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飛
這一兩年,相信大家都有這樣一種感受:好萊塢電影不再能隨便平蹚中國。前些年靠著大特效、大場面、大演員、大IP就能在中國斬獲超高票房的“好萊塢印鈔機”時代已經(jīng)結束。與此同時,中國電影在北美市場依然票房不高。據(jù)某票房網(wǎng)站消息,上上周末,《唐人街探案2》在美國的票房為86.2萬美元,《捉妖記2》票房為40萬美元。這兩部電影在北美的票房連中國票房的零頭都不到??梢姡袊娪叭匀幻媾R著“墻內開花,墻外難香”的窘境。
好萊塢“魔法”在中國消退的原因不復雜,除配額限制外,主要還是因為中國觀眾已經(jīng)看過大量用特效包裹的電影,面臨著審美疲勞。特別是需要歐美文化背景做支撐才能看懂的電影,中國觀眾越來越不愿意去消化,認為距離自己實在太遠,難以產(chǎn)生代入感。
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遠遠比不上好萊塢。究其原因,首先當然還是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還落后于美國,文化輻射力、影響力有待提高,這樣在電影上就體現(xiàn)為同一類型題材傳播度遠比不上美國。
其次,就電影工業(yè)的發(fā)展水平來說,中國相對于美國還處于初級階段,無論是電影制作、營銷、發(fā)行等諸多環(huán)節(jié),都存在巨大差距。更為嚴重的是,中國電影目前階段還異常依賴單片票房,營收結構比較畸形,遠未達到合理化程度。
第三,中國電影在本土特色的挖掘和弘揚上,還有相當不足。這點跟亞洲近鄰印度和韓國比都有差距。寶萊塢的特色眾人皆知,而韓國電影近些年對人性和社會的觀照也讓人印象深刻。中國電影一方面借著與日俱增的資金、技術實力,向好萊塢學習;但另一方面,在保持自己獨特性上似乎毅力不足。這表現(xiàn)在,要么就原生態(tài)展現(xiàn)中國現(xiàn)狀,要么就拍一些類似于偽好萊塢類型片的電影,在本土化上力度不夠,手法不多。
當然,中國電影想“墻內開花墻外香”絕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長時間努力。這個過程中要特別反對“只為外國觀眾拍片”的思路。那種試圖通過包裝東方符號討好西方觀眾的做法,已被證明行不通。中國電影還是要練好內功,找好題材,寫好劇本,演好,拍好,才可能受到國內外觀眾喜愛。
隨著中國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提升,中國生產(chǎn)的文化產(chǎn)品自然會得到更有效的傳播。還是那句老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今后,在國際上真正受到廣泛歡迎的中國電影還應是中國自己的故事,加上吻合發(fā)達、先進電影工業(yè)特征的電影手段制造出來的。面對這一愿景,中國電影人的態(tài)度應該是不驕不躁,不浮不夸,立足本土,放眼世界?!?/p>
議 (作者是影視策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