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自敏 楊碩
摘 要:“妙”是自然界之中客觀存在的,“搜”是畫家的親身實踐和主觀的感悟與思考。也就是搜得山川之妙,才能創(chuàng)新圖真。只有做到了搜得山川之妙,所畫山川丘陵才能姿態(tài)萬千,具有生氣。文章分析了山水畫的發(fā)展概況,從“搜妙創(chuàng)真”思想的萌生到“師古人”對“師造化”的沖擊,以及“圖真”思想的復興。從而得出我們在藝術學習的道路上,既要學習和繼承前人所留下來的優(yōu)秀理念,同時也要做到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求變,要用“求真”的理念和嚴謹?shù)膽B(tài)度在藝術的道路上不停地探尋。
關鍵詞:“搜妙創(chuàng)真”;中國山水畫;文人畫
一、山水畫的迅速發(fā)展
自隋唐以來,中國的繪畫進入了一個高速發(fā)展的階段。在唐代,繪畫的種類開始細致化,至此,中國畫開始有了類別之分,出現(xiàn)了山水、花鳥、人物三個大的門類,其中山水畫是中國繪畫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類別。自唐代始,山水畫不斷地發(fā)展壯大,在中國的繪畫史上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乃至成為了極具特色的東方藝術。到唐朝末年五代十國時期,山水畫在唐代的基礎上又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代十國時期社會動蕩,群雄割據,但同時也是一個山水畫取得空前發(fā)展的時期,涌現(xiàn)了以“荊關董巨”為首的一批優(yōu)秀的山水畫家,不僅留下了寶貴的傳世名作,同時也留下了珍貴的繪畫理論和思想理念,對后世的山水畫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其中荊浩被后世譽為“北方山水畫之祖”,繪畫風格上兼?zhèn)漤椚莺蛥堑雷觾杉抑L,開創(chuàng)了“大山大水”式的北方山水畫繪畫風格。其著作《筆法記》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山水畫理論著作。荊浩在繪畫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求真的繪畫理念。他十分重視對真實的自然景致的觀察和感悟。荊浩在《筆法記》中說:“隨類賦彩,自古有能;如水暈墨章,興我唐代。”他的繪畫理論專著《筆法記》中的核心思想“六要”是他在創(chuàng)作當中一直遵循的。
二、“搜妙創(chuàng)真”思想的萌生
姚最所堅持的“立萬象于胸懷之中”的“心師造化”論,以及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的觀念,都說的是師法造化,師法大自然。在藝術創(chuàng)作之中要以大自然為師。“大家杰出,詣臻神妙,多師造化,幾于化工。其最著者,如荊浩之寫太行山,董源之寫江南山,米元章寫京口江山,黃子久寫海虞山水,諸如此類,又皆因其所居之地,朝夕目睹,各有不同,一一施之于筆墨?!笨梢妿熢旎匾浴GG浩隱居太行山洪谷之中,常游歷于山林之間,觀察和欣賞山間的景色。不難發(fā)現(xiàn),荊浩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是基于物象的真實本性。荊浩擅長描繪北方的山水,北方的自然地理和地形地貌的特征對他的繪畫風格產生了重大影響。師法造化就是與自然對話,與自然交流的過程。荊浩將自己置身于太行山壯美的景色之中,以大自然為師,同時經過自己內心的感悟與加工,因此才能做到“師法造化,形神兼?zhèn)洹钡某潭取?/p>
荊浩隱居太行洪谷,故他時常置身于山色之中,觀察萬物之象,從而獲得一種最為直觀的感受?!耙蝮@其異,遍而賞之。明日攜筆復就寫之,凡數(shù)萬本,方如其真。”因為畫家細致的觀察,以及身臨其境的感悟,所以才能將太行山中的景象表現(xiàn)得如此形象生動?!犊飶]圖》中的種種細節(jié),樹木、人物、屋宇形態(tài)各異,自然生動,山體與山巒之間的轉折變化多端。畫家不僅將太行山的整體氣勢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表現(xiàn)山中小景的時候也能夠做到細致入微、形象生動。這一定是畫家置身于大自然中,用心感悟,細致觀察而得來的。但是,荊浩在描繪這些大自然之中的景致時,不是說提倡一種機械的照搬照抄和描摹的純自然主義,他心中的“真”指的是用心得來的,是要通過多次的揣測,反復的觀察,再加上大量的練習而表達出來的。比如說,萬物之相,皆生于其性,松、柏、柳、槐、雜樹等都有其各自的形態(tài)和特征,所以在表現(xiàn)這些物象時要能夠做到“形質皆異”,這也是畫家求真思想的一種體現(xiàn)。也就是說,荊浩所強調的“搜妙創(chuàng)真”就是畫家不僅僅要總結和學習前人所留下的繪畫理論和規(guī)律,更應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調畫家的親身感悟,繪親眼之所見。這樣的繪畫思想一如他的繪畫風格,對后世山水畫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師古人”對“師造化”的沖擊
可以說“搜妙創(chuàng)真”思想是對唐代繪畫理論家張璪所提出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一種延伸和發(fā)展,注重師法自然,強調畫家在真實的自然山川之景中所獲得的內心感悟。這樣的思想觀念影響了后世一批批優(yōu)秀的畫家。例如,王履所提出的“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本褪菍Α皥D真”思想的發(fā)展和繼承。但這樣的思想觀念在中國的繪畫史上也有落寞的時候。到了元代,因為社會動蕩政局改變等原因,文人畫開始成為畫壇的主導。元代大畫家趙孟頫崇尚古意,認為“作畫貴有古意,無古意則工無益?!敝链耍袊纳剿嬮_始越來越重視古意和前人所留下的繪畫知識遺產。文人畫一直在不斷地發(fā)展壯大,“師古人”的思想也愈演愈烈。
