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堅,徐章韜
?
《數學教育學報》對基礎教育的學術引領作用分析——基于人大復印資料的視角
徐 堅1,徐章韜2
(1.龍華中心小學,廣東 深圳 518109;2.華中師范大學 數學與統計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以2016年“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源于《數學教育學報》全文轉載的43篇文章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計量法和內容分析法,從作者、研究方法、合著情況以及研究內容4個維度進行分析,旨在了解“載文”的主要研究領域、重點內容與研究方法等,進而分析《數學教育學報》對數學基礎教育的學術引領作用:與時俱進的理念引領、研究視角的創(chuàng)新引領、學術前沿的技術引領.
基礎教育;人大復印資料;學術引領;理念;創(chuàng)新;技術
《數學教育學報》(以下簡稱《學報》)于2014年進入CSSCI來源期刊目錄,其載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數學教育研究的現狀與發(fā)展趨勢;其中,“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數據庫從《學報》全文轉載的文章更是優(yōu)中選優(yōu),對數學課程與學科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之根本,是提高全民素質的奠基工程.教育理念的先進性促進基礎教育與時俱進,指導技術的深入性影響基礎教育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從創(chuàng)新的研究視角解決基礎教育問題則是推進基礎教育向前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加強對基礎教育的研究,從源頭上做好教育為明智之舉.通過研究“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的轉載文章來了解基礎教育現狀,已有一些研究者做過.如陳雋和王光明運用內容分析法和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高中數學教與學》(2015年)載文從6個維度進行分析,研究了作者分布、引用、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的現狀,并提出今后數學教育類期刊以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高中數學教與學》需要重視合作教研、重視少數民族數學教育、加強對實證研究論文的報道和轉載等建議[1].在此之上,繼續(xù)對“人大復印報刊資料”2016年從《學報》全文轉載的43篇文章進行分析,旨在了解“載文”的主要研究領域、重點內容與研究方法等,分析數學教育學報的創(chuàng)新與引領作用.
選取2016年人大復印資料從《學報》轉載的43篇文章,從多個維度進行數據匯總,并用Excel進行統計分析.
在“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網站首頁上,在“期刊文章學科分類”中,點擊“教育學”的“全文”,然后在結果中檢索:從“2016”到“2016”原文出處為“數學教育學報”,共43篇文章,作為研究對象.
主要采用文獻計量法和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
由于部分論文為合著論文,這里涉及分析作者信息時,只針對第一作者.主要是從作者區(qū)域、作者單位類型、作者職稱以及合著情況4個方面來分析.
3.1.1 作者區(qū)域分布
對43篇論文的作者區(qū)域進行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作者來自全國各地,有來自江浙、北上廣等省市的,也有來自新疆、云南的.說明在國內,《學報》對數學基礎教育研究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從圖1可以看出,各區(qū)域作者分布情況不均衡,排在前5的區(qū)域分布是江蘇、吉林、浙江、廣東、湖北,共25篇,占58.14%.其中,作者來自江蘇的轉載文章共11篇,遙遙領先于其他各區(qū)域.而河南、山東、青海等省份均為0篇,河北、山西、新疆、云南也各只有1篇.這說明目前中國數學基礎教育在區(qū)域發(fā)展上呈不均衡狀態(tài),高水平的研究集中于部分區(qū)域.
3.1.2 作者單位類型分布
對被轉載論文的作者所屬單位的統計學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單位的科研水平狀況;作者人次越多,則表示該單位科研能力越強.如圖2所示,將作者所在單位分為5類,對各類單位發(fā)表論文篇數及所占比例進行了統計.其中,將教育學院歸為師范學院類,其他教育單位類包含教育局、教育招生考試院以及教育研究院.可以看出,師范大學、綜合大學以及師范院校是作者來源的集中地,其中專業(yè)師范大學占比多達44.19%,是《學報》被轉文的主要來源.另外,中小學共有3篇論文被轉載,表明中小學教師的科研水平不高,但較以前有所提高.其他教育單位也有轉載文章,但數量很少.
圖1 作者區(qū)域分布
圖2 作者單位類型分布
3.1.3 作者職稱分布
除1位作者的職稱沒有顯示以外,將其余42名作者職稱分為6類,如圖3所示.其中,研究生是指在讀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其他包含出版社編審、副研究員等.可以看出,作者主要為教授、副教授以及研究生,共占總人數的69.05%;在這3類中,研究生與教授、副教授的比例相當,這表明研究生作為新生力量,已成為數學基礎教育研究的重要群體;同時,中小學教師作者多為高級教師或特級教師職稱,這表明教師的科研能力與其職業(yè)生涯的發(fā)展呈正相關.新型教師,不僅要關注教學實踐,也要做研究型教師.
