,孩子仿佛是連接大家的唯一紐帶。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總在思考,怎樣讓孩子懂得愛是世界上最有力量、最值得珍惜的事。
雖然我們在父母身邊,待了十幾、二十年,但成年以后,說起父母的教育,其實很難回憶起一些刻骨銘心的時刻。
在我有限的回憶中,總記得有一年母親節(jié),父親給母親買了一套粉色波點的衣服。母親覺得太花哨了,父親說:“不花,我都能穿?!庇谑?,他真的把衣服套上了。也虧那衣服彈力好,父親穿著它,搔首弄姿,母親臉都笑紅了。
那一刻,我覺得特別安心、踏實,仿佛終于確信我成長在一個幸福的家庭,我的父母很相愛。
成年以后,每次想起這個情景,都愿這樣的時刻能再多一些??上?,我父母跟所有中國式父母一樣的內(nèi)斂,并且以孩子為中心。在我們面前,要么一本正經(jīng)地討論教育問題,要么不厭其煩地互相埋怨。
太多的父母,有了孩子就忘了怎樣相愛。
我的朋友小米去年剛生了女兒,她說自從有了女兒,就開始嫌棄老公。以前她也是很黏老公的,但現(xiàn)在覺得,女兒最可愛,并且只有女兒才是全心全意愛媽媽的。
我問:“你希望女兒幸福嗎?”
她說:“當(dāng)然?!?/p>
“那你就應(yīng)該花時間經(jīng)營夫妻關(guān)系。你們又不是沒有感情基礎(chǔ),是你移情別戀了?!?/p>
小米癡癡地笑了,說“移情別戀”這個詞用得太好了。
女人最嚴重的移情別戀,恐怕不是對某個男人,而是對自己的孩子。
有了孩子,就輕易“移情別戀”,是因為沒有意識到,父母恩愛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而這種恩愛,要在孩子面前秀出來。讓他們明白,父母彼此相愛,是這個家庭存在的基石,是一切關(guān)系健康的基礎(chǔ)。
中國父母往往有很強的奉獻精神。覺得有了孩子,再花精力經(jīng)營與伴侶的關(guān)系,是自私。其實“自私”,也是對孩子的良好教育。當(dāng)孩子慢慢長大,父母相愛,就是他在世界上橫沖直闖、尋找自我的底氣。
在孩子眼里,最美好的引領(lǐng),就是我的爸爸媽媽很相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