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學方式的不斷更新,探究式學習逐漸被時代所認可?,F(xiàn)代小學教育將這種與時俱進的學習方法與小學語文學科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目的是穩(wěn)固小學生的語文水平。小學語文的學習是一個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更是孩子思維反應能力的基礎。語文教學在教育的范疇中起到了統(tǒng)籌上下的作用。小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各種適應社會的學習能力,以及基礎的人生觀都需要扎實的語文功底。良好的語文教育環(huán)境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綜合學習能力,還可以陶冶學生情操。為了達到教學目標,筆者嘗試采用探究式學習方法,優(yōu)化和完善小學語文的教育模式。本文通過對目前小學語文教育的現(xiàn)狀展開研究,展現(xiàn)相應探究式學習模式的實施方法,并對正在實施中的探究模式做出客觀地評價。
1.教學模式呈現(xiàn)機械化。小學語文的授課方式一直受到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課堂基本遵從讀書、聽講、背誦、練習等一系列的步驟。在這樣的課堂中,老師又以背誦和課后練習為重,以設定好的模式和框架進行教學。長此以往,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就會忽略思維方式的學習,忽略對問題本身的探索。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不論是家長還是學生對考試成績有著相當高的要求,導致小學生在學習語文課本時死記硬背。隨著全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小學語文課本也在不斷改革,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為了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迎合新一代小朋友的思維方式。我國許多教育單位的語文老師,因為長期利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授課,導致了部分小學語文課堂的教育模式不具有靈活性,表現(xiàn)得非常機械化。[1]
2.教學過程以老師為中心?!敖逃蹦J綉撘浴坝睘橹?,但沿用了十多年的教育模式幾乎都以“教”為主,這種以“老師為主”的教育模式,有悖于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一項性格調查顯示,當代小學生內心性格趨向于自我決策的人數(shù)已經(jīng)占據(jù)整體數(shù)據(jù)的一半,相比于十多年前大部分學生對父母的話唯命是從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有了明顯的改變。小學語文具有相當高的的學科價值,它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寫作能力,同時對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有一定的引導作用。教學過程以教師為中心,容易造成學生對語文課文的認知片面化,學生性格的格式化和一體化,不利于創(chuàng)造型思維的產(chǎn)生和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
1.建立小組,積極探討。小學語文的教材涉及的范圍較為全面,從人文傳記到科學研究,從古詩詞到現(xiàn)代詩歌的學習。教材編定的目標不僅僅是讓我們學習生字詞和寫作能力,更要鍛煉我們的思考能力以及小伙伴之間相互交流的能力。以“人教版”四年級的課文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為例,這篇課文講了兩個質量分別為1磅和10磅的鐵球哪個先著地的科學實驗。老師應該針對文章主題入手,將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用等量的物體進行實踐操作。在以小組為單位實驗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分享各自的答案。再以同一教材中的 《父親的菜園》為例,這篇課文更適合學生討論,它的特點就在于來源于生活,具有實質性的探討意義,小學生的思維比較靈活,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也相對較高,由于生活閱歷不夠,致使他們對身邊常常發(fā)生的事情理解不夠全面。《父親的菜園》涉及了種植方面的小技巧,也通過種植體現(xiàn)出了農(nóng)民“父親”的樸實。學生在這種背景下進行探討會提高他們的生活認知和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建立小組,針對問題進行分析是探究式學習中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
2.設立情景,角色扮演。小學語文有時候會涉及故事情節(jié)類、社會關系類的課文。在整個故事中,每個角色都有相應的人物性格特設,故事中的人物在情節(jié)的推動下往往會產(chǎn)生多個方面的聯(lián)結關系,很多時候靠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無法達到完全理解,因此,要借助情景模式、角色扮演來輔助學生理解記憶。學生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會無形提出問題,對自己在短時間內進行角色確定,并且自身的情緒和行為也能根據(jù)場景來自我調控,在完成了這一系列過程后,就會呈現(xiàn)一場融入式的表演。小學語文的教學模式可以設計一些話劇形式的表演?!稘O夫的故事》這篇課文中的對話很多,角色也很豐富,學生可通過扮演人物角色、通讀課文、表演等方式進行學習,既保證了學習的效率,又能使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最關鍵的是可以使學生對各自角色的屬性有更深層次的理解。[2]與此同時,角色扮演在小學生的管理中可以充當心理輔導的作用,教師利用角色互換的方式,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化解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師生之間的矛盾,說明角色扮演作為探究性學習教育的方法具有相當成功的意義。
1.純探究模式,偏離教學初心。小學語文中的學習探究模式,不同于對科學現(xiàn)象和具體實驗操作的探究,它具有創(chuàng)新性、實用性和變化性,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學生展開交流,并根據(jù)所探討的結果發(fā)言。探究性學習應該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在短時間內對語文課本的基本知識進行構架設計?,F(xiàn)如今,大多數(shù)教育單位對探究式學習方法制定了集中一體化的標準操作模式,在運用探究方法的時候,不根據(jù)學科內容做相應的修正和改動,使得探究式教學呈現(xiàn)出了無規(guī)則方式的操作具體化現(xiàn)象。研究探究式學習方法在語文學習過程的應用,教師需要認同“語文學科理解力”占據(jù)第一位,要想將探究式教育模式熟練運用,教師要根據(jù)相關學科的第一要點,提前進行資料的整合,對文章的中心理念、延伸理念等充分了解。如果生搬硬套,使得教育方法和相關學科的教學內容搭配不當,那就是一次失敗的課堂教學。[3]
2.“形式化”現(xiàn)象嚴重。探究式學習基于不同的學科性質,具有相當高的獨立性。但是小學語文的課本內容多樣化,涉及的內容較多,相對開放獨立的探究式教學方法不足以適應框架較為保守的課文資料。這就要求一堂課的教學模式應處于多變的狀態(tài),但部分小組探討的教學形式局限在表面形式上,不具有真正的研究價值和學習價值。針對這一現(xiàn)象,老師應該對課堂程序進行適當?shù)母深A,針對不同資料板塊的教學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詩歌載體應當采用鑒賞性較高的教學方式,以情應景,提前準備影音設備,方便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賞析和借鑒;針對科研性較高的教學材料應該積極采取探討的交流方式,提前準備好實驗材料,在學習的過程中切合課本內容進行可行性實驗,使學生能夠對知識融會貫通。
探究性教育模式能很好地應用于小學語文的學習,它能適應語文課文中涉及的對話、圖文、詩詞等不同的形式。它具有一定的科學思維方式,能針對學生在語文課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推理分析,可以對學科的深奧問題提出猜測和設想,也可以通過非言論的方式使學生在實踐中、故事演繹中、探討交流中找到最終解決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