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蘇潼
摘要:歐·亨利是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為世人留下了《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作品。本文從他的代表作品《最后的常春藤葉》入手,探究歐·亨利的幽默寫作風格。這種被稱為“含淚的微笑”的寫作風格,既與作家坎坷傳奇的個人經(jīng)歷相關(guān),同時也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社會現(xiàn)實相關(guān)。環(huán)境的烘托渲染、擬人的修辭手法、線索的重復出現(xiàn)、精巧的細節(jié)描寫、詞語的誤用、出人意料的結(jié)尾,作家嫻熟地運用一系列的表現(xiàn)手法,塑造了作品的獨特風格,留下了持久的藝術(shù)魅力。本文對《最后的常春藤葉》的寫作風格進行分析,來進一步理解其作品的文學主題與藝術(shù)價值。
關(guān)鍵詞:歐·亨利;《最后的常春藤葉》;幽默;藝術(shù)手法
歐·亨利是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與俄國的契訶夫、法國的莫泊桑并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他生于1862年,1910年去世,在他并不長的一生中,給世人留下了一部長篇小說和三百多篇短篇小說。他的作品極具影響力,“1916年見證了歐亨利的影響力跨越了美國的國界,見證了他迅速成為英國最暢銷的作家…僅在一個推廣系列中,就有超過1,500,000冊書售出。”[1]
歐·亨利的作品深入地植根于社會現(xiàn)實,把世間百態(tài)與各色人物描摹地淋漓盡致,“他像一個行走的哲學家,走遍了美國的大部分地方,他做過百十來個職業(yè),最后漂到了紐約…用源自他個人經(jīng)歷的文字打動著這個世界?!盵2]直至今日,他的作品《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等,依舊散發(fā)著持久的藝術(shù)魅力。本文著力分析的《最后的常春藤葉》是他旅居紐約期間寫作的一篇影響深遠的短篇小說。小說講述了老畫家貝爾曼,為罹患肺疾的青年窮困畫家瓊珊畫上最后的常春藤葉,讓她重拾希望,進而挽救了瓊珊的生命的故事。但是老畫家貝爾曼在這個過程中患染肺炎,不幸離世。這篇小說典型地展現(xiàn)出歐亨利“含淚的微笑”的幽默寫作風格,本文嘗試對這篇小說的寫作風格進行具體的剖析,來進一步理解歐·亨利作品的文學主題與藝術(shù)價值。
一.“含淚的微笑”的含義
“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絕大部分?!盵3]這句出自《麥琪的禮物》的經(jīng)典語句可以精準地概況歐亨利“含淚的微笑”的含義。在《麥琪的禮物》中,貧困的年輕夫妻渴望為對方送上圣誕禮物,丈夫賣掉了祖?zhèn)鞯慕鸨頌槠拮淤I了一套珍貴的梳子,妻子賣掉一頭瀑布般的長發(fā)為丈夫買了一條白金的表鏈,兩個人都為了對方做出了犧牲,舍棄掉了自己最珍貴的東西,而他們送給對方的梳子與表鏈卻也失去了實際的效用。在《最后的常春藤葉》中,同樣來自社會底層的老畫家,支著羸弱年邁的身體為瓊珊畫上最后一片藤葉,重新點燃了她對于生命的希望,但是自己卻不幸染病,匆匆離世。
這兩篇作品,都是笑中帶淚,喜劇與悲劇交織,以看似輕松的文字,包裹著沉重而悲劇的思想內(nèi)涵。歐·亨利以這樣的方式,展示著他獨特的幽默寫作風格。在艱難困窘的生活中,令人欣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支持,是真誠的善意,與人性的閃光。但另一方面,“笑”與“悲”總是相互映襯,歐·亨利筆下的溫情與美好總是帶著蒼涼與辛酸的底色,讓讀者在微笑中流下淚水。
“歐·亨利是一個純粹的浪漫主義者,是一個孜孜不倦地追求現(xiàn)實主義寫作效果的浪漫主義作家?!盵4]歐亨利“含淚的微笑”式的幽默藝術(shù)手法是其作品最典型的特點。
二.歐·亨利寫作風格的成因
(一)社會背景
