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畋
[提 要]晚清以來,中央財政進入特殊的轉型期。幾次大的農(nóng)民運動及對外戰(zhàn)爭的失利,使道光以后原本并非豐厚的中央府庫消耗殆盡。籌辦軍餉、對外賠款使地方財權逐漸擴張。新世紀以來,隨著檔案、史料、研究方法的豐富,學界開始有意識地由研究中央財政向地方財政轉變,但研究重點仍集中于中央財政政策、收入政策、支出政策、結構變化等方面。地方財政的研究偏向于兩者關系的變化和相互影響。晚清江西地方財政的研究也多側重于此,且研究者尚少。如今,對晚清以來江西財政史的研究及資料進行梳理與總結,對我省財政相關制度的發(fā)展和完善具有其必要性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財政;研究;反思
[作者簡介]鄭 畋(1980—),女,南昌航空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經(jīng)濟學、經(jīng)濟史。(江西南昌 330063)
財政是一國(或政府)“理財之政”。它是一國政府以某種形式分配部分國民收入,從而實現(xiàn)國家的某種職能或經(jīng)濟目標。財政也是一國或政府的收支活動。在中國兩千多年的財政發(fā)展史中,晚清時期是一個特殊的轉型期。首先,伴隨著洋槍洋炮撬開清政府的大門,西方思想隨之而入。晚清以來傳承千年的傳統(tǒng)財政思想也受到西方財政思想的影響。其次,清政府在1840年后的多次巨額戰(zhàn)爭賠款,特別是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等內部戰(zhàn)爭的大量消耗,使原本高度集權的中央財政逐漸失去絕對統(tǒng)治的地位。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之間的天平開始傾斜。
咸同軍興之后,中央政府府庫空虛,地方督撫以籌措軍餉為名獲取了財權。此時,財權下移直接導致了地方財政的形成和擴張。晚清以來的江西作為太平天國運動的中心區(qū)域,能臣曾國藩、沈葆楨先后督撫過江西,且曾國藩的“湘軍”軍餉多仰于江西。因而,江西也不可避免地成為最早設立糧臺、經(jīng)收牙厘的地方政府。晚清以降江西地方財政格局從一個側面反映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關系之變化。
一、晚清財政史研究概況
財政研究是社會經(jīng)濟研究尤其是宏觀經(jīng)濟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對于社會經(jīng)濟史的研究開始于上世紀30年代以后,時長不足百年。而經(jīng)濟史研究多集中于商人與商業(yè)、金融、地方經(jīng)濟等領域,財政史研究就顯得更年輕。盡管如此,學界仍然出版了一批有見地的學術研究成果,整理了許多相當重要的財政史資料。其中研究高潮分別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八十年代和本世紀初。本文主要整理分析本世紀初對晚清財政方面的研究。
(一)通史類綜合研究
武漢大學陳鋒教授主編的《晚清財政說明書》[1],對清朝末年各省清理財政局編制的財政說明書,諸如晚清各省的財政收入與支出,都有比較明細的記載。對了解晚清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的變化,以及地方財政與社會經(jīng)濟的關系等方面有相當重要的史料價值。葉振鵬主編的《中國財政通史》[2]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第七卷為《清代財政史》。以史學理論與財政學理論為理論指導和分析工具,以豐富翔實的史料為依據(jù),分析和記敘了晚清中國財政的發(fā)展脈絡及其規(guī)律。其將財政置于整個社會政治、經(jīng)濟、社會的大背景下,從更加深廣的角度,揭示了財政制度在當時的社會矛盾下不斷地發(fā)展和變化。商務印書館多次再版了羅玉東的《中國厘金史》[3]?!吨袊褰鹗贰酚捎谒鸭送砬迥觊g各省財政說明書、各類奏稿書信中關于厘金收支的珍貴史料,現(xiàn)已成為學術界研究晚清財稅史征引資料的極為重要的史料來源。
(二)財政政策研究
陳鋒《清代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研究》[4]重點從政策與制度、體制與吏治、財政與社會、財政與經(jīng)濟等幾個方面對清代財政政策進行了闡述。申學鋒著述的《晚清財政支出政策研究》[5]以財政支出政策為研究主體,分析了其特征、效應和影響因素。
倪玉平的《從國家財政到財政國家——清朝咸同年間的財政與社會》[6]依托大量的檔案、官書、方志,從制度和體系重建的角度系統(tǒng)分析了晚清時期政府從“量入為出”向“量出為入”財政理念的轉變過程。陳鋒教授的另一部專著《清代財政史論稿》[7]記述了清代財政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的變動以及晚清財政預算的醞釀和實施。
二、晚清江西財政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相關資料收集
《晚清財政說明書》是武漢大學陳鋒教授主持的大型清史文獻項目,以1915年北京經(jīng)濟學會本《財政說明書》為底本,以各省清理財政局初刻本為參校。其中《江西財政說明書》部分與湖南、湖北和安徽輯錄在本叢書的第六卷。分為田賦、關稅、鹽課、礦稅、契稅、統(tǒng)捐、酒稅、煙稅、木稅、貼稅等十余部分。
由桑兵主編的《續(xù)編清代稿抄本》[8]經(jīng)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批準立項出版,同時也是國家清史工程最重要最大規(guī)模的地方文獻搶救整理出版工程。其以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館藏稿本(孤本)、抄本和少量稀見刻本為影印對象,編成大型清代文獻匯刊,收錄了清末各省財政說明書十八種。第九五冊為江西全省財政說明書。江西全省財政說明書共四冊,包括地丁、漕糧、兵米、屯糧余租、丁漕兵屯雜款、課稅、地方稅、鹽捐、官產(chǎn)等,統(tǒng)計了光緒宣統(tǒng)年間全省各縣所有財政收支和各色稅種。
1988年,江西省政府重新編寫《江西省志》,其中《江西省財政志》[9]記述了自唐開元十一年(公元733年)設置江南西道起至1990年止的江西財政大事。記述的重點是咸豐之后,由述、志、圖、表、傳記、錄組成,分為財政收入、財政支出、財政管理、人物等5篇。此外,光緒七年(1881年)刊發(fā)《江西通志》亦可查到散佚的部分晚清年間的財政史料。此外,《江西通史》[10]晚清卷部分內容涉及到財政方面。