圖3 作者職稱分布
3.1.4 合著分析
據統計,43篇文章中,有11篇為獨立完成論文,32篇由兩位或多位作者合作完成,表明合作交流是數學基礎教育研究的常見方式.進一步對合作研究人員情況進行分析發(fā)現,被轉載論文以研究生與導師、不同教育單位的研究人員的合作研究為主,另有一線教師和大學教育研究者的合作,但同一單位的研究人員之間的合作交流甚少,且沒有國內專家與國外專家的合作交流.
教育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育研究的質量,從文章中的研究工具、研究過程以及內容結構來看,被轉載文章采用的研究方法種類繁多.部分文章采用了多種研究方法,這里只對文章采用的最主要研究方法進行統計.如圖4所示,43篇文章共用到9種研究方法.可以看出,理論思辨和比較研究較多,分別占比34.88%和27.91%;調查研究也占有一定比例,為11.63%;個案研究與經驗總結比例相當,均為4.65%,而實驗研究、內容分析法、文獻研究等實證研究方法比例最低,均只有2.33%.
圖4 研究方法分析
人大復印資料轉載的文章,體現了特定領域的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方法,具有一定代表性.在仔細研讀論文標題、關鍵詞及正文的基礎上,對論文進行內容上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數學基礎教育研究的重點與熱點、規(guī)律與趨勢.
3.3.1 研究的領域結構分析
參考文[2]對數學教育研究領域的分析匯總,將43篇文章的研究內容分為7類,具體如圖5所示.被轉載論文集中在課程與教材、教師、教學3個領域,一共占比79.07%;其次,比較受關注的是理論研究,占比11.63%;而對數學教研、數學文化、信息技術的關注較少.進一步分析,課程與教材類論文以教材的國際比較居多,而關于本土教材、課程建設、課程改革、課程評價的研究較少.
圖5 研究的領域結構分析
3.3.2 研究的重點內容分析
首先,國際視野下的課程與教材比較研究受到廣泛關注.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不同國家的教育變革通過意識形態(tài)影響而緊密聯系在一起,教育問題不再是國家內部的問題,而日益成為國際性問題[3].立足國際化視野進行比較教育研究,是課程與教材研究的主要形式,比如問題情境水平方面,美國加州教材中的數學問題對計算的要求不高、對問題的表征多為具體、可視化的形式、重視“識記型”任務[4];問題提出方面,比較中國和美國、中國和日本教材,針對各國教材的現狀、優(yōu)勢與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性建議[5];課程評價方面,荷蘭高中數學考試大綱層次分明、目標明確、強調技能、關注應用、評價多元、考核多樣,給中國高考改革帶來啟示[6].國外在基礎教育課程建設與改革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國際化比較教育可為本土化課程改革與建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借鑒不等于模仿,中國課程研究應該吸取國外經驗,同時也應該回歸本土,開發(fā)具有中國特色的課程,設立符合中國學情的課程評價標準.比如從課程社會學視角對新世紀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進行考察與反思,是與課程改革相關的不同群體的一場對話[7].可以認為,改革是一場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長久任務,做出周全的考慮十分必要.
其次,在關注教師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能力研究的基礎上,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
教師教育研究一方面進行定性分析,分為教師專業(yè)知識發(fā)展、專業(yè)能力發(fā)展、專業(yè)素養(yǎng)發(fā)展,另一方面進行調查研究與定量分析,并提出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可行性策略.專業(yè)知識的發(fā)展是基礎,數學教師問題解決的實踐性知識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關注[8].從理論知識到實踐知識,不僅是研究方向的轉變,也表明了教師知識應該具有產出價值,應該在實際教學中發(fā)揮知識的有效性.比如HPM知識對教師教學的發(fā)展作用,已毋庸置疑,而如何從教學內容出發(fā),將數學史與教材、學生的認知結合起來,提高教學效率,是當前的關注所在[9].專業(yè)能力的發(fā)展是關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將內在的專業(yè)知識外顯化,即為教師專業(yè)能力.根據教育信息處理的觀點,教學的實質是在教育媒介的作用下教育信息在師生之間的傳遞.作為重要媒介的教學語言,對教學效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生語言的背后是奇思妙想,如果教師讀不懂學生的語言,極有可能扼殺學生的數學興趣、創(chuàng)造性等.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師對數學學科本質理解的缺失[10],這體現了專業(yè)能力問題與專業(yè)知識的互通性.教師的教學語言影響著課堂教學的質量,對新手教師與經驗型教師在課堂教學語言使用方面存在的差異進行研究[11],以及對專家型教師與熟手型教師運用元認知、提示語的數學課堂比較研究[12],均是對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提出的精細化要求,使其朝向更精益求精的方向發(fā)展.專業(yè)素養(yǎng)的發(fā)展是目標.數學教師還應具有數學眼光,完成從專業(yè)能力到專業(yè)素養(yǎng)的嬗變,體現在專業(yè)理念、專業(yè)知識、專業(yè)實踐以及專業(yè)態(tài)度4個維度,這是從數學教師工作的實踐取向提出的更高目標[13].調查研究是對教師已有知識的量化研究,在調查中發(fā)現教師知識在結構、深度與廣度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隨之提出可行性策略和建議,對癥下藥.調查研究為設計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途徑提供可靠的事實依據,也為新的研究指明方向,比如從宏觀上探索教師培訓的視角與理念[14-15],從微觀上探索教師MPCK知識發(fā)展的途徑[16].