歐·亨利生活的年代,處于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處于世界現(xiàn)代化的第二次大浪潮之中的西方國家,獲得了卓越的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社會整體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也獲得了巨大的提升?!帮@示社會進步水平的標準之一是人口死亡率的下降。1850年以前,西歐英法等國人口死亡率大約為25‰,1914年下降到19‰。下降的原因,一是1870年以后嬰兒死亡率在西歐各國都急劇下降,二是老年人的壽命普遍提高。這二者又都是經(jīng)濟進步,生活資料增加,生活水準提高,醫(yī)療保健事業(yè)發(fā)展的結(jié)果…與此同時,大批人口進入城市,促進了工業(yè)中心的發(fā)展即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交通和醫(yī)學技術(shù)使大都市的形成成為可能。1850-1900年,倫敦和紐約的人口分布從268萬和70萬增加到658萬和344萬。到1914年,英美等西方國家城市人口已經(jīng)占到總?cè)丝诘慕^對多數(shù)?!盵5]
由此可見,技術(shù)革命的確給西方國家?guī)砹饲袑嵉陌l(fā)展,但它在帶去發(fā)展與希望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美國在取得了巨大經(jīng)濟成就的同時,遭遇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壟斷公司的形成威脅著社會經(jīng)濟生活的政策秩序…社會分配不公,貧困化問題突出…農(nóng)產(chǎn)品價格下跌,農(nóng)民陷入困境…政治腐敗滋生…城市管理混亂無序?!盵6]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以及其他的社會問題愈發(fā)嚴重,以至于在19世紀末,興起了黑幕揭發(fā)運動。新聞工作者與作家對各類社會問題進行調(diào)查,發(fā)表文章來揭露社會弊病?!敖衣渡鐣暮诎得?,特別是揭露政府與大企業(yè)沆瀣一氣,貪污腐敗的行為。黑幕揭發(fā)運動的先驅(qū)亨利·勞埃德,于1894年發(fā)表了《不利于共和國的財富》一書,運用數(shù)十年來積累的材料,全面系統(tǒng)地披露了美孚石油公司的歷史…書中列舉了洛克菲勒的種種罪行,其中包括貪污、背信棄義、炸毀他人設備、腐敗等等?!盵7]
正是這樣的悲涼的社會背景下,形成了歐·亨利的寫作風格。在表面的微笑背后,是社會底層人民的艱難呻吟,是貧困群眾蒼涼的背影,對青年畫家瓊珊、蘇艾、老畫家貝爾曼的塑造都是對底層人民生活的再現(xiàn)。
(二)個人經(jīng)歷
要了解“含淚的微笑”的寫作風格的成因,我們不得不關(guān)注作家的個人生平?!皻W·亨利出身寒微,且幼年喪母,由祖母帶大。長大后,從事過多個社會底層職業(yè),并經(jīng)歷了中年喪偶之痛和牢獄之災?!盵8]這些變故不單使歐·亨利飽嘗人間冷暖,更使得他對于底層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與理解。早年與歐·亨利共事的丹尼爾斯曾這樣評價歐·亨利,“他是你會見到的最真誠的民主主義者…我們每晚在大街小巷上游蕩,撞見那些生活得非常潦倒的人,我見過衣衫襤褸的流浪漢找到波特(歐·亨利真名),波特會不遺余力地幫助他…他從來不在乎所謂的上流社會,他只關(guān)注街上的、小店鋪里、咖啡館中的普通人,夜以繼晝從他們身上獲得靈感?!盵4]endprint
來自底層的歐·亨利為底層發(fā)聲,他關(guān)注的從來都是小人物的悲歡離合,是普通人的掙扎與辛酸,艱難與悲哀。1906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四百萬》,小說集的名稱本身就透露出作家對于社會大眾深切的人文關(guān)懷。他要書寫的不是紐約精英人群的風云事跡,而是四百萬普通群眾的真實生活。“我想要表達的是,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種對有尊嚴的生活的天生的向往,即便那些跌進生活的深淵中的人,也渴望過上更好的生活。”[4]
