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順華
(四川省涼山州越西縣馬拖鄉(xiāng)中心小學校 四川 涼山州 616650)
民族地區(qū)小學生生活經(jīng)歷簡單,沒有多少生活積累,作文時如果題目遠離學生的生活,或教師不能調(diào)動學生對自己真實生活的聯(lián)想,學生就會感到?jīng)]有東西可寫,作文成為擠牙膏式的痛苦過程。針對這種情況,我思索: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生活經(jīng)歷較復雜的文盲說話、講故事、講道理非常順暢,如果記錄下來就是不錯的文章,原因是他們所說所講的是他們所熟悉的事情或道理,我們的學生之所以作文十分吃力,之所以寫不出像樣的文章,主要原因是他們所寫的經(jīng)常是他們所不熟悉的,或者是他們根本就不知道的。清楚了這個道理,我在作文教學中盡可能出學生熟悉的題目,或讓學生依生活自己選題,甚至讓學生知道什么寫什么,熟悉什么寫什么,這樣,學生有東西可寫,寫起來就不那么困難,也不那么痛苦了。
內(nèi)容空泛一直是民族學生寫作的一個障礙,重要的原因就是民族學生沒有養(yǎng)成留心生活、細心觀察的習慣。蒙臺梭利說過:“我們只有在兒童身上才能領悟到大自然的雄偉。”因為兒童有一顆好奇的心,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一個富有想象的大腦,所以,我引導他們熱愛生活,用童心去看這個世界,去感受生活。當然,在激發(fā)學生觀察興趣的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如何觀察,怎樣去觀察,要讓學生知道在觀察中要注重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而不只是“看”。
奧妙無窮的自然景觀,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為小學生作文提供取之不盡的源泉,蜜蜂釀蜜首先在百花叢中采無數(shù)花蜜,學生要寫出優(yōu)秀的作文,應像小蜜蜂一樣從多彩的生活中采集豐富的花蜜。著名語文教學專家魏書生先生就是一個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寫出好文章的高水平教師,他說:“作文教學的源頭是生活積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彼?我要求學生每天把身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
寫日記是一種激發(fā)民族學生的寫作興趣的好方法,對作文教學具有促進的作用。民族學生有了寫作的興趣和素材這還不夠,還需要有一定的語言運用能力,把自己的認識情感、體驗用生動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蘇軾曾言:“為學之道在厚積薄發(fā)”,熟讀的過程就是“厚積”的過程?!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說讀和寫的關系。
其實,閱讀是語文能力訓練與提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讀的過程中,培養(yǎng)語感,感知語文文字的知識和規(guī)律,既可以“熟練”文章的條理結(jié)構(gòu),又在讀的過程中開闊了視眼,訓練了思維,增長了知識。尤其是農(nóng)村小學生,各種條件的限制,閱讀量跟不上是限制學生寫作素材積累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我想方設法開展讀書活動,并為學生指導讀書的方法。字、詞、句是寫作的“建筑材料”,而好詞、好句更是美化大廈的“瓷片”。因此平時我就注意教學生懂得“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道理。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余時間的閱讀上,都要求他們把優(yōu)美的詞句、精彩的段落和心得體會抄到讀書筆記上,為作文積累語言材料和寫作材料,并想辦法弄清其意義和弄懂用法,逐步掌握,學以至用。對這項工作我定期檢查、督促、指導。通過日積月累,學生們的詞、句庫形成了,寫起作文來自然就得心應手了。
閱讀與寫作是互相滲透的,閱讀課文的文章大都是可供仿寫的范文,提供了寫作方面的很多范例,而小學生的作文總是由模仿到創(chuàng)造的。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延續(xù)、鞏固和發(fā)展。要提高學生的作文素質(zhì),光靠作文課是遠遠不夠的,應寓作文于閱讀教學之中,所以在每一篇課文教學中,我有計劃地加強對寫作的指導,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學寫作文。如文章的開篇點題,首尾呼應,過渡自然,結(jié)構(gòu)嚴謹,語言流暢,生動、準確、平實、連貫等方法,總分總,由外及里、由遠到近的寫作方法;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在教《桂林山水》一課,我先讓學生弄清楚作者的寫作方法:課文先總寫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寫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最后總寫桂林山水風光秀美。課后,要求學生仿照這一課的寫法,寫一篇作文,這樣仿照寫出來的作文效果很好。從此以后對課文中記人、狀物、抒情的好片段都讓學生模仿,不但及時鞏固了閱讀教學,而且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的組織、形成布局謀篇的作文方法,為寫好作文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我們應該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寫,教師批”的單一做法,讓民族學生參與到評價中來。常用的方法有:自評、同桌互評,全班互評等。民族學生在作文本上寫評語與批注,然后自行反饋交流,有時候意見不統(tǒng)一,還會引起激烈的爭論,但這又何妨呢?爭論的過程就是積極思維的過程。有的老師可能會質(zhì)疑:小學生連話都寫不上幾句,會評價、修改自己的作文?簡直是貽笑大方。但話可不能這樣說,正因為是小學生,我們老師更應該從小培養(yǎng)民族學生學會修改作文,評價作文的能力。在這個階段,民族學生首先要會寫,哪怕是幾句話也得寫出來,能寫出來就可以進行修改,能夠修改也就懂得了評價,這里是指能評價別人或自己文章的優(yōu)缺點,那么應該怎樣評價呢?對于小學生來說我一般叫他們反思這幾個問題:
1、內(nèi)容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具體、完整?
2、中心是否明確?
3、語句是否連貫、通順?
4、字體是否端正、整潔,是否有錯別字?
5、用詞是否恰當,標點符號是否用正確?
這樣,經(jīng)過多次批改實踐,學生不僅準確地記住了寫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對這些要求理解得越來越深刻。他會指導別人應該怎樣寫不應該怎樣寫,自然也增加了自己的寫作能力。其次,每個人都有機會看到多名同學的作文,這樣容易發(fā)現(xiàn)、學習別人的長處,別人的短處,自己引以為戒。學生的思想多了一個相互交流、開放的機會,從而提高了寫作技巧和能力。
提高學生作文水平,非一朝一夕可造就的,需要循序漸進,長期訓練。同時它也是教師和民族學生的一個互動過程,需要師生共同努力,這樣,作文教學才能撥開迷霧,奔向勝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