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
提起中國封建社會的發(fā)展,高峰一定是公元618年建立的李唐王朝,而唐朝文學最具影響的毋庸置疑是唐詩?!短圃娙偈住?,雅俗共賞,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唐詩為什么能夠走上中國詩歌的巔峰呢?從宏觀角度看,唐朝詩歌發(fā)展呈山峰形,《唐詩品匯》中將唐詩的發(fā)展劃分成了初、盛、中、晚時期。由盛至衰是每個朝代發(fā)展的必然,而這個山峰的轉(zhuǎn)折點便是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戰(zhàn)爭的磨煉,社會的動蕩,對詩人產(chǎn)生極大影響。詩人的社會地位、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創(chuàng)作心態(tài)、創(chuàng)作題材等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轉(zhuǎn)變,中唐詩歌中的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也逐漸消退了。世間的艱辛代替了盛世的夢幻,中年的思慮抹殺了少年的情懷,中唐詩歌中有意識的字句錘煉代替了對混融境界的追求。從盛唐到中唐,轉(zhuǎn)變之大,站在轉(zhuǎn)折點或者說山峰上的這個詩人,便是杜甫。
一、杜甫
唐朝是個開放性的社會,坦率勇敢,前期的唐朝,積極向上,詩人們心懷抱負,豪情壯志。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轉(zhuǎn)折時期,用現(xiàn)實主義筆風描繪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他早期的作品僅有二十幾首,但仍可以從詩中看出杜甫早期滿滿的豪情。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35歲前的杜甫處于讀書壯游的時期,當他游歷高大的泰山,面對齊魯大地無限的青綠,由遠而近,從凝望到仰望,泰山的雄偉磅礴,那種仰望、驚嘆,讓人觀止。云霧繚繞讓詩人胸懷蕩漾,歸鳥進山讓人眼眶欲碎,杜甫極盡夸張之能贊美泰山的高大,以遠近兩個不同的角度描寫泰山的高聳,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更是能體現(xiàn)青年杜甫的昂揚與氣魄,全詩字里行間皆洋溢著杜甫年少時的豪情壯志與青春獨有的鋒芒與朝氣。南北漫游,裘馬輕狂,意氣風發(fā)。但在天寶五載到長安后,致君堯舜的幻想便破滅了。十載長安,歷盡辛酸,同樣是望,《春望》卻和《望岳》展現(xiàn)了截然不同的心境、心緒和風格。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是在陷落的長安中,他寫下的千古名作之一。經(jīng)歷了人生百態(tài),酸甜苦辣,看透了世間冷暖、疾苦哀樂,悲天憫人的情懷并沒有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消退,反而愈加刺痛著杜甫的靈魂。同樣是望,卻因心境的不同看見的景色也不同,眼中曾經(jīng)雄偉壯觀的山河,如今卻支離破碎,滿目的物是人非,曾經(jīng)的雄心壯志在時間的消磨和現(xiàn)實的打擊下早已煙消云散。烽火連天如何與家人互通音訊,于是“齊魯青未了”變成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于是“卓立天骨森開張”變成了“老病有孤舟”,于是有了“少陵野老吞聲哭”,有了“牽衣頓足攔道哭”。少年慷慨的高歌漸漸變成了老人沉重的嘆息,詩人將視角放在人民的苦難上,但并非是在安史之亂爆發(fā)之后,詩人有著敏感的心思和憂國憂民的情懷,祖上的衰敗和動蕩的社會讓他早早發(fā)現(xiàn)潛在的問題和隱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繁榮的對立面是滿街哀怨,玄宗怠政,奸臣當?shù)?,杜甫心系國家安危、民生疾苦,在個人坎坷遭遇的打擊下,在年代動亂的熏烤下,他形成了沉郁頓挫的風格,他的詩有一種難以言表的憂思。
二、王維
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家,字摩詰,其母信佛,從小耳濡目染,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庇小霸姺稹敝Q。王維出生于國家繁盛的時代,王維的生活舒服自在,但年少的王維很有抱負,游學長安數(shù)年,擢進士第,有千里馬的地方自有伯樂,張九齡便是他的伯樂,獻詩汲引,官拜右拾遺。王維前期仕途順利,一心保國,政治熱情高漲,濟世之志凌云,一些詠政詩、出塞詩等反應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具有巨大的意義。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guān)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早年時期的王維對功名充滿了向往,當赴河西節(jié)度使幕時過塞外時,出現(xiàn)了很多景物描寫,但其中蘊含的是他的英豪之氣,同時也形成了雄渾壯闊的詩境。遙望無盡的長河,廣闊地平線上即將與落日接壤,大漠孤堡上升起的烽煙,為詩人走馬西來天盡頭的豪邁氣質(zhì)鋪墊了背景,洋溢著壯闊的氣勢。
隨著歷史的腳步,唐朝的政局越來越不容樂觀,安史之亂以前王維就對官場感到了厭倦和擔憂,同時也戀棧懷祿,隨著世俗之波沉浮,亦官亦隱。而后張九齡罷相,安史亂起,被迫接受偽職,下獄赦免,雖官復原職并逐步升遷,但晚年的王維已經(jīng)失去了對仕途升遷的興趣,經(jīng)常一人焚香冥思,專心禪誦。佛家的淡泊無爭成了王維主要的人生追求,也正是這種追求使王維寄情于田園山水,創(chuàng)造出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空靈意境。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先說“不見人”,后說“人不知”,又說“繼無人”,這是一種怎樣的孤獨,但王維卻不以為然,因為他所欣賞到的正是人在寂寞時才能夠觀察到富有生機的美。一縷夕陽斜照在空山的青苔上,月光灑在寧靜的深林里,芙蓉花自開自落,展示在面前的是自然造物的生生不息,是一種原生的生命之象,它不受人為因素的干擾,也沒有人一樣的,更沒有憂慮,只有萬籟寂靜,超美的意境就來自于對空、對靜美的感悟。在幽靜中表達了對官場喧囂的厭惡,逸興遄飛之態(tài)不再,激情之語亦不再,緊張的畫面猶如被風吹散的沙塔,其中的英雄也隨風而去,不再憐惜力量和精神,取代他們的是寧靜的山水,恬靜的生活,表達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情緒低沉,消極避世。
安史之亂之后,整個唐朝的景象發(fā)生了顛倒性的變化,生活在那個時代詩人的生命軌跡也發(fā)生了變化。安史之亂后政治腐敗、社會黑暗,再也不可能孕育激昂和清新,現(xiàn)實主義取代了浪漫主義。詩人們的生活也如大海中飽受風浪的船,海浪接踵而來,使詩人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的詩歌風格也隨之轉(zhuǎn)變。因此,我們看到了杜甫批判現(xiàn)實,憂天憫人,也看到了王維淡泊名利、激情山水,在孤寂中感悟自然,少了慷慨之氣,蓬勃之態(tài),顯得低沉、蒼老。盛唐中生活的詩人審美趣味相近,而中唐則看到了很多主張相近的詩歌流派。由高昂到低沉,詩人情緒的轉(zhuǎn)變更多的是對現(xiàn)實的反應,對現(xiàn)實的沉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