正因為如此,歐·亨利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含淚的微笑”的寫作風格,道出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喚起了讀者強烈的共鳴。
三.歐·亨利寫作風格的表現(xiàn)手法
歐·亨利“含淚的微笑”的寫作風格的形成,得益于他對于各種寫作手法的嫻熟運用。正是通過這些手法,歐·亨利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個鮮活飽滿的人物形象,將故事講述得動人心弦,同時潤物無聲地將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蘊藉其中。
(1)環(huán)境的烘托渲染
“在華盛頓廣場西面的一個小區(qū)里,街道仿佛發(fā)了狂似地,分成了許多叫做‘巷子的小胡同。這些‘巷子形成許多奇特的角度和曲線。一條街本身往往交叉一兩回。有一次,一個藝術(shù)家發(fā)現(xiàn)這條街有它可貴之處。如果一個商人去收顏料、紙張和畫布的賬款,在這條街上轉(zhuǎn)彎抹角、大兜圈子的時候,突然碰到一文錢也沒收到、空手而歸的自己,那才有意思呢!”[3]小說伊始,便是一段傳神恰當?shù)募毠?jié)描寫,如同電影特寫鏡頭一般,定格在主人公生活的街區(qū),以幽默的語言交代出人物生存環(huán)境的困窘,也為故事的展開奠定了悲劇性的基調(diào)。
(2)擬人的修辭手法
“到了十一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yī)生管他叫‘肺炎 的不速之客,在藝術(shù)區(qū)里潛躡著,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在廣場的東面,這個壞家伙明目張膽地走動著,每闖一次禍,受害的人總有幾十個。但是,在這錯綜復雜,狹窄而苔蘚遍地的‘巷子里,他的腳步卻放慢了?!窝紫壬⒉皇悄銈兯^的扶弱濟困的老紳士。一個弱小的女人,已經(jīng)被加利福尼亞的西風吹得沒有什么血色了,當然經(jīng)不起那個有著紅拳頭,氣吁吁的老家伙的賞識?!盵3]這里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肺炎這種疾病比作“不速之客”,“壞家伙”,“老家伙”,把肺炎在街區(qū)傳播的場景用擬人化的動作寫出,“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詼諧又生動,讓讀者腦海中浮現(xiàn)出肺炎在小巷子里肆虐的畫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英文原文中,“在藝術(shù)區(qū)里潛躡著”中的“藝術(shù)區(qū)”原文用的是colony一詞,“此處作者把‘colony比作是一些窮畫家居住的地方,‘殖民地是蠻荒、落后的;生活在該地方的人也多是貧窮的?!盵8]
歐·亨利通過細節(jié)之處的暗示,借著看似幽默詼諧的語言,運用擬人的手法,不經(jīng)意間將青年畫家們的貧困的生活狀態(tài)、面對疾病侵擾的無助處境表現(xiàn)了出來。
(3)線索的重復出現(xiàn)
在這篇小說中,有一些線索重復出現(xiàn),為情節(jié)過渡和承接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其中最重要的線索便是數(shù)葉子這個情節(jié)。患病之初,瓊珊總是呆滯地數(shù)著窗外的常春藤葉,覺得像葉子一片片掉落,自己的生命也在一點點走向凋亡。而在文章最后當瓊珊發(fā)現(xiàn)葉子沒有掉落后,便對人生產(chǎn)生了希望。以葉子為線索,表現(xiàn)主人公心態(tài)的轉(zhuǎn)變,串聯(lián)起故事的情節(jié),這正是作家的匠心所在。