再者,提倡以思維發(fā)展與問題解決為重心的活動教學,探討教學評價的標準與核心要素.
課堂教學研究是基礎教育的重要領域,理論研究理應為教學服務,推動教學的高質量發(fā)展.以學生為出發(fā)點的研究,主要對學生的數學思維與數學知識理解水平進行正面研究,在解題中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關注學生主體,要落實在行動中,可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如思辨研究:數學解題不僅要關注“量”,更要關注“質”,將解題與數學思維聯系起來,可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17];實證研究:對學生的知識理解水平進行調查,依據學習理論將學生頭腦內部的抽象的現狀水平進行量化和等級劃分,為促進學生從低水平向高水平發(fā)展提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18-19].教學活動與學生思維發(fā)展研究,是從側面研究學生思維,通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等.比如在課前教學設計中關聯數學審美與數學化信息,設計符合學生心理及認知方式的解題教學,指導學生進行思維活動[20];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進行思維策略指導、讓學生體驗學習過程、聚焦基本數學活動經驗[21]等均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課后教學評價或根據學科特點,尋找課堂教學的核心要素,制定相應的核心指標[22],或從新的視角嘗試建立教學評價標準[23].探索性是教學研究的特征之一,在知識生成與思維發(fā)展之間探索結合點,在教學過程與教學效率之間探索平衡點,在教學內在結果與教學外顯評價之間探索可操作點等.教學本身沒有固定模式,促進學生發(fā)展是教學的歸宿,教學研究在探索中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最后,關注國際研究新動向,數學教育理論研究在探索中開拓創(chuàng)新.
理論是基礎教育的技術支撐,缺少理論的研究結果難以令人信服.教育國際一體化和教育國際信息化,使教育研究成果在交流合作中實現不同程度的全球共享.這一點可以從對教育測量評價的理論研究看出,關注PISA數學素養(yǎng)測試對中國基礎數學教育的啟示[24],對學生能力進行國際水平的評估測試,有助于推動國內數學教育測量與評價標準更加規(guī)范.基礎教育研究尤其是學科教學,結合教育學心理學理論遵循個體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做研究不是唯一的道路,還應努力突破已有研究框架,探索新的研究道路.比如MKT主張從數學內容著手,做面向教學的學科知識研究[25];比如教育數學理論,緣起于改造數學使之更宜于教學和學習,是數學教育理論研究在研究道路上的創(chuàng)新[26].
被轉載文章以創(chuàng)新的研究視角,為數學基礎教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厚重的理論支點與開闊的視野方向;基于案例與調查的實證研究,體現了數學基礎教育研究的實用性.《學報》載文放眼于國內外,與時俱進、勇于創(chuàng)新、走在教育研究的前沿,對數學基礎教育研究的引領作用如下.
