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素琴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8.35.031
[摘要] 目的 探討瘢痕子宮再次足月妊娠不同分娩方法對妊娠結局的影響。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間該院收治的剖宮產手術后再次妊娠分娩的218例產婦,其中陰道分娩組127例,剖宮產組91例,分析比較兩組分娩方式的分娩相關指標,包括產后出血量、產程時間和住院時間。同時觀察兩組產婦產后分娩結局,包括產褥感染、產后大出血和Apgar 評分。結果 與剖宮產的分娩方式相比,陰道分娩方式的產后出血量(139.3±33.8)mL和產程時間(6.7±1.1)h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345、4.445,P<0.05);采用陰道分娩方式的產婦發(fā)生產褥感染的幾率0.79%明顯降低,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χ2=4.343,P<0.05);且采用陰道分娩方式的新生兒Apgar評分(9.7±0.3)分也明顯高于采用剖宮產分娩的方式,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124,P<0.05)。 結論 對于有明顯陰道分娩指征的瘢痕子宮再次足月妊娠產婦應優(yōu)先考慮陰道分娩方式,降低再次剖宮產的發(fā)生率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關鍵詞] 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方式;妊娠結局;剖宮產
[中圖分類號] R714.4?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12(b)-0031-03
瘢痕子宮是指子宮經過手術后組織在修過過程中形成疤痕的子宮。造成瘢痕子宮的原因有很多,如剖宮產手術、子宮肌瘤剔除術、子宮穿孔或破裂修復術、子宮成形術等婦產科手術都會造成瘢痕子宮,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剖宮產手術[1-2]。隨著剖宮產率的逐漸增加,剖宮產導致的瘢痕子宮對再次妊娠分娩的影響也越來越受到臨床醫(yī)生的關注[3]。該研究回顧性分析了該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間收治的剖宮產手術后再次妊娠分娩的218例產婦的臨床資料,探討不同分娩方法對瘢痕子宮再次足月妊娠結局的影響,現研究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的剖宮產手術后再次妊娠分娩的218例產婦為研究對象,且所選病例均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孕婦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其中采用陰道分娩方式的有127例,年齡26~35歲,平均年齡(27.91±4.71)歲,孕周38~42周,平均(39.17±2.11)周,距離前次剖宮產時間為2~10年,平均(5.25±2.37)年;采用剖宮產方式分娩的有91例,年齡27~35歲,平均年齡(26.48±3.99)歲,孕周38~42周,平均(39.73±2.24)周,距離前次剖宮產時間為3~9年,平均(4.97±2.59)年。兩組產婦在年齡、孕周和一般身體檢查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根據孕婦的分娩指征選擇不同的分娩方式[4]。首先需要對前次剖宮產的指征進行了解,觀察切口的部位厚度及術后出血和子宮的成熟情況。對有以下指征的產婦可實施陰道試產:前次剖宮產指征正常,術后無感染和大出血情況,且胎位正常,無頭盆不稱,征得患者同意后可進行陰道試產。對有以下指征的產婦則可行剖宮產:前次剖宮產后有不良指征的,產婦符合剖宮產手術指征,能夠再次行剖宮產,且患者及其家屬拒絕陰道試產的產婦可進行剖宮產。
1.3? 觀察方法
對比采用不同分娩方式的兩組產婦分娩相關指標,包括產后出血量、產程時間和住院時間。同時觀察兩組產婦產后分娩結局,包括產褥感染、產后大出血和Apgar 評分,Apgar 評分標準[5]根據新生兒的具體狀況進行評分,總分為10分,8~10分為正常,4~7分為輕度窒息、0~3分重度窒息。
1.4? 統(tǒng)計方法
該研究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分娩方式的兩組產婦分娩相關指標對比
與剖宮產的分娩方式相比,陰道分娩方式的產后出血量明顯較低,產程時間和住院時間也明顯縮短,且在產后出血量和產程時間方面兩種方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2.2? 不同分娩方式的兩組產婦妊娠結局對比
與剖宮產的分娩方式相比,采用陰道分娩方式的產婦發(fā)生產褥感染的幾率明顯較低,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雖然發(fā)生產后大出血的幾率也較低,但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采用陰道分娩方式的新生兒Apgar評分(9.7±0.3)分也明顯高于采用剖宮產分娩的方式(8.9±0.6)分,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124,P<0.05),具體見表2。
3? 討論
隨著剖宮產的技術和麻醉技術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產婦選擇剖宮產的分娩方式。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剖宮產率逐年增加,目前維持在40%~60%左右,有的醫(yī)院甚至達到了70%,遠高于西方發(fā)達國家[6-7]。剖宮產率上升的直接結果造成瘢痕子宮發(fā)生率的提高,近年來,隨著生育政策的蓋面和人們生育觀念的改變,瘢痕子宮后再次妊娠的產婦逐漸增多,而這類產婦面臨著分娩時子宮破裂的風險,甚至有些醫(yī)生將剖宮產史作為剖宮產術后孕產婦選擇陰道順產的禁忌證[8]。但有研究也發(fā)現瘢痕子宮再次妊娠采用陰道分娩是可行的,而且分娩結局要優(yōu)于再次剖宮產[9-10]。