“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畫那不勒斯海灣?!盵3]這句話交代了病榻之上的瓊珊曾經(jīng)的愿望,去畫那不勒斯海灣。這里的那不勒斯海灣絕不是閑筆,它對于瓊珊來說,某種程度上代表一種對生活的憧憬,是一種希望的象征。在行文之初提及那不勒斯海時,瓊珊的態(tài)度更多是漠然,這時的瓊珊對于生命對于未來的態(tài)度是消極絕望的。而在小說最后,當瓊珊發(fā)現(xiàn)一片葉子沒有凋落時,“蘇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灣寫生。”[3]讀者可以感受到瓊珊的生命之火得以重燃,她重新拾起了對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澳遣焕账购!边@個線索使得歐·亨利的小說前后相應,側(cè)面表現(xiàn)著人物的情緒起伏。歐·亨利寫作常以語言凝練但意蘊深厚為人稱道,對行文線索的嫻熟運用正是形成他簡明的語言風格的一個原因。
(4)精巧的細節(jié)描寫
歐·亨利的細節(jié)描寫是他文章吸引讀者的重要因素,借助精巧的描寫,歐亨利總是能成功地將一個個情境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將自己想表達的情緒潤物無聲地藏匿于這些細節(jié)之中。
“醫(yī)生離去之后,蘇艾到工作室里哭了一場,把一張日本紙餐巾擦得一團糟。然后,她拿起畫板,吹著拉格泰姆音樂調(diào)子,昂首闊步地走近瓊珊的房間?!盵3]在這一小部分情節(jié)中,作者細致地刻畫了蘇艾的行為,用紙巾“擦得一團糟”這樣的細節(jié)表現(xiàn)出蘇艾哭得很傷心,而后她又裝作精神抖擻的樣子微笑著走進瓊珊屋子的這個細節(jié)不可或缺,通過這一處描寫,讀者可以感受到青年畫家蘇艾的心思十分細膩,她不愿意把悲觀傷心的情緒帶給本就臥病在床、情緒低迷的朋友,而是努力地把樂觀積極的自己呈現(xiàn)在瓊珊面前。我們可以感受到蘇艾的善良、細心,同時也為她與瓊珊真摯的友誼所感動。
歐·亨利精致的細節(jié)描寫也體現(xiàn)在他對于人物對話的把握。當瓊珊看到經(jīng)過一夜的風雨,最后一片葉子依然掛在藤上,她說,“我真是一個壞姑娘,蘇艾,”瓊珊說,“冥冥中有什么使那最后的一片葉子不掉下來,啟示了我過去是多么邪惡。不想活下去是個罪惡?,F(xiàn)在請你拿些湯來,再弄一點摻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鏡子給我,用枕頭替我墊墊高,我想坐起來看你煮東西?!盵3]
歐·亨利沒有讓瓊珊大段大段地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多么想活下去,而是通過重新獲得食欲、想去照照鏡子這樣的小細節(jié)來表現(xiàn)瓊珊重新煥發(fā)的生命活力。她讓蘇艾墊高自己的枕頭,從而可以看蘇珊煮牛奶。我們感受到的是,瓊珊對這個世界重新充滿了好奇和愛。這段語言沒有太多的修飾,卻以平實又親切的語言讓讀者感受到了主人公重燃希望,在細節(jié)中為之欣慰與感動。
(5)詞語的誤用
提及歐·亨利的語言風格,值得注意的是俚語的大量使用。在這一層面上來說,歐·亨利是一位大膽而自由的創(chuàng)作者,他不在乎詞藻的華美、文法的精準,相反,只要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作品主題的表達,他不吝突破規(guī)則,大膽運用俚語或是刻意犯下語法錯誤。endprint
作家在塑造老畫家貝爾曼的形象時,經(jīng)常在他的言語中刻意加入很多語法錯誤。當老畫家得知瓊珊對生命的態(tài)度時,他憤慨得咆哮道,“Is dere people in the world mit der foolishness to die because leafs dey drop off from a confounded vine? I haf not heard of such a thing.No,I will not bose as a model for your fool hermit-dunderhead.Vy do you allow dot silly pusiness to come in der brain of her? Ach,dot poor leetle Miss Yohnsy.”[9]作家用dere代替there,用mit der代替with the,dey代替they,haf代替have,bose代替pose,vy代替Why,pusiness代替business,der代替the。這種手法讓貝爾曼的形象更加真實可感,“從語域的正式程度來看,貝爾曼的話語具有強烈的口語色彩。