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蘊澤,劉 濤
(吉林大學 經濟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能源是一個國家發(fā)展的基礎,同時對發(fā)展機械化農業(yè)與建設新農村起著重要的作用,在農村環(huán)境不斷惡化的背景下,清潔能源的使用已迫在眉睫,而太陽能產品的推廣則為重中之重。本文基于二元Logit模型,將家庭規(guī)模、農戶年齡、家庭收入、消費價值觀、環(huán)境價值觀、社會相關群體六大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通過對長春市周邊農村的大量農戶進行問卷調查,得到大量數據,并據此分析,得到結論。通過改進這些因素,可以為政府制定政策和農戶使用太陽能提供參考。
Logit模型結構簡單,易于操作,在對選擇者的行為上適用性較強,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本文使用Logit模型分析農戶太陽能選擇行為,在原有研究的基礎上篩選出影響農戶太陽能選擇的主要因素,構建了基于二元Logit 模型的農戶太陽能選擇行為模型。
本文通過研究確立影響農戶選擇太陽能的六大因素為家庭規(guī)模、農戶年齡、家庭收入、消費價值觀、環(huán)境價值觀、社會相關群體,因此將其設為六大自變量。同時以長春市周邊農村的大量農戶為調研對象,采用隨機抽樣,通過發(fā)放問卷,獲得大量樣本。其中,共發(fā)放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87份,除去數據不完整的問卷,得到有效問卷436份。
表1 模型變量與說明
續(xù) 表
Logit模型的估計通常使用最大似然法,通過得到模型參數的估計值,并根據模型檢驗參數確定變量的保留與去除,最終得到模型的最優(yōu)形式。因此,把問卷調查所獲得的436份數據整理并輸入SPSS軟件,運用二元Logit回歸分析模型,得到回歸結果(見表2)。
結果表明,家庭規(guī)模、農戶年齡、家庭收入、消費價值觀、環(huán)境價值觀、社會相關群體這六個變量的 Sig 值全部小于0.05,意味著這六個變量對農戶是否選擇太陽能行為具有顯著性影響。
表2 變量回歸結果
(1)家庭規(guī)模:家庭規(guī)模的回歸系數為負,表明相同情況下,隨著家庭人口數的增加,消費者更不愿意選擇太陽能這一清潔能源,這與生活中狀況基本相符。隨著人口數的增加,家庭成員在新能源的利用上更難以達到共識,只能使用傳統(tǒng)能源。
(2)農戶年齡:家庭規(guī)模的回歸系數為負,表明相同情況下,隨著農戶年齡的增大,農戶使用太陽能意愿較低,與本研究預測基本相符。通常年輕人更加愿意接受新鮮事物,而老年人則熱衷于固有的經驗,因而年輕人使用太陽能比例要遠遠高于老年人。
(3)家庭收入:家庭收入的回歸系數為正,表明相同情況下,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消費者更愿意使用太陽能。顯然,太陽能產品的固定成本較高,農戶局限于當前收入,不太可能購買一個成本較高的產品。
(4)消費價值觀:消費價值觀的回歸系數為負,表明相同情況下,消費者越保守,農戶越不太可能選擇太陽能。通常情況下,一個人越開放,就越會在能源支出方面較高,更愿意使用價格較高但是更加清潔、性能更好的能源產品,相反,一個人越保守,就越傾向于把錢存起來,從而使用一些廉價但是非清潔的能源。
(5)環(huán)境價值觀:環(huán)境價值觀的回歸系數為正,表明相同情況下,一個人越傾向于保護環(huán)境,那么他會更加愿意選擇太陽能等清潔能源。
(6)社會相關群體:社會相關群體的回歸系數為正,表明相同情況下,一個人受周圍人與環(huán)境影響越大,那么他使用太陽能的意愿較高。這與生活中實際情況基本吻合,農戶空閑時間經常走街串戶,聊天內容多為生活瑣事,因此產品交流非常頻繁,他們通常會對周邊人非常信任。當他們購買太陽能產品時,往往會聽取親朋好友的意見,所以社會相關群體是農戶選擇太陽能行為的一個非常顯著的因素。
本文基于以上調研數據和模型分析,可以得出農戶選擇太陽能行為受家庭規(guī)模、農戶年齡、家庭收入、消費價值觀、環(huán)境價值觀、社會相關群體這六大因素影響,并通過回歸系數判斷,可以得出這些影響因素對變量影響的正負性。因此,為了使農戶更加愿意選擇太陽能這一清潔能源,本文提出以下建議:①提高農戶收入,從根本上提高農戶選擇清潔能源的積極性。②加大對農戶環(huán)境保護與使用清潔能源知識的宣傳與教育,只有增強農戶環(huán)境意識,才能更好地推廣太陽能產品。③針對年輕群體,增大宣傳力度,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與時俱進,易于選擇太陽能產品;針對老年人,由于其較為保守,可以考慮對其進行補貼,降低其風險意識與傳統(tǒng)意識。
[1]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7-248.
[2]韓珊.農戶清潔能源消費行為影響因素研究——以邯鄲市為例[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22-34.
[3]丘醒杰,付明珍,宣潔.基于二元Logit模型的購房意愿分析——以濟南為例[J].中國外資,2013,24(12):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