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甌市玉山鎮(zhèn)中心小學 陳煜祥
綜合實踐活動的設置與實施,既要關注理論學習,更要突出動手實踐與體驗,特別是貼近小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從中融入綜合知識,突出課程教學效果?!盎顒印弊鳛榫C合實踐課程的基礎,要倡導學生的親力親為,要鼓勵學生從參與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的整體認識,培養(yǎng)學生掌握生活技巧,發(fā)展創(chuàng)新精神。
關注小學生的成長,要聯(lián)系小學生的生活實際,依托綜合實踐課程,挖掘“活動”的教育意義。事實上,對于小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可以從中認識和探索科學,了解生活的品質。同時,在綜合實踐中,教育的目標與職責,是引導學生構建生活體驗,從生活化活動中體會“有意義的生活”、引導學生構建“可能的生活”。由此可見,綜合實踐課程中的“活動”,就是要堅持“生活取向”,從真實的生活中,來完整的呈現(xiàn)生活世界,讓學生能夠從多樣化、靈動的生活體驗中,獲得教育的價值。教師要圍繞課標要求,打破課程的局限性,向學生生活與經驗進行延展,關注學生的感悟與體驗,獲得應有的生活智慧。
以生活化活動為載體,結合小學綜合實踐課程內容,鼓勵學生從活動中體驗生活,認識生活。教師首先要樹立“學生為本”的育人理念,關注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突出綜合實踐活動的趣味性。在綜合實踐活動上,教師要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結合小學生不同年級及認知水平來導入生活活動內容,提升小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如在對“水”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結合“水”來延伸不同的生活現(xiàn)象。水是生活中最常見的,每天都要和小學生打交道。對于“水”,在導入時,可以設置多個話題。比如關于“水”的用途,“生活中浪費水的現(xiàn)象”“水資源與環(huán)境的關系”等。這些內容,都是學生平時見到的、認識的現(xiàn)象,更能夠激發(fā)小學生對話題的參與性。然后,結合學生的興趣,根據(jù)話題進行分組,并進行小組談論。接著,根據(jù)不同話題及分組,確定與主題相關的實踐活動,教師做好旁聽與問題引導,鼓勵學生自己提問,自己釋疑,而無需給予學生多余的指揮。最后,讓學生結合分組及話題,對各組話題進行發(fā)表見解和想法,并給予評價,充分展現(xiàn)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從中感受“水”的重要性,增強節(jié)約用水意識。可見,教師的導向與話題的設置,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意識,增進學生的合作學習上,提升了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從生活化綜合實踐活動創(chuàng)設上,關注生活原型,突出學生的直接感知與經驗生成,更能夠發(fā)揮綜合實踐課程的生活價值,也為抽象化、書面化課程知識提供了良好的直觀原型。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上,直觀教學法往往具有較高的教學成效。原因在于,直觀性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對話題與生活原型形成完整、真實的印象,從而讓課堂更加立體化、更具吸引力,也更有說服力。如在“制作儲蓄罐”綜合實踐課程活動中,儲蓄罐的形式多種多樣,很多學生都見過、用過,對其結構具有較強的認知力。所以,我們在課程組織上,可以貼近生活中的現(xiàn)象,啟發(fā)學生回想自己生活中見過的儲蓄罐。然后,借助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不同的儲蓄罐,觀察這些儲蓄罐有哪些特點,并進行總結。如有的儲蓄罐為長方體,有的為圓柱體,有的為多邊體,還有的增加了不同的外部造型,像小豬,像猴子等。從儲蓄罐的材質上來歸納,有的是紙質的、有的是塑料的、有的是鐵質的、有的是泥質的,等等。通過對這些儲蓄罐的了解,然后,帶領學生從生活中選取易得的素材來制作儲蓄罐。經過討論與實踐,有學生利用廢舊鞋盒、易拉罐、不銹鋼餐盒等等制作可愛的儲蓄罐,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新力,也讓課堂更有生活趣味。
綜合實踐課程的生活化教學,要突出教材知識點與生活實踐的融合,特別是對于理論性、抽象性的知識,可以拓寬生活視野,將之聯(lián)系學生生活,幫助學生從中感知和驗證。如在學習“廢舊電池”活動中,很多學生認為,一節(jié)廢電池不可能造成那么大的危害。這個問題的回答,如果單純解釋難以給學生滿意的答案。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實驗環(huán)境,帶領學生從實驗中來觀察,從結果中來驗證答案。怎樣來設計“廢舊電池的危害”實驗呢?只要能夠證明廢舊電池的毒性很強,我們可以用小魚來做實驗。在魚缸里放進小魚,然后將廢電池打開,放進去,觀察魚的變化。當魚中毒后,馬上撈出來。這個實驗操作簡單,但驗證效果明顯,從而將理論與實踐進行良好結合,也極大調動了學生的探究熱情,開拓了思維力,提升了課堂教學活力。這一課堂設計,也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生活中的廢電池應該如何處理,既讓學生懂得了道理,又讓學生體會到生活的真實。
綜合實踐課程教學的生活化,也可以融入道德品質教育。在課堂生活實踐中,教師可以采用直奔主題式探究學習,也可以采用潤物細無聲的滲透式學習,其目標在于讓學生從中感受道德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如在一些社會問題探討中,教師可以引入“微訪談”形式,模仿“焦點訪談”談話結構,滲透問題。比如生活中的垃圾問題,帶領學生走進校園,班級,以及生活中,用鏡頭來記錄“垃圾”的存在。然后,將之進行課堂播放,設置討論的話題,分配實踐任務,并制作成表格,以分組形式進行“調查報告”。從中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垃圾,以及垃圾的分類方法,掌握處理生活垃圾的技巧,提升環(huán)保意識。
總之,小學綜合實踐課堂的實施,通過構建“生活化”活動,從中積極參與,學會觀察、分析、動手實踐,真正促進小學生掌握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