該研究結果顯示,瘢痕子宮再次足月妊娠后采用陰道分娩方式在產后出血量和產程時間上要明顯優(yōu)于剖宮產的分娩方式,這與前人的研究是一致的[11]。但是兩種分娩方式在分娩后住院時間的長短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能是由于很多患者或家屬認為產婦分娩后需要休養(yǎng),而在醫(yī)院可以得到更好的救治,更為放心,臨床工作中也會經常碰到這種情況。同時我們對比不同分娩方式妊娠結局也發(fā)現,陰道分娩方式的產后出血量(139.3±33.8)mL和產程時間(6.7±1.1)h、產婦發(fā)生產褥感染的幾率0.79%明顯低于剖宮產分娩方式。這與相關研究者[12-13]在研究中報道,采用陰道分娩方式的產婦,產后出血量(128.6±40.3)mL、產程時間(6.2±1.4)h以及發(fā)生產褥感染的幾率0.98%,與該文的研究結果相近。產后大出血也是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的常見并發(fā)癥[14-15]。在該次研究中雖然兩種分娩方式在產后大出血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也能看出采用陰道分娩方式產后大出血的發(fā)生率是低于剖宮產分娩方式的,可能受限于樣本量的關系導致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瘢痕子宮再次足月妊娠后采用陰道分娩的方式妊娠結局明顯優(yōu)于再次剖宮產。因此,對于具有明顯陰道分娩指征的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產婦應盡量選用陰道分娩方式,但也要嚴格把握適應證和禁忌證。
[參考文獻]
[1]? 戚子丹,章瑜.瘢痕子宮助產策略研究進展[J].國際生殖健康/計劃生育雜志,2018,37(2):162-166.
[2]? 汪楓紅,王天成.剖宮產后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選擇及安全性分析[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8,46(1):79-80,83.
[3]? 馬瑩瑩, 何蓮芝. 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憩室的診治進展[J].安徽醫(yī)藥, 2018, 22(1):21-23.
[4]? 王莉, 劉柯玲, 徐麗丹. 疤痕子宮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對母嬰結局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 2015(20):2991-2992.
[5]? 劉純. 不同分娩方式對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產婦分娩結局的影響[J].河南醫(yī)學研究, 2017, 26(15):2758-2759.
[6]? 彭萍,滕偉.瘢痕子宮陰道試產的產程管理[J].中國醫(yī)刊,2018,53(2):120-125.
[7]? 高世華. 剖宮產后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孕婦接受陰道試產的影響因素及不同模式分娩的妊娠結局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 2017, 32(11):2341-2344.
[8]? 陳翠紅. 足月胎膜早破產婦的影響因素及其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 2016, 31(19):3949-3951.
[9]? 潘蕊.瘢痕子宮再次妊娠行陰道分娩的可行性和安全性[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8,3(7):136-137.
[10]? 李靈玲,肖準.瘢痕子宮產婦兩種分娩方式的母兒結局研究[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8,10(1):43-46.
[11]? 曹麗萍.瘢痕子宮患者再次足月妊娠的分娩方式選擇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5):28,61.
[12]? 米熱阿依·尕依提,祖麗菲婭·阿布力克木.不同手術方式對疤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產婦術后并發(fā)癥及新生兒結局的影響[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5,12(10):1402-1403, 1406.
[13]? 高世華. 剖宮產后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孕婦接受陰道試產的影響因素及不同模式分娩的妊娠結局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 2017, 32(11):2341-2344.
[14]? 崔文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聯(lián)合縮宮素治療瘢痕子宮產后出血及憩室的效果觀察[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8,27(4):689-690.
[15]? 王進,朱玉香.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剖宮產對母嬰影響及并發(fā)癥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5,26(2):304-306.
(收稿日期:2018-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