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莉
在學校開展的種植活動中,我們班承擔的是栽種西紅柿的任務。我?guī)е鴮W生挖土、移苗、澆水、培土,忙得不亦樂乎。西紅柿苗栽完了,全班學生在花盆邊圍成了一圈,議論紛紛……面對此情此景,我想當然地認為,今天大概很多學生會在日記里記述他們與西紅柿苗的親密接觸吧!他們會怎么寫呢?我在心里默默地想著,充滿了期待。
但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天批閱學生日記時,發(fā)現(xiàn)竟沒有一個學生寫栽西紅柿這件事。我想不通:為什么學生對昨天的事情無動于衷呢?我仔細翻看了一遍學生的日記,除了吃飯、做籃球操、打掃衛(wèi)生這些平淡無奇的事情,并沒有其他讓人眼前一亮的記錄。
學生為什么會對班級開展的種植活動無動于衷呢?當這個問題不斷縈繞在我腦海時,我才意識到,學生身上似乎缺了點什么,一時半會兒卻找不到答案。于是,我把自己的苦惱與思索發(fā)表在了校園網(wǎng)的博客里。第二天,就有不少老師在下面回復。大家都認為,這是現(xiàn)在學生的通?。核麄?nèi)鄙倜翡J的觀察力與發(fā)現(xiàn)有價值素材的眼睛,對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大都漠不關心。
讀了老師們的回復后,我明白了學生缺乏觀察力原來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但作為一個凡事喜歡琢磨的人,我又不甘心:辛辛苦苦教了他們4年,難道這就是我的收獲?學生為什么會喪失觀察力?怎樣才能重新培養(yǎng)學生善于對生活進行敏銳觀察的能力呢?我認為到了自己該做點什么的時候了。
主意已定,首先我把目光投向了教育方面的書籍,想從中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鑰匙”,于是圖書室成了我頻頻光顧的地方。平日上網(wǎng)也開始了有針對性地查閱、搜索。經(jīng)過大量的閱讀,我初步得出一個結論:學生觀察力的缺失,主要是因為形成了一種對周圍環(huán)境與事物缺少觀察、思考、比較的思維定式,因而他們很難發(fā)現(xiàn)周圍發(fā)生的變化。
怎樣才能打破這種思維定式,讓學生的眼睛亮起來、思維動起來呢?為了驗證我的設想,我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動。
一方面,我建立了班級日志,除了記錄班級常規(guī),還增設了一個叫做“新鮮事我知道”的欄目。學生輪流記日志,每天夕會時間交流。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學生開始留心身邊發(fā)生的新鮮事。記得冬天第一次供暖的時候,事先并沒有接到通知,但一個細心的學生還是通過暖氣片里細微的水流聲捕捉到了這個信息。因此,我對他大加表揚。
另一方面,為了培養(yǎng)學生隨意觀察的能力,我還經(jīng)常出其不意,給學生來點“小把戲”。譬如,有一次課間我到教室,看見黑板邊上擺著一些磁力釘,不知從哪兒來的靈感,我順手把磁力釘擺成了北斗七星的形狀,其他的什么都沒說。當天夕會的時候,很多學生關注到了這個圖案。我問他們:“你們知道老師為什么要擺成這個圖案嗎?”有的說:“老師希望我們能在北斗七星的指引下,好好學習!” 有的說:“我覺得老師是想考考我們,看看我們能不能觀察到北斗七星的存在!”……我笑著一一肯定了學生的想法。
此外,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我充分利用班級的西紅柿盆栽,引導學生天天觀察西紅柿苗的成長與變化情況。起初學生還算頗有興致,但時間一長,他們就有點懈怠了,一周都不去看一次。我再次在博客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困惑,老師們紛紛支招:有的說上課的時候強調(diào)一下,學生就重視了;有的認為不能強調(diào),強調(diào)就不是學生自己的發(fā)現(xiàn)了。反復思量之下,我決定還是不能要求學生去觀察西紅柿,而是在自己的引導下讓他們發(fā)現(xiàn)觀察的樂趣。于是課間,我總是走到西紅柿盆栽前,給它們松土、澆水、觀察它們的長勢。上課前,和學生交流一下我的發(fā)現(xiàn),比如今天哪盆西紅柿又長葉子了;長得最高的西紅柿現(xiàn)在有多高,高到多少厘米了……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自主觀察的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臨近放寒假的時候,很多學生搶著把西紅柿搬回自己家過年,假期里也堅持觀察,開學后上交了一份“假期觀察報告”。
就這樣,我把“學生觀察力”的培養(yǎng)作為一個突破口,融入到每天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經(jīng)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生慢慢地學會了觀察,也不自覺地愛上了觀察,這種變化表現(xiàn)在他們的日記中、課堂上,還有老師們的評語里。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收獲,心中無限欣喜,更重要的是為學生的改變而感到欣慰,相信學生帶著這種品質(zhì)在學習與生活中能收獲更多驚喜。
(作者單位:肇源縣超等蒙古族學校)
■? 編輯∕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