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肅
讀者傾訴:
兒媳很強勢,不喜歡兒子回家看爸媽。如果兒子自己回來,回去之后她一定問東問西、大吵大鬧。不然就是要有她相伴,兒子才能回來,不過沒待一兩個小時就催兒子趕快回去。兒子一年回家沒超過3次。
兒子和兒媳的家,跟兒媳的娘家在同一小區(qū),關系很親近,她對父母悉心照顧,隨時來往,十分殷勤。對我們卻是這樣,差別未免太大,好歹兒子也是我們養(yǎng)大的。我們從小疼愛兒子,用心栽培他,他的學歷和工作都很好,親友都羨慕我們有這么優(yōu)秀的兒子,我們卻是有苦說不出,當著兒子只有嘆息,因為不想難為兒子。
我身邊有很多老人都覺得兒子一結婚就不見蹤影,好似給“丈母娘家準備的”。這是時代差異還是個人問題?我們該怎么面對這樣的媳婦?
專家分析:
婆媳問題,自古有之?,F(xiàn)代女性普遍獨立,有工作賺錢的能力,對婚姻有不同看法,跟從前嫁入夫家、完全以夫家為主,大不相同。從前咨詢案例中常聽到媳婦受盡虐待和壓抑,現(xiàn)在較常聽到婆婆不知怎么跟媳婦溝通。不過不可否認,中間也有個人的差異。
有的女性從小看到媽媽被婆婆欺負,長大后變得很強悍,因為她發(fā)誓絕不像媽媽一樣無能,她不想與夫家熱絡,刻意疏離,只跟娘家來往。另有女性剛結婚時跟夫家一起生活,不過相處并不融洽,她痛下決心搬離,從此不跟夫家來往,完全切斷關系。每個家庭因不同經(jīng)歷演變?yōu)槟壳暗臓顩r,不知道你兒媳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除非她愿意說,或通過深度自我探索才知個中原因,但這都不是你們能做的。
我認為,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在你兒子——這個做兒子和做丈夫的人,能不能在3個家庭中間取得平衡點。目前兒子跟家里疏離,從生身父母角度看當然很傷心,從小拉扯長大的兒子因為婚姻完全被割離,連看都看不到,情何以堪,覺得都是媳婦不好。
從兒媳的角度看,或許她覺得到夫家一切不習慣,陌生又不自在,不想常去夫家對她來說很自然,不覺得需要勉強而為。
從你兒子的角度看,或許又是另一種感受,他可能也想念父母,但妻子的要求讓他無法招架,只想順著妻子的意思就能好好過日子,至于父母,比較好安撫,可以先擺一邊。
這三方的感受和想法都對,只是都沒顧及對方或第三方的感受,沖突和失落由此而生。建議你們不要對兒媳充滿怨懟,而要把重心拉回到兒子的身上。
請你們找個機會,好好地說出對兒子的期盼和思念,別刻意責備他過去的疏忽,也不要批評媳婦的不是。就事論事,不讓情緒性言語或批評模糊焦點,使兒子覺得被攻擊指責,反而更想逃離,適得其反。
你們可再讓兒子明白,希望能固定且持續(xù)看到他,但也不希望因此讓他跟妻子發(fā)生嚴重摩擦,請他先跟妻子商量“多久可以回家一次”或“如果她不想回來,兒子是否可以持續(xù)回家看望”,讓他們先討論,能否有基本的共識。
如果你們無法跟兒子清楚表達,或情感上較難理性平和、有較多情緒不滿,那么可以請侄子侄女等兒子的同輩人適時幫忙,跟兒子單獨見面,幫你們說出你們的思念,了解兒子實際的難處。
培養(yǎng)兒子在父母家、岳父岳母家和自己小家三方有平等對待的能量,你們這邊能做的就是給他足夠的親情、支持和尊重。當他有足夠的能量,就會體認父母的重要,知道如何跟妻子溝通,一起照顧雙方父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