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増武
學校精神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校長首先是一個學校思想的領導者,其次才是學校的行政領導;校長要高舉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的旗幟走在前,而不是拿著鞭子在后趕?!碧K氏的話啟發(fā)我們,校長應重視校園文化這一“重要而不緊迫的事”。
一、淵源與思考
廈門三中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英雄學校,1958年金門炮戰(zhàn)中的“英雄小八路”正是在這里成長的,《我們是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這首少先隊隊歌首先由這里的師生唱響。這是廈門三中的無上榮光,更是三中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何去傳承這些光榮的歷史并且提煉出校園文化?這是近幾年來全校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站在那個時代,從“小八路們”送水、接電話線等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英雄群體體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崇高的責任情懷和擔當精神。而這種責任和擔當?shù)钠焚|,不管在那一個年代都是任何人所必須要有的。這正是這個英雄群體的特質和必須傳承之處。
二、界定與理解
大家分析現(xiàn)狀,經(jīng)多次討論研究,融合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與科技創(chuàng)新的辦學特色,從中提煉出“責任文化”,作為學校特色文化理念。構建責任文化,將其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使校園文化落地生根,從而真正實現(xiàn)全面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的根本目標。沒有一個民族會因為只懂得索取而長盛不衰,而能夠取得長遠發(fā)展的民族都具備擔當責任的特質。作為學校,應該培養(yǎng)有責任敢擔當?shù)纳鐣瘛?/p>
學校要構建責任文化,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踐行責任教育,且不能一成不變,不同時期、不同身份的人所承擔的責任都要有所不同?,F(xiàn)階段,三中“責任文化”包含兩個方面,即“自強不息”和“天下為任”。廈門三中是一所完全中學,初中和高中學生的責任是有所區(qū)別的:初中生首先要完善自我,學會分擔家庭責任;高中生除了要完善這些責任之外,要開始承當一定的社會責任,投入到服務社會、報效國家的行列。隨著人的成長,他(她)所承擔的責任也就越多、越大,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的那樣:“生命和崇高的責任聯(lián)系在一起。”每個人也只有先完善了自我,才能承擔起更多的、更大的責任,我們認為“自強不息”是“天下為任”的基礎,“天下為任”是“自強不息”的目標。
三、設想與實踐
學校在原有的基礎上開始了進一步的思考和實踐。
1.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熏陶是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教育的重要手段
“邁進校園一步肩負家國重任,跨出校門一步存在學校榮辱。”我們把這一醒目的宣傳標語放在校門口,學生一進校門就映入眼簾。
學校在原有的“英雄小八路”群體的雕像和以“自強不息”為題的少先隊隊員雕像的基礎上,在班級文化墻、樓梯、走廊等地都張貼著有關責任的格言。歌德指出,“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
2.責任立己,領導帶頭落實責任
學校的行政干部在年段開展“五進一邀請”活動?!拔暹M”即一進教室聽課,了解課堂教學和班風情況;二進班級給同學開班會,弘揚正氣激發(fā)正能量;三進備課組參加教師的集體備課,落實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四開好學生座談會走進學生心靈,了解學生真實情況;五走進家庭與家長溝通,了解情況共育新人;“一邀請”就是邀請家長到校聽課,促進共同了解、理解,家校教育步調一致。學校的黨員教師也積極開展幫扶活動,主動與家庭困難或學習暫時困難的學生結對幫扶,在學習用品、學習方法等方面給與支持和指導。
3.在課程、課堂和活動落實,抓好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和過程
在廈門三中的初中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占到了80%。根據(jù)我們的觀察和教育過程中的體會,這些學生更易萌生自卑心理,為了培養(yǎng)自信、自強、陽光、拼搏的三中人,除了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讓學生擁有歸屬感和自豪感是很重要的。
學校進一步落實和強化學生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意識,引導志愿者行動。諸如每天的衛(wèi)生值日、每周的衛(wèi)生大掃除、食堂管理、運動會的學生裁判等等,這些看上去很平常、很普通的一件件小事,卻恰恰是落實責任文化的具體抓手。我們教育學生有愛心、關懷他人、心系社會,實行成員注冊化,組織志愿者協(xié)會開展社區(qū)服務、交通協(xié)管等活動。這些活動不僅是學生了解社會的重要窗口,還為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學習承擔社會責任提供了很好的機會,養(yǎng)成良好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
(作者單位:廈門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