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華
年夜飯年年有。小時候和哥哥常在大姨媽家過年,她的“偉大石棉五金店”開在南京路口頭的福建中路上,除夕前一天店堂間排開長桌,供豬祭羊,貼上喜慶紙條,香燭繚繞,擺了三十多只菜肴,伙計們來回穿梭,只見大姨媽口中喃喃虔誠上香,燒紙轎送灶家菩薩,我們小輩一個個跪拜如儀,不明白怎么一回事。
到晚上大人們吃年夜飯,我們在隔壁房里吃小桌,心里惦念著壓歲鈿,真正的年味在街上。吃什么不在意,聽外面嗶嗶啪啪鞭炮響起來了,哥哥丟我一個眼風,漸漸地好似戲臺上的鑼鼓越來越密——乒!——砰!幾個高升在空中歡叫,我們的心像野馬飛了出去。
年初一一早向大姨媽拜年,每人得到兩角壓歲鈿。別小看這兩角錢,五分錢可買一串小鋼炮,放一聲好運的彩頭,或買幾只摜炮,互相推諉著,或你或我朝路人身后摜一只,躲在暗里笑趴了墻角。一條寧波路來回逛啊逛,這樣看看,那個摸摸,捏牢銅鈿舍不得,結果是分頭買了青龍劍、偃月刀,趙子龍和楊老令公、關云長和岳飛一對對隔代廝打起來。還有兔子燈省油的,鴨蛋殼里點一支小蠟燭,夜里拖來拖去,一直要拖到元宵夜。
到十五六歲那年,我也上了大桌。平時放在墻邊的一張紅漆圓臺面,翻開在紅木方桌上,一道道菜由小娘姨端上來,不外時鮮菜蔬魚翅海參之類,都由外婆在樓下廚房里掌勺。那時大姨媽的朋友不那么多了,除了我爸媽,有她的過房兒子廣美哥和他的妻兒、她的老姊妹蘭心阿姨和嚴先生。每次吃完胖頭魚,我媽就要擲“魚仙”,大家?guī)退龜?shù)一二三,碰巧魚骨豎立了起來,對她那份歡喜,大姨媽半妒半怪地說:“還是像小囡一樣。”
吃得差不多了,最后是砂鍋雞湯壓軸,我早就在眼睜睜地等,鍋蓋揭起金燦燦的湯面,在竹筍香菇發(fā)菜當中露出油亮的雞皮,鋪著蛋餃,是早先我和表弟幫著外婆做的??匆娨恢恢坏帮湵怀缘艟托耐矗孟裢嫦銦熍谱虞斄艘粯?。
大姨媽是成功人士,工商界里有點名氣,我媽和她合不攏,說她勢利眼,看不慣廣美哥和蘭心阿姨的肉麻拍馬。吃過年夜飯回家,我媽會嘲笑一番,學他們做腔做勢的樣子,我們禁不住笑出聲來。
公私合營之后大姨媽拿定息,過得還滋潤,“文革”中一落千丈。有一回除夕,阿爸叫我送去一包干粉絲,就留我吃年夜飯。她仍住在五金店樓上,房間都給分了,留了臥房給她。仍是外婆燒的菜,肉絲炒芹菜、紅燒鯽魚、炒青菜,送去的粉絲加些蝦米做成湯。大姨媽拿出一瓶燒酒,坊間零拷的,倒了半杯,加水成一杯,分了半杯給我。我陪她喝酒,沒說什么話。冷氣從窗縫絲絲透進來,她的女兒和兒子都在外地,沒回來過年,我也沒問。
我嘗過“年關”的滋味。1970年,我天天作交代。緣由是和幾個朋友在一起寫詩,或許就像他們說的,你是滿腦子的“封資修”,要好好洗一洗。大年夜妹妹來看我,見不到我,帶來的香煙被沒收了。那晚像往常一樣被押送到食堂,兩只肉圓子加些塌菜,就算年夜飯了。三月里放了出來,腳上凍瘡奇癢,有時想給它涂上一層蜜,變成甜心的記憶,我卻做不到。
十多年在國外,對于吃年夜飯這件事越來越稀釋。和妻兒到了一家中餐館,兒子吵著要吃麥當勞,那就尷尬了。在一起吃個儀式也好,不無離散的風味。另一種是赴朋友派對,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做訪問學者時認識了臺灣作家陳若曦,記不清那是在大年夜還是春節(jié),反正現(xiàn)在想起來覺得很應該。其實也不止一次,大姐特熱情,不時以派對招呼來自大陸和臺港的作家學者,四海一家親啊。難忘她家的景致,窗里望出去一片夜色灣區(qū),金色的燈火星點連綿,像在美國做的夢,也是很清晰的。
兩三年前在南大的世界華文文學大會上見到若曦大姐,迎面寒暄了幾句。賓館里見到她和臺灣代表們在飯后聊天,聽說她已經(jīng)離開美國多年,一直住在臺灣花蓮。本想過去向她問候一番,腳步遲疑著沒走過去。那一片灣區(qū)的夜景突然模糊起來,無論悲歡似乎會盡歸過去的滄桑,何況大家生活在珍惜心態(tài)的今天,真不知從哪里談起了。
新千禧年到香港教書,住在科大的教師宿舍里,兩邊窗戶都面海。的確,香港的樓房層層密密,住在高層方能見天望山,房價也隨著景觀節(jié)節(jié)攀高,更不消說我的那份推窗就能摸到海的奢侈了。這宿舍叫Tower 5,起先我把它翻譯成“塔窩”,后來又叫“濤臥居”,那時有心情寫詩。
有海就有詩,就有朋友。碰巧是2003年的大年夜迎來了不少詩友,算是個小派對了。劉燕子、秦嵐在日本辦一本叫《蘭》的雜志,這回訪港把她們的編輯班子都帶來了,我和梁志英一起去車站接她們,順便買了許多菜蔬。那晚還有黃燦然、孟浪和杜家祁夫婦等人,志英做了一桌溫馨可口的素食,大家吃啊唱啊聊啊直到午夜方盡興。
燕子他們先離去,在送別回來的途中見到嘻哈一群,原來是鄧小樺、劉芷韻五六個科大學生,都屬文壇新秀,跟黃、杜他們熟的,于是大家呼囂著一窩蜂擁進我的窩居,一直鬧到天亮。
當然,我的年夜飯故事不止這些,好似列車行駛在曠野里,一節(jié)節(jié)車廂由記憶鏈接著,明明滅滅閃爍著愛、親情和友情的光景,好似看到了我自己,在窗邊不安地探頭探腦——揣著回家的渴念,永無止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