四、“圖真”思想的復興
到了清朝,在山水畫畫壇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當屬“四王”,他們的繪畫風格極受當時上流社會的提倡和喜愛,所以他們被看作是當時山水畫的“正統(tǒng)”?!八耐酢钡漠嬶L與思想理念就屬于摹古一脈,因而仿古之風彌漫一時。這樣的風氣就像是西方美術史上所出現(xiàn)的“學院派”美術,制定一些法度和標準讓學畫者遵循,標榜古代優(yōu)秀的畫家作為學習的典范,例如推崇學習拉斐爾的素描,威尼斯畫派的色彩等。這樣的學習固然有助于學畫者技藝的提高,但同樣具有相當?shù)木窒扌??!八耐酢彼淼摹爱媺y(tǒng)”亦是如此,他們更重視摹古和師古,雖然有其優(yōu)秀的進步的一面,但是僅僅去學習古人所留下的筆墨經驗而不去師法自然,會導致繪畫中缺少生氣,因而在畫面構成上顯得千篇一律,畫面僵化守舊,缺乏真實的自然氣息。但隨著時間的發(fā)展,有一批優(yōu)秀的畫家認識到了這一點,看到了所謂“畫苑正統(tǒng)”的局限和不足,因而力求改變這樣的格局?!扒宄跛纳本褪橇η蟾淖?,將山水畫回歸到師造化得心源的典范。其中石濤可謂是清初畫家中最出類拔萃的一位。石濤是明代皇室的后裔,因家國破碎而流亡于世,后出家為僧。他云游半生,走遍了世間的名山大川,對各地的自然山川之景有著廣泛的閱歷和深刻感悟。不難想到,正是因為他半生云游,縱情于山水之間,所以他在繪畫創(chuàng)作的過程當中力主原創(chuàng),反對“四王”所引導的正統(tǒng)畫風與泥古不化的“八股山水”,力主繪制真山真水,強調“真”的重要性。石濤所作的山水畫,揮灑淋漓,筆意灑脫,根據不同的自然景致有著豐富的表現(xiàn)手法。鄭板橋曾稱贊石濤的畫作:“千變萬化,離奇蒼古,而又能細秀妥帖?!笔瘽乃枷胗^念和畫作無不透露著描繪真山真水和主觀獨創(chuàng)的重要性。他致力于“搜盡奇峰打草稿”,同時呼吁“筆墨當隨時代”。這樣的繪畫主張和思想理念極大地沖擊了守舊的畫壇風氣,同時也是對“圖真”思想的發(fā)展和延續(xù)。再如我國近代著名的國畫大家黃賓虹先生所說的那樣:“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秀?!币簿褪窃谡f,雖然時代在改變,歲月在變遷,但是畫家學習繪畫,感悟繪畫,形成自己繪畫風格的最好的老師依然是大自然,想要畫出有生氣的山水作品,那一定離不開自然,離不開“搜妙創(chuàng)真”。
五、“搜妙創(chuàng)真”思想對我們的啟發(fā)
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過程就是典型的繼承和發(fā)展的過程。趙孟頫所倡導的“古意”與推陳出新,石濤所提出的“借古以開今”等等,都告訴我們繼承與創(chuàng)新才是中國畫正確的發(fā)展方向。繼承的目的便是為了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推陳出新、學古而知新正是創(chuàng)新的精神所在。如果只是一味地學習與繼承,那么藝術的腳步便會停滯不前。我們在藝術學習的道路上,既要學習和繼承前人所留下來的優(yōu)秀理念,同時也要做到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求變,要用“求真”的理念和嚴謹?shù)膽B(tài)度在藝術的道路上不停地探尋。
優(yōu)秀的繪畫遺產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同樣應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做出相應的變化,正所謂“筆墨當隨時代”,在學習繪畫的同時要做到革故鼎新。而做出變化的根源,當然是畫家對于自然山川之景的親身感悟與不斷思考?!懊睢笔亲匀唤缰锌陀^存在的,“搜”是畫家的親身實踐和主觀的感悟與思考。也就是搜得山川之妙,才能創(chuàng)新圖真。只有做到了搜得山川之妙,所畫山川丘陵才能姿態(tài)萬千,具有生氣。同樣的,在強調主觀創(chuàng)新的同時,一定也不能夠脫離真實的自然山川之景,一味地強調創(chuàng)新作品很可能會流于浮華脫離本真。因此,不論山水畫發(fā)展到何種境地,不論吸收和容納怎樣的當代元素,“搜妙創(chuàng)真”都應該是我們繪畫學習過程當中不可或缺的思想理念。在學習各種理論成果的同時,一定不能忽視了師法自然的重要性,只有將二者結合,吾手繪吾思,吾思故我見,才能夠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具有生命力的山水畫作品。
參考文獻:
[1]荊浩.筆法記[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80.
[2]姚最.續(xù)畫品錄[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
[3]張安治.中國畫與畫論[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4]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5]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6]石濤.石濤畫語錄[M].杭州:西冷印社,2006.
[7]趙志鈞.黃賓虹論畫錄[M].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祁自敏,陜西科技大學副教授。
楊碩,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