被轉載文章的作者多數為來自國內知名專業(yè)師范大學及綜合性重點大學的教授、副教授以及研究生等,且研究方法豐富、合作交流形式多樣、內容覆蓋較廣,《學報》已然成為數學基礎教育研究這一學術共同體的智慧集中地,引領中國數學教育研究隊伍的教育教學新理念,在輻射、推進國內各區(qū)域數學教育發(fā)展方面起到了學術引領作用.比如在課程領域,教育數學之課程理念,就是重構課程、精簡課程,著眼于學生心理對數學材料進行教學法加工,改造數學本身使之為教育服務,改變數學教育的去數學化現象.在實踐中,教育數學在難點和新點處下功夫,重構數學體系;圍繞教育數學的研究成果,開展數學教育研究;對教育數學是什么展開思辨研究.從理念提出到實踐探索,教育數學為數學教育研究開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推動了數學教育理論及數學教育學學科的發(fā)展[26];比如教師領域,提出在思維視角下發(fā)展數學教師之專業(yè)素養(yǎng)的理念,引領一線中小學教師掌握數學思維培養(yǎng)規(guī)律,從根本上理解數學和學生,構建連續(xù)的支持性學習環(huán)境[27];針對問題串的評價與編制,提出“教師應注重激發(fā)學生興趣、驅動學生‘回歸課本’以及將知識點進行‘串聯’的理念”[28];針對一線教師的教研活動質量問題,提出合理選擇教研活動主題及并深入研討具體案例,引領教師的業(yè)務成長[29];在教學領域,提出高效課堂教學理念,引領課堂教學應加強對情意目標、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及數學學科內容的關注[30];基于高三復習備考的高效教學案例分析,建議高三復習備考教學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理解新考綱要求,注重過程性教學,優(yōu)化知識網絡的建構方式,設計問題串的導學方式,強化學生的主體反思意識[31].
多數實證類載文首先對已有的相關研究進行文獻綜述,縱觀歷程,梳理成果在此基礎上開辟新的研究視角,明確研究的方向、思路和價值.除問卷調查外,實證類載文還有視頻、案例、測試等多種調查工具,對數據的處理分析方法也豐富多樣.思辨類研究多關注數學教育的熱點與趨勢,引領對核心話題進行深度探討,如高效課堂教學[10,30-31]、減負提質[32]、數學與藝術的文化融合[33]、基于標準的學業(yè)評價模式[34]等.思辨類研究在選題方面,既有對教學理論的應用探討[35]、又有對教學評價的框架建構[36],引領對理論的應用性與評價標準的多樣性研究.關注學困兒童[37]、關注農村教師等特殊群體[14-15],既有對一般規(guī)律的探索,又有對特殊群體的個性化的深入研究,為數學教育理論體系構建提供多方位的研究成果,引領數學教育研究者探索更新、更深入、更精細的切入點.
載文在引領新的研究視角的同時,也提供了具體的技術指導.這里,技術是指將理念付諸實踐的操作性指導,是與理念一脈相承的.比如課程改革方面,從微觀角度窺視GX實驗成功減輕初中幾何學習負擔、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益的課程構建策略,為數學課程的改革和實踐提供借鑒與啟示[32];對熱門話題“互聯網+教育”的研究,指導廣大教育工作者客觀看待互聯網+給數學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直面并積極應對挑戰(zhàn)[38].應用教育理論及其研究成果解決實際問題,是學術研究的目的,也是促進研究人員與一線教學人員溝通交流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技術指引與理念傳授理應并駕齊驅,以理念指引方向,以技術指導實踐,方能滿足和服務于當前社會提出的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價值等訴求.
[1] 陳雋,王光明.“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高中數學教與學》(2015年)載文分析[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6(11):59-63.
[2] 王寬明,夏小剛.關于中學數學教育研究領域的分析[J].數學教育學報,2011,20(6):82-85.
[3] 紀雪聰,邵光華.我國基礎教育研究熱點透視與展望——基于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小學教育》所載論文的內容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34(1):55-59.
[4] 陳志輝.中美兩國初中數學課程的問題情境水平比較研究——以“函數”內容為例[J].數學教育學報,2016,25(1):5-9.
[5] 嚴卿,胡典順.中國和日本初中數學教材中問題提出的比較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6,25(2):20-25.
[6] 寧連華,向坤,趙曉燕.荷蘭高中數學考試大綱評介及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15,24(6):26-30.
[7] 胡晉賓,劉洪璐.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的課程社會學考察[J].數學教育學報,2015,24(5):55-58.
[8] 韓繼偉,黃毅英,林智中.初中數學教師的學科知識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6,25(2):49-56.
[9] 吳駿,汪曉勤.初中數學教師HPM教學的個案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6,25(1):67-71.
[10] 劉琳娜.把握數學學科本質實現高效課堂教學[J].數學教育學報,2015,24(5):71-73.
[11] 葉立軍,李燕,斯海霞.初中數學新老教師課堂教學語言比較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5,24(4):40-43.
[12] 韓龍淑.專家型教師與熟手教師運用元認知提示語的數學課堂比較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6,25(4):59-62.
[13] 章勤瓊,徐文彬.試論義務教育數學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及其結構——基于教師專業(yè)標準與數學課程標準的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16,25(4):69-73.
[14] 程曉亮,鄭晨,劉影.“國培計劃”農村初中數學教師培訓的問題與對策——教師專業(yè)化視角的分析[J].數學教育學報,2015,24(5):8-10.