他的語言變異較多:語音方面讀音不準…發(fā)音不規(guī)范…語句方面并列句多,從句少,而且他說的每個句子幾乎都有語法錯誤?!盵9]通過語言的刻意誤用,我們可以進一步感受到,貝爾曼來自于社會底層,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來自社會底層、生活困頓失意、性情暴躁的老頭兒,卻可以為了讓蘇艾重新對生活充滿希望,而托著病弱的身軀為她畫上葉子,最后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沒有歐·亨利對于人物語言特征精準的把握,貝爾曼的人物形象不會這么豐滿生動,小說情節(jié)也不會那么打動人心。
(6)歐·亨利式結(jié)尾
歐·亨利式結(jié)尾是歐·亨利短篇小說中很有特色的藝術(shù)處理,作家在不經(jīng)意間埋下伏筆,甚至是在講讀者引向一個與結(jié)局相反的方向,在小說結(jié)尾,出人意料,讓人驚愕感慨。
這個手法在這篇小說中也有體現(xiàn)。當我們看到葉子一片片掉落,當看到瓊珊意志消沉,當看到醫(yī)生也對主人公的病情不抱有樂觀的態(tài)度,讀者會誤以為瓊珊生機渺茫,命不久矣。而當貝爾曼剛出場時,他是以這樣的形象出場,“他年紀六十開外,有一把像米開朗琪羅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從薩蒂爾似的腦袋上順著小鬼般的身體卷垂下來。貝爾曼在藝術(shù)界是個失意的人…他喝杜松子酒總是過量,老是嘮嘮叨叨地談著他未來的杰作。此外,他還是個暴躁的小老頭兒,極端瞧不起別人的溫情,卻認為自己是保護樓上兩個青年藝術(shù)家的看家區(qū)狗?!盵3]風雨之夜為瓊珊畫上藤葉的人,不是一個外表光鮮生活優(yōu)越的慈善家,而是同樣生活困頓、性情有些暴躁、外形不堪的老畫家。而瓊珊竟然真的一位這片沒有凋零的葉子重燃希望活了下來,老畫家卻因為沾染風寒不幸離世。故事在出人意料的結(jié)尾處戛然而止,留給讀者長久的回味與感慨。
四.結(jié)語
歐·亨利“含淚的微笑”的幽默寫作風格,讓他的小說充滿持久的藝術(shù)魅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歐·亨利式的結(jié)尾往往給讀者帶來了更強烈的心理沖擊,從另一個層面上看,它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反映。正是現(xiàn)實社會的巨大荒誕,才讓作品中有那么多情理之中的出人意料,而貧苦底層人民身上的人性光輝,讓他的作品淚中帶笑,悲喜交織。
參考文獻:
[1]John Beaty.O.Henrys Life and Position[J].The Sewanee Review.1917(4):pp.237-243
[2]Carl Van Doren.O.Henry[J].Texas Review.1997(4):pp.248-259
[3]歐·亨利,王仲年譯.歐亨利短篇小說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4]Hyder E.Rollins.O.Henry[J].The Sewanne Rewiew.1914(4):pp.213-232.
[5]馬克垚.世界文明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譚融,游騰飛.論美國進步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和思想基礎.青海社會科學[J].2011,1:158-163頁.
[7]路易斯·菲勒.黑幕揭發(fā)者:美國自由主義的斗士[M].芝加哥:1968,26頁。轉(zhuǎn)引自王冬梅.論美國進步主義運動的興起.晉東南師范??茖W校學報[J].1999,2:46-48頁.
[8]白莉.簡評歐·亨利作品的主題思想和語言特點[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4.
[9]O.Henry.The Last Leaf.http://www.eastoftheweb.com/short-stories/UBooks/LasLea.shtml#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