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旭姣
(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張澤中小學校,江蘇 無錫)
《道德與法治》作為一種綜合性、基礎性的課程,具有發(fā)展初中生健康思想品質的作用。隨著物質文明的快速發(fā)展,人們意識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所以,借助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思想品質,是為培養(yǎng)未來合格的人才打基礎。本文將從預設性資源、生成性資源兩個方面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資源的合理開發(fā)。
教師最重要的資源就是教材。教材中關于知識、情感、活動方面的資源非常多,教師可根據實際要求自主、靈活選擇。其次,教材也是重要的資源,其理論闡述和實踐指導性都非常強,對教師的教學具有參考作用。再次,可以和其他學科結合拓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資源。例如,在講到《我國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內容時,教師可借助地理知識,讓學生對民族集中區(qū)域有更直觀的了解。
時政資源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非常吻合。一方面二者性質相同,都可以提升學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另一方面時政資源可以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有利于活躍課堂,從而改變傳統(tǒng)、嚴肅的知識傳授方式。獲得時政資源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1)網絡
網絡內容非常豐富,但真假難辨,教師在選擇時一定要認真甄別。
(2)報刊
當前體現時政要聞的報紙有很多,主要有《人民日報》《新華日報》和地方時政報刊等。
(3)電視、廣播
例如,《新聞聯播》《東方時空》《新聞縱橫》等,從中可獲取大量權威的時政資源。
當前是信息時代,借助互聯網獲取所需信息是各行各業(yè)的共同點[1]。所以,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在網絡上尋找與課堂教學有關的資源。當然,網絡資源非常豐富,需要教師認真甄辨,特別是不利于教學或不利于學生思想品質形成的資源,教師絕不能放入自己的教學資源當中。當然,采用網絡資源會拓寬學生的政治視野,而且有利于創(chuàng)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
生活是最好的資源,尤其是教師或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中的細節(jié),并就其現象進行深入自主的思考,另一方面要從學生的角度選擇生活資源,避免教師從自身生活出發(fā),主觀臆斷或從學生角度假設事件,從而讓生活資源缺乏實踐性、真實性。當然,教師自己首先要做一個生活有心人。
首先,網絡教育資源,如微課、慕課等。這些資源往往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點開觀看,并且可以無限次操作。這樣一來,學生可以針對自己薄弱的地方反復觀看直至完全掌握。加上現在的微信、QQ都可以拍圖、錄視頻,所以教師可以適當利用這些資源開發(fā)學生的學習性資源。
其次,校內外的活動資源。校內活動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補充,如演講比賽、繪畫比賽、寫作比賽、運動會、愛國主義教育宣講會等,都能讓學生得到成長。校外活動是對學校教育的有效輔助,如清明節(jié)祭掃英烈、義務環(huán)保志愿者、戶外宣傳等活動,也能讓學生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從而讓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fā)展。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圣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提出教育要注重啟發(fā)和因材施教、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過程,而學生則應根據教師的教學特點靈活調整自身的學習計劃。如此一來,雙方在互動的前提下建立彼此了解的教學經驗,形成“教學相長”,而這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不應該被教師忽視。
除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之外,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組織活動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彼此交流,那么他們的思想互相碰撞,繼而產生智慧的火花,形成知識和技能。同時,作為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競爭意識的手段,生生互動不能被忽視,應作為有效促進教學效果提升的資源。
教學資源不僅有利于教師進行內容更豐富、傳授更到位的課堂教學,而且有利于鞏固學生所學、鍛煉實際問題解決能力。所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fā)過程中,首先要注重教師的預設性資源,如教材、網絡、生活、時政信息等;其次要注重學生的學習性資源,如慕課、微課等,更要注重師生互動的生成性資源,如教學經驗等。如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才能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