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箭,馬福彥,胡英華
(1.海城市正骨醫(yī)院,海城 114200;2.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長春 130117)
偏頭痛是血管性頭痛的一種,是神經-血管功能障礙所致的疾病,臨床表現為反復發(fā)作的偏側或雙側頭痛,伴有惡心、嘔吐和煩躁不安,發(fā)作前常有先兆[1],部分病人有家族史。偏頭痛分型較多,但在實際臨床工作中,很少有單一類型的偏頭痛存在,常表現為幾個類型的偏頭痛,甚至和其他類型頭痛[2]如緊張型頭痛等同時存在。隨著現在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偏頭痛發(fā)病率在近年來有上升趨勢。
1.1 一般資料 60例均為2014年3月-2016年12月就診本院門診及住院的患者,根據受試者的性別、年齡、頭痛強度,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2組,每組30例。2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偏頭痛強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與納入標準 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全國腦病急癥協作組討論制定的《頭風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西醫(yī)診斷參照國際頭痛學會制定的偏頭痛診斷標準,并符合普通型偏頭痛或典型偏頭痛診斷標準[3]。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西醫(yī)診斷標準,并符合中醫(yī)診斷為頭風病者,年齡18~68歲,愿意配合治療操作、檢查及療效評定者。
1.3 治療方法 1)觀察組:取穴患側太陽、印堂?;颊呷⊙隹孔唬谘ㄎ痪植砍R?guī)消毒后,太陽用三棱針刺絡放血[4],刺破靜脈淺層,擠出鮮血3~5滴,后以小抽氣罐拔罐3 min,拔出鮮血1~2 mL。印堂用三棱針提捏點刺,擠出鮮血5滴。隔2日1次,治療5次為1個療程。2)對照組:口服正天丸[5](華潤三九醫(yī)藥股份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44020711,規(guī)格:每袋裝6 g)治療,飯后服用,6 g/次,3次/d,15 d為1個療程。
1.4 療效標準 參照《頭風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規(guī)定,對患者治療結束后2周的頭痛發(fā)作強度、時間等進行評價,并據此計算患者的頭痛指數(偏頭痛發(fā)作時的疼痛程度得分與持續(xù)時間積分的積數),療效百分數的計算是治療前后頭痛指數的差值占治療前療效指數的百分比。痊愈:療效分數≥90%;顯效:療效分數≥55%;有效:療效分數≥20%;無效:療效分數<2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見表1。
表1 2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n = 30) 例(%)
偏頭痛病位以頭的左右側部為主,而頭側部為手足少陽經脈分布位置,其病應屬少陽頭痛。中醫(yī)學又認為“不通則痛”,故少陽經脈瘀阻不暢是本病的關鍵病機。太陽穴位于少陽經附近,可調該經絡的陰陽氣血。
本病“應從風論治”[6-11],當遵循“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12]的原則?!端貑枴ふ{經論》云:“病在血,調之絡”[13]。故采用刺血療法,可起疏通氣血,祛風活絡的作用。偏頭痛經久不愈者,其病機要點在于邪困日久,血瘀經絡[14]。點刺血絡,可起到活血化瘀之功,使頭面部得到正常血液濡養(yǎng),改善頭面部血液循環(huán),增強神經組織的營養(yǎng),從而起到消炎止痛松解組織[15]、改善微循環(huán)[16]和免疫機制[17]等作用。正天丸有疏風活血、養(yǎng)血平肝、通絡止痛的作用,對本病的經絡病癥也有相應的調整作用,但不如瀉血療法更直接。本實驗比較了單純用中藥與瀉血療法治療偏頭痛,在短期療效中瀉血療法顯示了較好的療效,但從長期療效考慮,二者結合使用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
[1]吳江.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5:196.
[2]萬志榮,曾敏,孔勇,等.不同類型原發(fā)性頭痛相關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醫(yī)刊, 2017, 52(1):49-52.
[3]程淑萍,程光宇,龔譽華,等.毫針刺血角孫穴為主治療偏頭痛的臨床體會[J].針灸臨床雜志, 2012, 28(10):17-18.
[4]李滿霞.龍膽瀉肝湯加味加三棱針刺絡放血法對失眠(肝火擾心證)的臨床研究[D].長春:長春中醫(yī)藥大學, 2012.[5]李濤,范吉平,曹克剛.正天丸組方配伍及功效特點解析[J].中醫(yī)藥導報, 2013, 19(6):65-66.
[6]楊佳.《黃帝內經》刺絡瀉血療法的理論探析[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2.
[7]姜姍,趙京生.曲意之氣:針刺究竟補瀉了什么[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7, 40(7):613-616.
[8]穆艷云,夏有兵,程潔,等.我國刺血療法研究現狀及思考[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1, 27(6):594-597.
[9]張幻真. “靳三針”理論指導針刺治療卒中后偏側肢體腫脹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2016.
[10]王秀珍.刺血療法[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20.
[11]王丹青.田素琴教授從血論治尋常型銀屑病的經驗總結[D].沈陽:遼寧中醫(yī)藥大學, 2015.
[12]張達.從“治風先治血”論梅花針治療“癢風”[J].光明中醫(yī), 2017, 32(3):458-460.
[13]黃英志.葉天士醫(y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5.
[14]沈丹丹,喻治達,王萬春.經絡理論及針灸治療黃褐斑研究進展[J].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4, 25(14):3179-3181.
[15]萬明雨,黃銀蘭,梁希森,等.本經取穴治療肝陽上亢型無先兆偏頭痛的療效評價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 2013,24(4):986-988.
[16]陳圳煒,袁麗萍,何東玲,等.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鈣化程度與動靜脈內瘺失功的關系[J].中國血液凈化, 2015,14(11):649-653.
[17]鄔曉東.管艷.周岱翰治療大腸癌的中醫(yī)臨證思路[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5, 32(2):36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