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劉思怡
摘要:2017年 10月21日,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麗澤文獻研習營”第一季和陜西師范大學“文獻青年學者沙龍”在西安成功舉行,與會者發(fā)表了六篇各具特色的研究論文,取得了相當喜人的研究成果。會上,有多位學者對各論文提出了中肯評論和建設性建議。此次學術活動,從一個側面展示了陜西的濃厚文化氛圍和學術研習風氣,是陜西青年學術活動的一次成功檢閱。
關鍵詞:“麗澤文獻研習營”第一季;“文獻青年學者沙龍”;論文交流;綜述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8)01-0029-02
2017年 10月21日,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麗澤文獻研習營”第一季暨陜西師范大學“文獻青年學者沙龍”成功舉行。
“麗澤”語出《易經.兌卦》,取“君子以朋友講習”之義。研習營由古籍所劉思怡、王珂負責召集籌備,采取小型論文討論會的形式,主要面向西安地區(qū)各高校及科研單位從事古代文史研究的中青年學者,旨在促進學界同仁的溝通交流,拓寬學術視野,了解研究前沿動態(tài)。會議邀請信息發(fā)出后,獲得了積極響應,相關中青年學者紛紛加入,共提交論文6篇。為了充分展開討論,實現(xiàn)精彩的學術對話,研討會分為上、下兩場。上半場于上午八點三十分開始,在陜西師范大學長安校區(qū)文匯樓C段424會議室召開,由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翁彪主持。
第一篇論文是省社科院古籍所黨斌的《<彭成興墓志>及相關問題》。該文以上世紀70年代出土于寶雞麟游縣丈八鄉(xiāng)的北魏《彭成興墓志》為例,對磚銘墓志的產生演變、陜西出土磚銘墓志情況及《彭成興墓志》所涉問題進行了細致深入的分析。西北大學歷史學院的景新強認為:黨斌的論文較全面地總結了磚志產生演變的脈絡,指出其流行的時代;結合《彭成興墓志》,指出墓主屬于盧水胡的族群屬性,并考訂北魏時期盧水胡及其政治活動,對北朝族群遷徙與互動研究有重要意義。另一位評議人,陜西師范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yè)博士研究生杜鎮(zhèn)則從墓志與磚志的起源問題、彭成興AB兩墓磚之關系、“趙平郡”與“歸趙王”之推測及盧水胡之族源與隴東族群布局等四個方面,對黨斌的論文提出了中肯的商榷意見。他指出有關墓志概念的形成以及墓志起源問題,還可參閱梶山智史《北魏における墓志銘の出現(xiàn)》、窪添慶文《墓志的起源及其定型化》、室山留美子《試論北魏墓志史料的特征》、齊東方《中國古代喪葬中的晉制》等論著。與會的中國社科院考古所郭曉濤進一步提示:應從“類別”的分類思想出發(fā),重新分類考察,比如拓跋遷洛之前平城時期出土的磚志;《全晉文》收錄《晉護羌校尉彭祈碑》,恰為彭氏盧水胡,可一并參考。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黃政提交的《經典與歧途:清代科舉視野下的坊刻擬題及刪本經書》是討論的第二篇論文。該文深入分析了坊刻刪節(jié)本及擬題本經書在清代中前期泛濫、在乾隆末年終遭大規(guī)模禁毀的原因。省社科院古籍所王珂、楊志飛對黃政的論文進行了評議。王珂提出了兩點意見:其一,不宜過分貶低坊刻刪節(jié)本及擬題本經書的價值與作用,應立足于科舉史的長時段與人性的基本需求來考察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與衰落,從而做出更全面、公允的評價;其二,作者下了很大功夫,查閱征引了大量稀見館藏清代檔案,可謂充分發(fā)揮了傅斯年先生提倡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精神。若將文獻視野擴展到“不登大雅”者,如《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庸閑齋筆記》《儒林外史》《醒世姻緣傳》及《鴛鴦針》等文學作品,則可以打通雅俗,使論述更顯立體,細節(jié)更為豐富,研究更趨近真實的歷史。楊志飛認為:刪本經書在各地均有一定數量的留存,說明當時的數次禁毀令,未能有效執(zhí)行,若能充分利用各類現(xiàn)存古籍目錄,必能補充大量例證,在論述“遭禁坊本衰而不亡”時,更具說服力;其次,儒家經典有刪本,佛教經典也有大量刪本,可見國人在文化傳播時有一種功利性、實用性的心理,因此,若能就儒釋經書的刪本作一比較,文章格局會更闊大。
第三篇論文是西安文理學院李向菲的《論王弘撰的金石學成就及清代之鑒賞派》。此文對明代陜人王弘撰的金石學成就及其與清代金石鑒賞派的淵源關系做了梳理考證。評議人劉思怡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文章還需交代一下陜西金石學在清初的背景;二是對王氏的成就似評價過高,需要更充分的論據和論證;三是論文第三部分“清代之鑒賞派”篇幅過小,還需進一步擴充內容。西北大學文學院的杜學林則從王弘撰書法家身份出發(fā),并結合個人研治明代筆記的心得,指出:墓志和碑帖的起源說明二者本身具有保存史料與研習書法的不同功用,正經考史與書法品評都是金石學研究的重要面向,作者可以繼續(xù)深入探討王氏書法創(chuàng)作與金石學研究的交互影響。