(二)相關論文
總體上看,晚清以來江西財政研究較少,有的研究從厘金征收入手,研究地方財政的變化和近代江西經(jīng)濟的關系。黃志繁、楊金鵬在《太平天國戰(zhàn)爭后地方社會重建困境與近代江西經(jīng)濟衰落——以人口、捐輸和厘金為中心》[11]中探討了太平天國運動后,江西地方鄉(xiāng)紳力圖以捐輸和征收厘金重建地方經(jīng)濟,然而困難重重,人口增長的緩慢未能挽回江西經(jīng)濟衰落的趨勢。
研究重點集中在于太平天國運動后中央財權變化和地方財權擴張方面。如南昌大學的吳麗銘在其碩士論文《晚清地方財權的擴張——以咸同年間江西財政變化為視角》[12]中通過對咸同年間的江西財政收支狀況進行比較分析,探討了晚清中央財稅體制的變化以及江西地方財權的擴張過程。陳珊在《晚清江西財政與社會變遷》[13]一文中探討了九江開埠后,江西財政的演變情況以及財政的變化對社會經(jīng)濟的影響。羅包庚的《太平天國時期江西的軍費狀況及其影響》[14]談到了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江西地方政府以捐納、捐輸、運鹽抵餉、征厘金、撥丁漕等方式協(xié)助湘軍集團自籌軍餉。其余如張松濤[15]、游歡孫[16]、石力[17]等都圍繞咸同年間地方督撫權力和地方財權變化的視角展開研究。
三、晚清江西財政研究的特點與不足
進入本世紀以后,隨著史料的發(fā)掘和檔案資料的日益豐富,對地方財政的相關研究隨之增多,許多博士和碩士論文的研究課題開始偏向地方財政的研究。晚清江西財政史逐漸進入研究者的視野。但研究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首先,時段基本集中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或是咸同時期。太平天國運動是江西地方經(jīng)濟的一大分水嶺。江西從一個不僅能自給自足并且上繳稅賦比例較高的農(nóng)業(yè)大省到經(jīng)濟衰落、財政困窘的內陸省份。農(nóng)業(yè)彼時正是中國延續(xù)兩千多年來的農(nóng)耕經(jīng)濟的立足之本?!督魇∝斦尽酚涊d:自乾隆初年至道光二十年(1736-1840年),江西年繳中央收入319萬兩白銀,占全國總數(shù)的6.4%。這個數(shù)字在整個華東地區(qū)是除兩江以外最高的。這個局面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后被打破。江西成為長達十年的戰(zhàn)場。人口銳減、土地荒蕪、財政枯竭,經(jīng)濟下滑嚴重。更為致命的是,漢口、廣州、上海等地對外開埠,江西從交通便利的中轉之地成為遠離商業(yè)中心的內陸省份。因而,太平天國運動前后成為研究晚清江西財政史的重要時段;其次,研究重點在于地方督撫權力的變化以及地方財權擴張。咸同時期,中央政權由于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疲于奔命,曾氏為首的湘軍集團在鎮(zhèn)壓農(nóng)民運動中崛起。中央財政已自顧不暇,自籌軍餉成為地方財權擴張的契機。江西當時成為湘軍集團籌餉之源,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關系的變化從晚清江西財政的發(fā)展軌跡可見一斑。
縱觀晚清江西財政的整體研究,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雖然已有學者開始研究但僅止于初步,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基本沒有研究專著,高質量的論文不多而且大部分是碩士論文;研究視角單一;史料收集和運用不夠。因而,利用更多的史料從多視角探討晚清以降江西財政將是我們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陳鋒.晚清財政說明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
[2]葉振鵬,陳鋒,蔡國斌.中國財政通史(第7卷)[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
[3]羅玉東.中國厘金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4]陳鋒.清代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5]申學鋒.晚清財政支出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6]倪玉平.從國家財政到財政國家——清朝咸同年間的財政與社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7]陳鋒.清代財政史論稿[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8]桑兵.續(xù)編清代稿抄本[G].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9]華桐主編.江西省財政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10]趙樹貴,陳曉鳴.江西通史(晚清卷)[G].江西:江西出版集團、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11]黃志繁,楊金鵬.太平天國戰(zhàn)爭后地方社會重建困境與近代江西經(jīng)濟衰落——以人口、捐輸和厘金為中心[J].江西社會科學,2016,(6).
[12]吳麗銘.晚清地方財權的擴張——以咸同年間江西財政變化為視角[D].南昌: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13]陳珊.晚清江西財政與社會變遷[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14]羅包庚.太平天國時期江西的軍費狀況及其影響[J].江西社會科學,2002,(6).
[15]張松濤.太平天國與清朝督撫權力的擴張[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03,(1).
[16]游歡孫.咸同年間地方地方督撫權力的演變[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17]石力.清咸同年江西丁漕改章與地方財權的擴張[D].南昌: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責任編輯: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