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應才
(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南城344700)
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PU)是一種常見的脾胃系統(tǒng)疾病,主要為胃、十二指腸潰瘍,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是主要致病源,患者多表現(xiàn)為腹脹、腹痛,部分出現(xiàn)消化道出血等癥狀[1]。三聯(lián)療法是當前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案,且對根除Hp感染有較好效果,但由于Hp耐藥性會因藥物因素產生變化,因而可能會影響該方案的Hp根除效果。中醫(yī)對消化性潰瘍一直有廣泛的研究,且治療方面具有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故選取我院收治消化性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通過采用自擬方劑配合三聯(lián)療法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遵從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原則將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2例消化性潰瘍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1例。對照組男 22例,女 29例;年齡 37~54歲,平均(42.60±3.30)歲;病程 0.92~4 年,平均(2.40±0.20)年。觀察組男23例,女性28例;年齡38~53歲,平均(43.10±3.60)歲;病程 0.83~3.67 年,平均(2.10±0.40)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消化性潰瘍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2]關于消化性潰瘍臨床診斷標準;經胃鏡等檢查確認胃或十二指腸潰瘍;主要癥狀為反酸、噯氣、節(jié)律性腹痛、納差等;尿激酶、組織學及Hp檢驗結果均顯示陽性;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消化道嚴重出血、幽門梗阻、胃腸病手術史及胃腸穿孔患者;合并嚴重肝、腎、心、腦等重要臟器相關疾病,合并心理障礙、精神分裂等無法正常溝通交流的患者;妊娠期、哺乳期患者;近1個月內曾接受消化性潰瘍藥物或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治療以及對本組用藥過敏患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單純行三聯(lián)療法治療:克拉霉素片(國藥準字H20046141)500 mg/次,2次/d,餐前30 min服用;阿莫西林膠囊(國藥準字H19993034)1.0 g/次,2次/d口服;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國藥準字H20041057)20 mg/次,2次/d口服。觀察組于此基礎上自擬方劑內服:白芍20 g,黨參 15 g,丹參 15 g,六神曲 12 g,白術 12 g,焦山楂10 g,仙鶴草 10 g,黃芩 10 g,當歸 10 g,佛手 10 g,甘草6 g。臨證加減:納差者加雞內金10 g、炒麥芽10 g,胃痛甚者加旋覆花10 g、元胡10 g。取水煎煮,單次劑量250 ml,1劑/d早晚分服。兩組均連續(xù)治療半個月。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后潰瘍面愈合效果、治療前后MTL、SS指標變化以及隨訪Hp根除及復發(fā)情況。(1)療效判定標準:反酸、噯氣、腹痛、納差等癥狀體征消失,大便次數(shù)、性狀及指標恢復正常,經胃鏡檢查潰瘍與炎癥反應消失,Hp檢查顯示陰性,為痊愈;上述癥狀體征明顯改善,大便明顯好轉,潰瘍面積縮小75%以上,炎癥反應減弱,Hp檢查顯示陰性或陽性,為顯效;各類癥狀體征明顯改善,大便有所好轉,潰瘍面積縮小50%以上,炎癥反應減弱,Hp檢查顯示陰性或陽性,為有效;癥狀體征未改善,大便無明顯變化,潰瘍與炎癥反應依然存在,Hp檢查顯示陽性,為無效??傆行?(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2)潰瘍面愈合效果參考癥狀積分評定原則,抽取4類典型癥狀作積分評估,積分分級標準:無(0分)、輕(1分)、中(2分)、重(3分)[3]。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愈合效果、Hp清除率、復發(fā)率等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癥狀積分、MTL、SS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潰瘍面愈合效果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潰瘍面愈合效果比較[例(%)]
2.2 治療前后兩組癥狀積分變化比較 治療后,兩組4項癥狀積分均明顯下降,且觀察組癥狀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癥狀積分變化比較(分,±s)