[15] 張勇,蘇虹.參與式培訓理念下的農村小學數學教師置換培訓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5,24(5):4-7.
[16] 陳蓓.課例研究與教師數學學科教學知識(MPCK)的發(fā)展[J].數學教育學報,2016,25(4):74-78.
[17] 張躍紅.不同思維類型對數學解題的影響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5,24(5):46-50.
[18] 何憶捷,彭剛,熊斌.高中生三角公式理解的實證研究——以上海為例[J].數學教育學報,2016,25(1):51-56.
[19] 楊軍,王婷.高中生“對數”概念的理解水平調查[J].數學教育學報,2016,25(2):84-87.
[20] 張昆.數學解題教學設計的創(chuàng)新實踐研究——基于“美學”的視點[J].數學教育學報,2015,24(5):41-45.
[21] 顧繼玲.聚焦“基本數學活動經驗”[J].數學教育學報,2016,25(1)34-37.
[22] 曹廣福,張蜀青.論數學課堂教學與評價的核心要素——以高中導數概念課為例[J].數學教育學報,2016,25(4):17-20.
[23] 朱哲民,賈冰.數學探究教學SIRA評價標準建立的嘗試[J].數學教育學報,2016,25(1):57-60.
[24] 高鳳萍.PISA數學素養(yǎng)測試對中國基礎數學教育的啟示[J].數學教育學報,2015,24(5):63-66.
[25] 黃婭,張波.中學數學教師“基本不等式”部分MKT調查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6,25(4):84-88.
[26] 朱華偉,徐章韜.教育數學:緣起、旨趣、現狀和意蘊[J].數學教育學報,2015,24(4):30-32.
[27] 高紅志,陳雪梅.思維視角下數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探索——基于四節(jié)同課異構課“正弦定理”的課堂教學案例分析[J].數學教育學報,2016,25(2):66-69.
[28] 高翔,張波.高中數學教師對問題串評價與編制的調查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6,25(3):66-70.
[29] 王克亮,吳少然.高中數學主題教研活動的實踐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5,24(6):61-63.
[30] 石樹偉.自發(fā)行走在傳統與現代之中間地帶——基于案例與評析的區(qū)域初中數學教師課堂教學高效觀的調查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5,24(5):74-77.
[31] 萬文婷,葉俊杰.高三數學復習高效教學案例分析[J].數學教育學報,2015,24(4):65-71.
[32] 徐建星.初中幾何課程減負提質的有效構建策略——“GX實驗”面向教學的初中幾何探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6,25(4):98-102.
[33] 熊妍茜,張輝蓉.數學與藝術融合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途徑探析——基于《藝術與數學》的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5,24(4):88-91.
[34] 董琴,郭凌,馬云鵬.基于標準的學業(yè)評價模式:瑞典數學課程評價評析[J].數學教育學報,2016,25(3):29-33.
[35] 李興貴,王新民.數學歸納推理的基本內涵及認知過程分析[J].數學教育學報,2016,25(1):89-93.
[36] 朱立明,馬云鵬.學生數學符號意識PORE評價框架的構建[J].數學教育學報,2016,25(1):84-88.
[37] 黃大慶,陳英和.小學二至六年級數學困難兒童數學認知能力的發(fā)展[J].數學教育學報,2016,25(2):70-74.
[38] 徐冉冉,裴昌根,宋乃慶.互聯網+數學教育:“機遇”“挑戰(zhàn)”與“應對”[J].數學教育學報,2016,25(3):6-9.
Academic Guidance Analysis ofon Primary Education ——Based on the Reprinted Materials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XU Jian1, XU Zhang-tao2
(1. Longhua Central Primary School, Guangdong Shenzhen 518109, China; 2.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ubei Wuhan 430079, China)
Basing on the 43 essays printed by thein 2016 from the reprinted materials database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Bibliometric Method an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analyzing 4 perspectives of the Authors , Study Methods, Coauthor Situation and Study Contents, the author was aimed at understanding the main Research Fields, Key Content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republished materials”, and then analyzed the academic guidance ofon primary education such as the guidance of updated ideas, innovative study perspectives and cutting-edge technology.
primary education; the reprinted materials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cademic guidance; idea; innovation; technology
[責任編校:周學智]
2017–09–20
徐堅(1987—),女,河南信陽人,碩士,主要從事課程教學論研究.徐章韜為本文通訊作者.
G40–03
A
1004–9894(2018)01–0085–05
徐堅,徐章韜.《數學教育學報》對基礎教育的學術引領作用分析——基于人大復印資料的視角[J].數學教育學報,2018,27(1):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