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萍
(山西省懷仁市教師進修學校,山西 懷仁)
新課標對高中物理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教師必須要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物理學習中的一些規(guī)律,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但要想實現(xiàn)這一目標,就不能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而是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而探究性學習模式就有這種作用,有利于讓學生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接下來,我做一具體分析。
在傳統(tǒng)的物理教學模式中,教師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是消極被動的,無法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難以達到物理教學的理想效果。這種教學方式與探究性學習模式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探究性學習模式強調的是學生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不需要按照固定的步驟進行,可以聯(lián)系自身的思考,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樣就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和質量,最重要的是,學生可以活躍自己的思維,從而對物理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在探究性學習模式下,教師主要做引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出問題,并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都處于主體地位,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上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探究性學習模式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只有巧妙地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才可以開展探究性學習。比如,在“研究物體受力分析”一課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在講桌上放置一個斜面,將一個小物塊放置斜面上,讓學生研究小物塊所受的幾個力”。創(chuàng)設這樣的教學情境后,老師可以提出問題,為的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像:為什么小物塊不會滑下來?怎樣才能讓它滑下來?在提出問題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親手實踐,分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
如果教師想把探究性學習模式的潛力開發(fā)到最大,就需要加強對物理概念的重視,將它們運用到實際教學中來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注重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培養(yǎng),讓學生參與其中,切實體會概念的簡潔美,用最基礎的概念解決復雜的問題。物理課的基礎就是課本上的概念,只有在學習中熟練掌握物理概念,并將其靈活運用,才可以更好地進行接下來的研究。
每次學習課程之前,教師都需要向學生講解一些與本節(jié)課相關的概念。例如,教師在講解摩擦力這一物理知識的時候,需要先闡述摩擦力的概念,讓學生對其有一定的初步了解,接下來讓學生思考現(xiàn)實生活中有什么實際的與摩擦力有關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摩擦力可以應用到哪些方面?然后讓學生用自己已知的知識去解釋這些創(chuàng)造發(fā)明。如果這樣,學生就會更加深入理解什么是摩擦力,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加深了對這個知識點的印象,這是最可貴的一點。
實踐出真知。只有進行了實驗操作,學生才能對結論印象深刻。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使用探究性學習模式時,不如讓學生進行一些有趣的物理小實驗,用這種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對物理學習產(chǎn)生興趣,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教師不應過分介入學生的實驗,教師要做的是解答疑問,提供實驗器材,或者指出學生實驗中出現(xiàn)的一些小錯誤。當學生在實驗中遇到困難時,教師應當積極鼓勵學生,輔助學生完成實驗。學生通過實驗,可以顯著地提高其思維能力。
比如,教師在講解氣體時可以進行一個小實驗:準備一輛自行車和一個打氣筒,用打氣筒給自行車輪胎充氣,充氣完成后,讓某一學生觸摸打氣筒,發(fā)現(xiàn)打氣筒的溫度很高。接下來提出問題,為什么打氣筒會發(fā)燙?讓學生自己去發(fā)掘答案,用這種方法來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驗,學生對這個結論會印象深刻,并且也會越來越擅長進行物理實驗。
物理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物理。所以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強物理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以實際生活為橋,連接學生與物理,讓學生開啟探究性學習,唯有如此才能提升學生物理問題的實踐和應用能力,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fā)展。比如,在學習“力的平衡”一課時,可以將一個氫氣球帶入教室,釋放少量氣體,讓氣球懸浮在空中,讓學生分析是哪兩個力讓它平衡的。類似的小游戲、小實驗,架起了學生物理學習與生活的橋梁,增強了學生學習的樂趣。
總而言之,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在對學生進行高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應用探究性學習模式,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思維更加活躍,同時也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運用探究性學習模式,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