表3 治療前后兩組癥狀積分變化比較(分,±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n 時間 反酸 噯氣 腹痛 大便不調觀察組對照組51 51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2.74±0.21 0.52±0.04#*2.81±0.32 2.03±0.28#2.66±0.31 0.48±0.06#*2.64±0.38 1.93±0.19#2.94±0.27 0.39±0.03#*2.92±0.24 2.01±0.22#2.39±0.44 1.02±0.18#*2.38±0.41 1.85±0.33#
2.3 治療前后兩組MTL、SS指標變化比較 治療后,兩組MTL、SS指標水平均明顯改善,P<0.05;治療后,觀察組SS指標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MTL指標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3 治療前后兩組MTL、SS指標變化比較(±s)
表3 治療前后兩組MTL、SS指標變化比較(±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n 時間 SS(pg/ml) MTL(ng/ml)觀察組對照組51 51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61.88±15.29 93.12±19.94#*62.41±15.04 69.33±15.05#558.29±66.19 359.74±45.83#*553.08±61.77 488.45±50.02#
2.4 兩組隨訪Hp根除及復發(fā)情況比較 治療后半年及1年后,觀察組的Hp根除率、復發(fā)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隨訪Hp根除及復發(fā)情況比較[例(%)]
有研究表明[4],機體受Hp感染是引起PU的主要因素,超過68%的PU患者被檢出Hp感染,而其中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Hp感染檢出率更是高達73%,故根除Hp是抑制胃酸分泌及治療PU的關鍵。目前,三聯(lián)療法為PU治療首選方案,但其Hp根除率受醫(yī)療及個體因素影響而降低,可見,如何制定新治療方案以保證PU患者Hp根除率、降低潰瘍復發(fā)率意義重大,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PU效果顯著已被大量研究證實。故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消化性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自擬方劑配合三聯(lián)療法對消化性潰瘍的療效及安全性。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單純行三聯(lián)療法的有效率僅有70.59%,以自擬組方配合三聯(lián)療法治療PU有效率為88.24%,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中醫(yī)領域中,消化性潰瘍屬“胃痞、胃脘痛”范疇,勞倦過度、過食肥甘、飲食不調致正氣不足、脾胃虛弱,脾胃虛弱者水谷難以運化,飲食內滯則形成惡性循環(huán)[5]。同時,脾胃升降為肝之疏泄所制,喜怒無常、郁郁寡歡等情志不調者皆可致肝郁氣滯、克脾犯胃,進而引起脾胃受損、胃絡受阻,久而久之,患者多見胃脘作痛、腹脹、便溏等。此外,中醫(yī)學中認為Hp屬“邪氣”范疇,似濕熱之邪,因患者脾胃虛弱、正氣不足而易感邪氣,邪氣入體,則使脾胃癥疾加重,久之,則出現(xiàn)反酸噯氣之癥。故自擬中藥方劑以清幽和胃、消潰愈瘍。方中白術、黨參健脾益氣、固本培元;白術與白芍為伍,柔肝健脾;丹參活血化瘀,六神曲健脾和胃;焦山楂消食導滯,仙鶴草收斂止血、消炎止?。稽S芩善清胃熱,當歸活血養(yǎng)血、潤腸通便,佛手理氣養(yǎng)陰;甘草調和諸藥,共奏清幽和胃、消潰愈瘍之效。經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黨參可以有效增強機體免疫力,丹參可以有效降低胃黏膜損傷程度,白芍中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抗?jié)ⅰ娀w液免疫及細胞免疫作用,而仙鶴草與黃芩相輔相成,對Hp有很強的抑殺作用。陳籽儀[6]在研究中采用中藥湯劑聯(lián)合三聯(lián)療法治療Hp陽性PU患者,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的SS、MTL水平均得到明顯改善。張訓景等[7]研究發(fā)現(xiàn),自擬湯劑聯(lián)用四聯(lián)療法治療PU患者不僅有效降低噯氣反酸、胃脘疼痛等癥狀積分,而且Hp根除率高達96.92%,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治療后,觀察組SS指標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MTL指標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4項癥狀積分均明顯下降,且觀察組癥狀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半年及1年,觀察組的Hp根除率及復發(fā)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可能與丹參抑制胃酸分泌、促進胃黏膜保護以及仙鶴草增強殺滅Hp、促進潰瘍愈合等作用有關。綜上所述,自擬方劑配合三聯(lián)療法治療消化性潰瘍效果良好,對改善患者病情作用顯著,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