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洋河新區(qū)鄭樓實驗學校 高書高
江蘇省宿遷市蘇州外國語學校 張 文
陶行知先生說過:“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學生客觀存在身心、認知、情感等領域發(fā)展的不平衡,個體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在體育教學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同學吃不好和吃不飽的現(xiàn)象,筆者依據學生存在的各方面差異對學生科學分組,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學練內容,優(yōu)化教學方法,學生的技能學習和應用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因為各種因素的左右,學生運動能力也是良莠不齊,有些學困生害怕體育,甚至是厭惡體育;而大多數的學生談不上運動興趣,但是他們學習體育態(tài)度端正,能按照體育教師基本完成教學任務;當然也有些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運動能力。教師只要稍微點撥一下即可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應該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科學分組,對擅長體育活動的學生可以分在提高組,對有體育潛力的學生可以分在潛力組,對基礎差的學生可分在基礎組。提高組在掌握了本課的基礎知識后不應該讓他們的學習活動停止,應巧妙設計,在本課基礎知識之上拓展學習內容,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整個動作技巧,達到學以致用;對于有運動潛力的學生來說,教師不應該讓他們滿足基礎知識的掌握,教師可以依據最近發(fā)展區(qū)為他們設計科學的學習內容;對于學困生來說,只需他們穩(wěn)扎穩(wěn)打,促使他們學好基礎知識,掌握好基本技巧、技能即可。
以籃球體前變向突破為例設計教學目標,1.提高組的技能學習目標:在教師的指導下,提高組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掌握體前變向技術動作,并且能在教學比賽中得以應用。2.拼搏組的技能學習目標:在老師引導和啟發(fā)下,掌握體前變向突破的基本技術,能說出籃球體前變向突破的動作要領,并且能知道交叉突破運用時機;3.基礎組的學生技能學習目標: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努力學習能基本上做出籃球體前變向技術動作。
優(yōu)化課堂教學,筆者還以籃球體前變向為例,首先教師講授體前變向突破動作,并且明確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任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不同的學習內容,提高組在掌握運動技能以后可以考慮組合動作的學習,教師給與點撥和個別指導,讓學生掌握技術動作以后還要在比賽中嘗試應用,以提升學生進行實戰(zhàn)的能力,體育教師可以通過組織教學比賽提高學生技能運用的能力,并且在比賽中適時地叫停比賽,給個別學生以指導,從而進一步提升他們比賽的能力,讓他們在競技過程中感受能力提高的優(yōu)越,在成功中享受籃球運動的快樂;而拼搏組進行籃球運球結合體前變向技術動作學習,教師適時地給予指導技術動作學習技巧,教師要強化潛力組學生基本功的練習,潛力組學生要反復練習加深對技術動作的正確掌握;教師可以通過技評給學生定位,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具有哪些優(yōu)勢,同時也了解自己的不足,對基礎組的同學來說,要求學生多做籃球球性練習,多做一些籃球基本功練習,每節(jié)課基礎組的學生都應該強調籃球基本功練習,而且教師要更多地關注基礎組學生的學習,基礎組學生學習要求同學們做原地體前變向技術動作學習,轉體探肩練習,體會蹬跨腳的落點和身體護球,體會中樞腳移動的時機,避免出現(xiàn)攜帶球違例情況。教師可以通過游戲的方法來組織學生技能的應用,淡化籃球比賽規(guī)則,讓同學們體驗到籃球帶來的樂趣;各層次學生學練方法明確、具體,教師在學生的學練過程中,巡視指導,精講解疑,尤其是對基礎組同學要反復講解與示范,并多加鼓勵與表揚,增強學生自信。在教學中,體育教師適時地參與到學生中去,增強師生互動,形成情景交融的教學氛圍。
新課程標準對教學的評價淡化了互相比高低的常規(guī)參照總結性評價,而是注重形成性評價。教師在評價學生的體育能力時,僅僅通過他們能否完成所規(guī)定的動作來加以評斷,這樣未免太過片面,不利于發(fā)掘學生的運動潛能,也不利于調動學生的運動積極性。因此,教師應根據各類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制定各不相同的評價尺度。如提高組采用竟爭性評價,高標準、嚴要求,評價標準高于潛力組;對潛力組采用激勵性評價,指明不足之處和努力方向;評價尺度高于基礎組;對基礎組以表揚鼓勵為主,找到其成功的閃光點,消除自卑感,指導克服各種心理障礙,樹立自信心。這樣,表面上各層次學生之間差距比較大,由于評價方法、尺度有差別,各層次學生在學習難度上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使得教學評價既有針對性,又更加合理。
在現(xiàn)有班級授課制的背景下實行分層教學還是任重而道遠,但是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是教學發(fā)展的終極追求,體育教學是一門藝術,在藝術性體育教學的路上,筆者永遠愿意做一名踐行者。
[1]董青松.初中體育選項課分層教學的實踐研究[J].成長之路,2016(16):63:63.
[2]張培培.分層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當代體育科技,2016,6(3)∶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