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躍東
一直聽聞陳國安老師的大名,感慨于一個大學教師,一個復旦大學文學系的博士后,卻鐘情于小學語文教學,并且身體力行,親自執(zhí)教,實屬罕見。對于他的著作《語文的回歸:一個大學老師的小學課堂》更存好奇。從李吉林、成尚榮、朱永新的序看起,書中10篇不同文體、不同教學維度和走向的文本解讀、課堂實錄、教學反思以及名家評課,為我們這些多年來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師打開了另外一扇窗?!爸辉诖松街校粕畈恢帯薄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本書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語文教學技術(shù)層面的沖擊,更告訴我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該有怎樣的人格、學識和追求。書中陳老師獨到的文本解讀以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文學功底和宏闊的文學視野,著實讓我們欽佩。課堂實錄中師生的對話,行云流水、智慧迭現(xiàn),充滿語文生命的活力和溫度。
“國安老師對教材的把握,真正體現(xiàn)了一個教師需要做到功夫在課外。”
——李吉林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尤其是當下的語文教師,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的是課堂教學的設(shè)計,認為一堂好的課,設(shè)計是關(guān)鍵。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想法可能有其原因和合理性。但是,我們在課堂教學比賽或者進行示范課、觀摩課時,我們
會反復試教,把課堂設(shè)計得天衣無縫,讓聽課的老師眼前一亮,于是一節(jié)好課誕生了。這樣便有了一種假象:語文課就是在課堂上下功夫,就是把課設(shè)計得無與倫比。這種以課堂為中心的語文教學,喪失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最本源的追求——課程意識淡漠和語文功底匱乏。
很顯然,作為一名文學博士后,陳老師深厚的文學功底和人文素養(yǎng)是毋庸置疑的。小學語文課堂,其實一點也不“小”。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包含的語文與人文的元素和大學教材是沒有什么區(qū)別的,只是我們在教的時候程度不同罷了。然而,如果我們小學教師能像陳老師一樣,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那我們眼中的語文教材將是另外一道風景。如在解讀老舍的《草原》原文的時候,陳老師很好地將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政治背景以及作者的寫作狀態(tài)聯(lián)系在一起,指出:“這篇散文不算好散文,在老舍散文集里,這篇散文只能算中下等,但是,這篇散文卻在別的意義上另有價值,那就是體會時代的特色,結(jié)合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可以看出文人艱難的生活狀態(tài)……從老舍的這篇散文中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他當時的糾結(jié)、矛盾的心態(tài)和最后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這種解讀,讓我們對于文本以外的世界有了更多的認識。這種居高臨下的文本理解,或許對于教學的影響不大,但是作為語文教師,這樣理解和解讀是十分必要的。難怪當時我在教這篇課文的時候,對于“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有萬般想不通?,F(xiàn)在明白了,原來在當時的背景下,“寫作已經(jīng)作為意識形態(tài)和宣傳的手段了”。
在書中,我們看到了陳教授對文本極具個性的解讀和超乎常態(tài)的教學嘗試。如《草原》原文與教材課文的對比閱讀,神話《開天辟地》的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的互動,小說《愛之鏈》教學的別樣詮釋,等等,一個個宏闊視域下的語文教學呈現(xiàn),果然非同一般。如今的小學語文教師,基本以普師畢業(yè)生和大學本科畢業(yè)生為主。普師畢業(yè)生在學習期間以全科學習為主,對語文乃至文學肯定沒有過深入的學習和研究。而作為以80后為主的大學本科畢業(yè)生,大學四年能夠沉下心來在文學上好好做研究的也是少之又少。然而走上教學崗位,他們一直這樣告訴自己:“大學本科生,教個小學早就綽綽有余了?!?/p>
李吉林老師對于陳老師的評價,其實也在告誡我們這些語文教師:語文無涯,學習無境,功在課外。如果固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滿足于現(xiàn)有的學養(yǎng),我們遲早會被淘汰。
“在回歸中探尋,在回歸中想象,在回歸中創(chuàng)造,回歸其實就是一種前行。這需要勇氣,也需要實力,更需要理念、信念的支撐?!?/p>
——成尚榮
在小學語文教學百花齊放的繁榮時代,各種教學流派、各種教學風格的語文課堂在不斷地精彩上演。于我而言,有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有時甚至不知道前面的路在何方。正當我們被這種景象所迷惑的時候,陳老師的《語文的回歸:一個大學老師的小學課堂》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小語實踐者的冷靜與沉潛,前進與超越。
用成尚榮先生的話說:“安子的回歸是回歸到教育的基礎(chǔ)上去,回歸到兒童的學習上去,回歸到語文教學及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上去,回歸到本真狀態(tài)中去。”我姑且這樣理解:作為一名大學教師,作為有著深厚文學素養(yǎng)的小語實踐者,重要的是回歸到語文教學的本真狀態(tài)中去。這樣,我們便明白了大學教師教的是“小學語文”,是“兒童學語文”。如此,無論是誰在教語文,我們便有了語文教學的支點。
從書中眾多的案例中,我們看不到那些艱澀的語言,而是輕松平實的對話。語言學習的無痕滲透,尤其是基于文體的深度解讀和教學更是讓人耳目一新。這些都是語文回歸的一種最本真的詮釋和演繹。
站在自己的角度,我以為向陳老師學習的應(yīng)該是如何將這種深度的解讀轉(zhuǎn)化為淺顯的教學實踐?!吧钊霚\出”是語文教師最需要掌握的本領(lǐng)。在書中,我看到了深度解讀與淺出實踐的高度融合。這就是兒童語文,小學語文的回歸,更是一種前行。
“安子課堂的最大特點,是他對于文本的深刻解讀?!?/p>
——朱永新
實際上,對文本進行深刻解讀就是教學的起點。陳老師有一個習慣,就是在進行教學設(shè)計之前,會反反復復地研讀課文,直至把課文背誦下來。對于這樣的做法,我個人是非常贊同的。當我們把課文的前后左右了解透徹了,教學設(shè)計便會水到渠成。前一段時間,我上了一堂《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許多名家都曾上過,對于我來說,這是一次巨大的挑戰(zhàn)。我反復研讀課文達一個月之久,而整個教案的形成也就半個小時而已。盡管教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管怎樣,語文的課堂需要對文本進行個性解讀和深刻領(lǐng)悟。這樣,課堂才是有底氣和有依憑的,教學實踐也才會知其所以然。
對文本進行解讀,我們很多教師會局限于文本本身。實際上,對于教師來說,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其實并不難,難的是如何跳出文本內(nèi)容,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文本蘊含的文化元素和表達方式等等,而這些恰恰是我們解讀的重點。然而,只有這樣的文本理解才是全面的、深刻的、有創(chuàng)見的。如《清平樂·村居》中“甜甜”的憂傷,《記承天寺夜游》中“透明的孤獨”,等等,均別具一格,讓人豁然開朗。
用成尚榮先生的話說:“讀這本書,表面上觸摸的是安子的文學、話語、才情,其實是在觸摸他的心靈?!倍乙f,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觸摸自己的心靈,體驗語文的溫度,在明晰自己前行的方向……
(作者單位:浙江桐鄉(xiāng)市崇德小學)
責任編輯 楊壯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