研討會的下半場于下午一點在省社科院二樓會議室舉行,由社科院古籍所的王珂主持。首先討論的是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呂東超的《<春秋左傳詁>所輯漢儒舊注考》。該文通過細致比對洪亮吉《左傳詁》與王應麟《古文春秋左傳》、余蕭客《古經解鉤沉》、嚴蔚《春秋內傳古注輯存》在輯佚條目數量及來源等方面的異同,并深入分析四家輯本的文本特征,論證了洪著在輯佚過程中參考了王、余、嚴三書,在一定程度上因襲了諸家的文本特征,且輯佚條目亦欠完備。擔任呂東超論文評議的共有三人,第一位是社科院古籍所的王志勇,他指出:論文通過精確統(tǒng)計、詳細論證得出最后的結論,較有說服力,只是在文獻引用、署名等方面有一些細節(jié)需要完善;另外,洪著是引漢儒舊注對《春秋》《左傳》進行解詁,并非單純的輯佚著作,舊注的引用與否,反映了洪氏的獨立判斷,因此不能僅從單一角度來評判其學術成就及《左傳詁》的重要價值。第二位評議人是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的武曄卿,他借古人對黃山谷詩的評語“老吏斷獄”四字來形容呂文的考據,但亦認為略顯“嚴酷寡恩”,如果作者能把視野放大,從文化史角度聯(lián)系清代學風背景對洪亮吉因襲他人成果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或許能有不同的發(fā)現(xiàn)。第三位評議人是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駱揚,他從思想史的層面提出了兩點看法:首先,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在輯佚上廣泛吸納了前人的成果,但清人對于輯佚成果的引用是否如其他學術成果一樣有明確的著作權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其次,洪氏對于前人輯佚成果的沿用,固然可以從文本細節(jié)的多相比對中總結,但也不能忽略其漏輯多條的背后原因。endprint
第五篇論文是翁彪提交的《敦煌藏經洞經帙考》。該文對敦煌藏經洞所見經帙材料做了盡可能全面的搜羅,并依據款式與材質對其進行分類介紹,不僅澄清了經帙名稱、形制上的一些問題,而且通過對經帙題的匯錄與對比,證明了這些經帙經過有意識地匯集,基本隸屬于一套藏經系統(tǒng)。評議人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的張利亞指出:文章對經帙的分類統(tǒng)計似還可以采用更多的角度,對圖表仍可做進一步的深入分析,尋繹出不同材質、形質經帙的特點及其規(guī)律,并建議將經帙與包裹經文聯(lián)系起來考察;此外,作者對經帙上經簽的書寫方式與書寫人不妨再做深入分析,看是否能尋找到新的研究線索。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胡耀飛則提供了兩個新的研究角度:其一,按照千字文本身的順序對經帙進行排列整理;其二,從對經帙的材質繼續(xù)探討所包裹經卷的內容。
第六篇論文是社科院古籍所范志鵬提交的《梁鼎芬焦山隱居考論》。該文通過對晚清藏書家梁鼎芬隱居地選擇、隱居期間的主要活動以及隱居生活經濟來源的考察,認為梁氏隱居焦山,既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消極避世,也不同于“終南捷徑”式的政治投機,而是遭受官場挫折之后的精神宣泄與調整,最終他乘時出山,在張之洞幕府中展開了新的人生事業(yè)。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的郭雪妮的意見是:論文第一部分從梁鼎芬與張之洞的交集切入,試圖闡釋梁氏選擇焦山隱居的理由,但作者對焦山的歷史、地理、軍事等條件缺乏細致考察,尤其是對焦山的文化背景及其與阮元的關系交代不夠詳細,使得這一部分的論述稍顯薄弱;其次,作者詳細考證了梁鼎芬在焦山的活動,但對“隱居”事件的前因后果沒有進行歷史性的梳理,只是呈現(xiàn)出一些有關“隱居”的碎片,讀者無法整理還原出隱居事件的真相,因此在讀到結論部分的一些觀點時就略有矛盾感。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于海冰認為:從人脈論,梁鼎芬在彈劾李鴻章后,投奔張之洞,成為其最核心的幕賓,張氏離任廣東,李翰章繼任,可能直接導致梁離粵,但他隱居焦山的原因,除了個人所撰詩文有所涉及外,張之洞乃至李鴻章、李翰章等人的著述,是否亦曾提到?如果有,則對此事的理解會更全面、更深入。
經過近六小時的熱烈交流切磋,本季研習營暨青年學術沙龍完美謝幕。與會的學者們通過思想的碰撞、坦誠的批評,相互砥礪,共勉前行,為未來的學術研究合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作者簡介:王珂(1981—),男,博士,陜西省社科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古典文獻、宋史。
劉思怡(1969—),女,博士,陜西省社科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古籍整理及唐史。
(責任編輯:李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