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萍
(江西省高安市新街鎮(zhèn)中心小學,江西 高安)
眾所周知,小學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主要學科,對于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小學數學學習上的枯燥性和難以理解性卻是學生繞不開的問題,其更是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難點所在。尤其是面對數學題時,許多小學生都無法真正的進入到題目的情景中,更不用說去分析題目、解答問題了。然而數學本身就是解決問題的一門學科,所以要想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就需要通過多種途徑來幫助學生進入題目情景,達到解題目的。而以下,便是對此的一些看法與實踐。
許多學生在進行審題的時候大多會出現馬虎、隨意等情況,這也是審題不全面的主要原因,所以為了糾正學生的這一缺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增加學生的讀題次數來克服學生的這些心理。同時,增加讀題次數不僅僅能夠克服學生的小缺點,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數學語感,使他們逐漸理解一些數學語言所要表達的意思,如此便能使學生在解答數學問題時更得心應手。由此可見,增加讀題次數對于學生快速進入題目情景、理解題目意思具有重要作用,更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扇形統(tǒng)計圖”時,為了使學生能夠讀懂扇形統(tǒng)計圖,并從中獲得有效信息。我往往會根據不同難度的問題要求學生增加不同的讀題次數,使學生能夠從中讀出題目的關鍵詞,如在理解“平衡膳食寶塔圖”中各類食物所占比重這一題目時,我便要求學生增加對這一題目的讀題次數,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了寶塔圖各層位置和面積的不同便是各類食物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并且還引起了學生對健康飲食的討論。顯然,多讀對于解決數學問題具有很大的幫助,所以要對其進行合理應用。
考慮到數學題目大多枯燥難懂,學生很難對其產生興趣,所以教師應該采用更加生動鮮明的形式將數學題目中的抽象化語言進行轉化,從而引導學生進入題目的情景之中,讀懂題目的含義。因此,教師可以先將小學數學中的題目類型進行簡單的分類,進而根據這些類別來設計合適的生動化解析方法。同時,教師更需要了解小學生的具體特點以及數學學習的具體情況,使學生更加易于接受生動化的題目解析方式,而這也是真正提高學生審題能力的重要方法,理應得到充分的應用。
例如:在學習“圓柱與圓錐”時,針對“做一根長2米、管口直徑0.15米的白鐵皮通風管,至少需要白鐵皮多少平方米?”這一問題,有一部分學生仍然無法進入到題目的情景中。為了解決學生的這一問題,我在進行講解時告訴大家:“同學們想一下通風管是什么形狀的?”隨著大家“圓柱——”的回答,我接著引導大家:“題目中還說這是一個通風管,通風管有什么樣的特點呢?”隨著這兩個問題的接連提出,學生逐漸意識到了應該去算哪一部分的面積。而這種解析題目的方式正是將題目生動化的表現,對于學生正確理解題意、解決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學生在審題過程中舉一反三的能力,也就是提高小學生自主思考數學問題的能力,從而找到相應的解題方法。在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提高學生對數學題目的分析興趣,其次是要提高學生對題目的分析量。只有使學生認識到更多的題目類型,才能使學生在遇到題目時能夠自然地進入題目的情景中,從而快速理解數學題目。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趣味化的教學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學生對題目的解析興趣,如此便能在積累中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進而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比例”時,為了使學生能夠將比例的知識融會貫通,能夠自主解決各種有關比例的問題。我首先將重點放在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上,為此,我提前為學生準備了“小國旗”“地圖”等教具,并在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測量的過程中帶學生初步了解到了何為比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大家對比例有一定的了解后,我便要求學生對比例的例題進行自主的分析并總結遇到的問題,而我則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在分析數學題目中所表現出的優(yōu)勢尤為明顯,這對于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之,要想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就必須從審題、解題進行入手,也只有將學生真正地帶入題目的情景中,才能達到這一目的。所以教師必須針對學生在審題中遇到的困難找到相應的教學策略,從而有效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