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蒼
先進的醫(yī)療和教育是所有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引以為傲的成就,然而,持續(xù)增長的醫(yī)療支出和居高不下的教育成本,日益阻礙社會流動,導致社會階層的固化。從歷史的角度看,這些社會問題是如何形成的?近期美國學者B.A. Kimball和J.B. Luke基于各類定性和定量材料,系統(tǒng)檢視了美國高等教育“成本病”的歷史形成和發(fā)展,即美國大學為提供教育而不斷增加的投入,而非學生不斷增加的高昂學費。根據(jù)兩位作者分析,刨除通貨膨脹等整體宏觀因素,以及20世紀30~40年代大蕭條帶來的大額預算削減,從1875年到2010年,美國大學對每個學生的平均年度支出一直呈增加的趨勢。
普林斯頓大學原校長William Bowen曾運用經濟學的成本病理論,試圖解釋這一現(xiàn)象。通過對20世紀50~60年代美國主要私立研究型大學教育支出的研究,Bowen認為高等教育接近于以人力為核心的手工作坊,教師的個人服務(personal service)居于核心位置。例如,雖然教學的科技手段在不斷提高,但一個教師所能教授的內容和學生人數(shù)相對固定,導致教育費用一直攀升的現(xiàn)象。
但根據(jù)B.A. Kimball和J.B. Luke的最新分析,成本病理論實則無法解釋美國高等教育支出不斷增加的現(xiàn)象。首先,他們基于32所私立大學、文理學院和公立大學的數(shù)據(jù),追溯了美國高等教育支出的形成時期(1875至1930年),發(fā)現(xiàn)大學總資本增加了近20倍,總年度收入增加了40倍,而同期國民生產總值(GNP)只增加了7倍。不過同期全美國大學的學生數(shù)量也出現(xiàn)了爆炸式增加,由1875年的90100名增加至1086000名。換言之,大學對每個學生的平均支出,只是從1875年的596美元增加到758美元。從這一數(shù)據(jù)來看,兩位學者認為這一時期的大學擴張不符合成本病理論,因為對每個學生的平均年度支出并沒有事實上的增長。
同樣地,1968年至今大學年度支出的增加亦不能為成本病理論所解釋,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的工資并未如預測的那樣出現(xiàn)顯著增長。自1990年以來,美國大學教職員的平均工資就沒有實質增長,而且從1975年開始,美國大學為了防止擁有終身權的教授的比例增加,開始大規(guī)模與學者簽訂短期合同和兼職合同,他們所能領取的工資遠遠低于擁有終身權的教授。1975年至2007年,這類不具有終身權的教員的比例從43%增至69%。事實上,用非終身的合同來雇傭學者正是源于成本病理論,其預測這一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教師工資的支出總額,避免大學年支出無休止的增加。事實上,大比例的非終身合同絲毫沒有緩解美國大學的成本病。因而兩位學者認為,大學教職員的工資支出與大學成本病并無直接的因果關系,主張重新從歷史的視角挖掘大學成本病的動因。
由是觀之,現(xiàn)今中國的高等教育可能也會日益面臨類似的挑戰(zhàn),一方面大學的年度支出快速增加,而且會超過經濟增長的速度;另一方面大學為了控制成本的增加,開始大量雇傭短期和兼職學者。結果是大學費用居高不下,年輕學者的生存和學術環(huán)境日益艱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