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明雪
[摘? ?要] 如何實現真正有意義的教學,這是當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值得深究的課題。教師應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以問導學,追蹤數學本源,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用這樣有意義的教學,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構建新知,內化知識,并外化于實踐。
[關鍵詞] 有意義教學;以問導學;面積計算教學
在當下小學數學教學中,仍存在教學方式過于單一的問題。教師過分倚重讓學生直接面對知識、接受知識的方式,讓學生的學成了一種索然無味的被動行為。真正有意義的教學應該是讓學生在知識、技能內化的過程中,可以追尋思辨、追尋思維發(fā)展的教學。所以,我們的教學要引導學生從蘊含問題的真實情境出發(f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構建出新的知識,達到知識內化的目標,并進一步將新形成的知識外化于實踐。本文試以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教學內容的認識和處理為例,嘗試在問學思辨中展開有意義的教與學。
一、追根溯源——尋求新知的來龍去脈
縱觀數學的歷史長河,任何一個數學概念、符號、定理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數學的發(fā)展是由問題驅動的,先有數學問題然后再想相應的求解辦法,以滿足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那么我們在數學教學中,不能孤立地看待數學問題,而是要將它置于整個數學體系中,追溯其歷史文化背景,讓知識在學生的認知中更加豐滿、立體地呈現出來。
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一課為例,在課堂中,教者向學生拋出了一個有意義的問題:“為什么在那么多的平面圖形中,我們要先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呢?”孩子們面面相覷。學生的固有思維讓他們學書上所教的內容,但至于為什么教,學生很少會產生追根溯源的想法。孩子們都被這個問題激起了強烈的探索欲望,紛紛嚷起來:“老師,你就告訴我們是怎么回事吧!”此時,教者可以出示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由來:
在距今五六千年的古埃及,按照當時的家業(yè)制度,國王將正方形或長方形土地分給每個人,因為要知道土地的盈虧,所以需要對土地進行測量,由此產生了幾何學。及至現代,很多物體一個面的面積,都是以長方形和正方形作為最簡單的規(guī)則圖形,所以在學習圖形面積時,都從這兩個圖形入手,再推導出其他圖形面積。
此時孩子們恍然大悟:原來這和古埃及人解決生活中的土地問題有關系啊。通過追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淵源,引發(fā)了孩子們探究數學知識源頭的興趣,讓他們感受到數學知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人類發(fā)展的歷史長河當中。每個數學知識背后,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背景,成就了數學的獨特魅力。
二、刨根究底——引導思維不斷走向深入
在奧蘇貝爾的意義學習理論領域中,判定學生能否獲得新知識,主要取決于學生個體的認知結構中是否已有了有關的概念。所以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引領學生,讓原有的知識結構與新信息相互作用,建構新的認知結構。在認知結構形成的過程中,要調動學生的全方位感觀——動眼去看,動手去做,動腦去想,用語言表述,用問題推動思維,讓學生不再是被動學習。
同樣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為例,在探索面積公式時,教者利用3個問題連成的問題串,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主獲得新知。
問題1:用小組里的10個邊長1厘米的小正方形,怎么量出以下圖形的面積?
問題2:用同樣的10個小正方形,怎么才能量出3號、4號圖形的面積?
問題3:仍然只用10個小正方形,可以量出5號圖形的面積嗎?怎么量?
問題1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鞏固和應用已學知識。學生用小正方形鋪滿長方形后,不僅可以用數數的方法求出面積,還可以用計算的方法——一行的個數乘行數——求出面積。通過問題1,學生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得出了不同的方法,并為下一個問題做好鋪墊。
問題2構聯新舊知識。如何在不能鋪滿圖形的情況下,量出圖形的面積呢?通過小組的合作研究,學生發(fā)現:只要沿著長和寬鋪滿,再分別數出用了多少個小正方形,將個數相乘,就能得出圖形的面積。
問題3則將學生的思維引入更深的層次。學生通過研究,可以發(fā)現用小正方形求長方形面積的一般方法:沿著長擺一擺,再沿著寬擺一擺,將個數相乘,就可以求出長方形的面積。
由此可見,在整個的探索新知活動中,學生因問而思辨。第一問溫故知新。第二問延舊知,啟新知。第三問抽絲剝繭,引導思維深入挖掘知識的本質內涵。由動手操作到發(fā)現問題、探索研究,再到觀察感悟,這是一個新知建構和內化的過程。借助適度緊張的智力活動和有價值的操作活動,實現思維上的登山目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操作能力,而且增強了學生間協(xié)作學習的精神。
三、遞進追問——驅動思維的發(fā)散
鞏固應用的活動主要是以練習的形式展開,還要兼顧思維上一定的發(fā)散和提高,將新形成的知識外化于實踐,讓學生體驗將自己探索出的知識用于實際生活的自我實現感覺。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拓展練習中,教者設計了這樣的一組問題。
學校將設計一個面積是16平方米的小花圃。
問題1:這個小花圃的周長可能是多少?
問題2:怎么樣才能將小花圃的所有設計方案有序列出來呢?
問題3:哪一種設計方案周長最長,哪一種設計方案周長最短?
問題4:通過剛才的設計你有什么發(fā)現?
問題1學生可以先獨立思考,先明確:要得到面積是16平方米的小花圃,長乘寬要等于16平方米。此時大部分學生的思維是雜亂無章的,但都能想到一組對應的長和寬,比如長8米、寬2米,或者長4米、寬4米等。
問題2是在解決問題1的經驗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發(fā)散思考:怎樣才能將所有的方案有序地呈現出來。
問題3將所學的新知——面積和舊知——周長相結合,引導學生通過一一舉例、比較,分別得出周長最長和最短的方案。
問題4將思維做最后一步的發(fā)散:學生要通過比較、分析,初步做出猜想:等面積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圖形越接近正方形,周長越短;反之,越長。學生可以只有感觀認知,在后面的教學中,再用例題進一步驗證猜想。
在課堂中,要有意識地用問引領學生去發(fā)現問題,用問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索,創(chuàng)設問的空間,給學生提供新知內化、新知生活化的體驗過程。
參考文獻
[1]吳正憲,劉勁苓,劉克臣.小學數學教育基本概念解讀 [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307-309.
[2]徐利治.談談我的一些數學治學經驗[J].數學通報,2000,(5):1.
[3]鄭毓信.數學思維與小學數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47-48.
責任編輯 李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