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晉江紫峰中心小學 李祥霓
在語文教學上打滾十幾年了,對語文有著一種獨有的情愫。當后來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總是希望能把語文和心理健康進行學科整合。品讀著《魏書生文選》“教書的同時,始終注意育人,這是我個人心理上的需要,是學生切身利益的需要,是黨的利益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是國家利益的需要,是語文學科性質的需要,是提高語文成績本身的需要……只有堅持育人才可能進入語文教學的自由王國。”我更加堅信自己的想法。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提出“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的課程基本理念中很明確的提出“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梢?,語文因其學科特殊性,將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主陣地之一。那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我將談談自己初淺的幾點看法。
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讓學生置身于一個美的環(huán)境中,他們的身心會更加舒暢。小學生已經初步具有欣賞美的能力,我們應該通過設計還給學生在一個充滿溫馨、放松心情的環(huán)境中學習。每學期剛開學時,我和孩子們都會精心合作對學習環(huán)境進行布置:在教室的墻壁上貼上學生的書法作品——古詩詞或名人名言,圖書角貼上學生制作的書簽,書柜上可以擺放一盆綠色的植物,在我們地精心布置下,教室里散發(fā)著濃郁的書香氣息。各類學習用具及清潔工具都整齊美觀地擺放在專用的柜子里,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我們的教室又彌漫著輕松的學習氛圍,煥發(fā)著生命的活力,孩子們的身心愉悅地成長著。托爾斯泰也說:“如果教師只有對事業(yè)的愛,那么,他是一個好教師。如果把對教育的愛和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痹诮虒W中,我堅持帶著微笑、關心、鼓勵走進教室,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個孩子的眼睛,把尊重的話語送給每一個孩子的耳朵。在教學中,還要常用激勵的語言讓學生不斷得到鼓勵,樹立強大的自信心?!坝H其師而信其道”,就這樣我走進孩子的心中,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文本中蘊含的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資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進一步滲透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備課時,教師要認真逐字解讀文本,確保充分挖掘文本中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教學中適當滲透,做到心理健康教育與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例如,《丑小鴨》一文中塑造了一個豐滿的童話形象:面對艱辛曲折的生活環(huán)境,丑小鴨仍舊堅持不懈地追求美好的理想。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了多種情境,再現(xiàn)童話意境之美,學生學習了丑小鴨外形描寫以及感受到它所經歷的種種遭遇,從中體會到我們要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己,善待他人,這是屬于心理學的認識自我和與他人交往的心理范疇,在教學上我力求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我們的語文課程有許許多多像這樣像這樣的心理資源,在教學中,我多渠道挖掘教材,讓學生走進文本,搭建美麗心靈彩虹。
語文教材精選了大量的語言優(yōu)美、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心理的課文,這些課文的心理教育因素比較凸顯,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達到以文育心、以美育心的效果。如《媽媽的愛》,詩歌中“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媽媽的愛是遮雨的傘,媽媽的愛是滴落的淚?!痹佻F(xiàn)了母愛的偉大、無私和細膩,又如《珍珠鳥》一課,作者看著這可愛的小家伙,不由自主地發(fā)出了一聲呼喚:“信賴,往往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諸如此類的心理信息。
有些文本中所包含的心理信息比較隱蔽,無法直接利用課文中的語句、段落作為心理教育的憑借點。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常引導學生深入分析、細致挖掘,悟情明理。如教學《上天的螞蟻》,教學時為了使學生體會小螞蟻充滿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質,我?guī)状巫寣W生進入課文,角色體驗,學生就是小螞蟻,我就是老爺爺。
師:“你能行嗎?”
生:“我能行!”
接著我設計了不同的情境,讓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小螞蟻的自信。
師:“你們要爬樹了,你們對自己說什么?”
生:“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
師:“你們爬了一天又一天,累壞了,可你們對自己說什么?”
生:“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
師:“繼續(xù)爬呀爬,忽然刮起了大風,下起了大雨。淋得你們抬不起頭,可你們鼓勵自己說?”
生:“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
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感受到小螞蟻在面對這么多困難時,沒有退縮,而是繼續(xù)往上爬,并相信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就一定能爬到天上。于是就順理成章地緊扣了“樹立自信心”這一主題。
有些教材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太明顯,只能引導學生拓展深化,找出彼此之間的結合點。如教學《七色花》一課,我課件出示:小花瓣兒飛喲飛,飛到西來飛到東,飛到北來飛到南,繞一個圈兒轉回來,讓維佳健康起來吧。接著我適時地引導,珍妮用最后一片最珍貴的花瓣為小男孩做了一件好事的時候,她的心里是多么的快樂啊!誰還能快樂地讀一讀。學生在讀中悟出“助人乃快樂之本”,我又組織分小組討論“如果你擁有這樣一朵七色花,你想用它幫你做些什么事?”這時,我鼓勵學生多維度、全方位思考,可結合實際,也可借助想象,說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這樣學生在拓展中深化了情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良好心理品質。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教學中努力體現(xiàn)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善于通過專題學習等方式,溝通課堂內外,溝通聽說讀寫,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我們的語文教材安排了不少的語文社會實踐活動和口語交際,學生在組織、表演、辯論等活動中全身心投入,有著豐富的情感體驗,或品嘗成功、分享喜悅,或經歷挫折、體驗失敗,學生的心理需求隨著活動過程和參與程度而呈發(fā)展變化的趨勢。同時,我注重以“活動”為“教材”,及時捕捉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用行動去感染孩子、影響和暗示孩子,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讓孩子在豐富的活動中,愉快地體驗與感悟。例如:我組織二年級的孩子開展《水果樂》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顒舆^程設計了市場調查——學生到市場上調查當令的水果有哪些,水果產地在哪里,價格多少,如何挑選水果;查找資料——有關水果的兒歌、謎語、廣告。兩個活動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獲得最直接的感受。因此在課堂上,通過看、聞、摸、嘗、說等一系列活動形式,使學生真正“動”起來,積極參與課堂。同時小組間的交流,同學間的互幫互助,有機會獲得同伴的信息,促進學生多方位互動,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質。不一定要活動結束時才對學生作出相應的評價,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和學生取得小小的成功時,我就及時表揚,同時讓學生之間互相評價。在評價時,我注意引導學生要有包容之心,不可相互指責與挑錯,評價應該要客觀、平等、民主,這樣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尊重、理解、寬容、欣賞的態(tài)度,拓寬自己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合作精神,感受學習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使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讓教師走下講臺,讓學生走進教材,讓教學走向實踐。通過積極構建綠色課堂,讓學生置身于一個美的環(huán)境中,通過創(chuàng)設了多種情境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自己,及時捕捉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用行動去感染孩子、影響和暗示孩子,在教學上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培養(yǎng),最終促進學生健康的心理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