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萍
(四川省金川縣俄熱鄉(xiāng)中心校 四川 金川 624100)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所為重點要加強,難點要突破,然而作文這一難點的突破真的為難了不少教師,特別是上班不久沒有作文這方面教學經驗的教師。那么,作文這一難點我們應該如何去突破呢?小學生作文該如何教學?尤其是藏區(qū)的小學生,他們的漢語表達能力差,或許他們心里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不會轉換成漢語,不會用漢語表達出來,因此也無法下筆。面對這樣的情況,作文又該如何教學,如何提高的?下面就基于我自身的學習經歷和教學經歷談一些對于作文教學的膚淺認識。
什么是作文?作文就是說話。小學生作文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運用所學的語言文字的一項練習。但是這個練習卻面臨著許多問題,如:教師不知作文該教什么,怎么教;學生不知作文該寫什么,怎么寫。審視我們平時的作文教學,其中存在著許多問題。
教師在上作文課時往往會有許多困惑,如:為什么要上作文課?為什么教作文,作文不是學生自己寫嗎?作文應該教什么?怎樣教?教的怎樣?怎樣才能教的更好?怎樣更好的批改和評價學生的作文?面對有的學生看著作文題目,咬著筆頭,瞪著天花板的情況,教師應該怎樣進行指導,怎樣讓學生樂于寫作文,而不是一聽寫作文就是愁眉苦臉。
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決定了他們的語言,而語言環(huán)境又限定了他們漢語的表達,他們心里知道是怎么回事,也能用他們的語言簡單的說出來,但就是不會轉化為普通話,因此無法在紙上寫出來。其實每一位學生都有寫作的無限潛力,他們不是不會寫作文,而是不知道生活中的很多事都可以入作文,都可以成為他們寫作的素材。雖說作文只是學生運用文字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但很多學生卻覺得作文很難,不會寫,他們認為作文就是語文老師布置的,一種令人頭痛的作業(yè)形式。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要寫?到底要寫什么?應該怎樣寫?寫得怎樣?怎樣才能寫得更好?這些問題致使一聽要寫作文就怕,有的學生也會背一些作文書上的范文搬到自己的作文上來,生硬的套上老師給出的題目,造成作文失真,內容虛假化的現(xiàn)象。
也正因為這么多現(xiàn)實的問題存在,作文也成了許多教師唯恐避之不及的難題,從而導致教師對習作教學的重視力度不夠,缺少對學生寫作過程中面臨的問題的解決與指導而致使寫作數(shù)量少,質量低,效益差。學生也因為缺乏動力而不了于寫,因為缺乏生活材料的積累而寫假話,套話,空話。作文本應該是學生真實情感的表達,然而因為上述種種原因卻造成了寫作生命力的喪失。那么,面臨作文教學中的種種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去克服這些難關、有效進行作文教學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閱讀積累的重要性
作文是除了說話之外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是學生各種知識、素養(yǎng)、思維能力、語文能力的綜合反映。而這種表達的基礎在于積累,作文、閱讀、積累密不可分。
學生閱讀積累可分課內、課外兩條線進行。課內主要是利用課文的閱讀教學來完成,課外就要求學生依據個人興趣閱讀積累。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注重語言,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讀懂每一句,每一段,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習體會文章的表達上,課堂教學的過程要有利于學生對語言的積累。課外可在教室設立讀書角,放置適合該年齡段學生閱讀的課外書籍,也可為學生推薦書籍。
學生在積累語句方面可提出以下方法:
1,朗讀、背誦。語文教學離不開朗讀,朗讀不但能加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培養(yǎng)語感,背誦也是積累語言的基本方法。
2,摘錄詞句。教師要在課堂中幫學生發(fā)現(xiàn)詞句表達的規(guī)律及運用環(huán)境,如:同樣是寫云,有烏云,白云,有朝霞、晚霞。讓學生分類摘抄積累,如:寫人的,寫物的;描寫外貌的,表示動作等。也要鼓勵學生在課內外摘抄自己喜歡的詞句,并堅持養(yǎng)成良好的摘錄習慣。
3,重組內化。積累不能只是摘抄在本子上,更應該經過實際運用,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才能成為自己的財富。
二,作文教學引入游戲,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
作文就是學生用筆在說話,用文字表達真情實感的一種方式,學生應當是作文的主體,最重要的還是要讓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作文的美好之處,樂于寫作,在心中樹立“我要寫”的念頭,而不是老師“要我寫”。這也就要求老師要扮演好“向導”的角色,為學生“引好路”,最大限度的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通過簡單游戲的方式教學作文,并讓學生及時的記下當時的所感所想正好可以讓學生在玩樂中學習。每個學生自己身臨其境參加的活動,所以就不會覺得無話可寫,而且也會在同學的作文里聽到自己,這樣用游戲的快樂誘發(fā)出學生言說的趣味。
續(xù)編故事。有頭有尾的故事就是合格的作文。以續(xù)編故事為媒介,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如在學習《小木偶的故事》一文時,小木偶因為只會笑而遭到了很多誤會,同學們都很同情他,在此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小木偶會哭會鬧,會傷心會難過,他有和大家一樣的情感之后又會發(fā)生什么事呢?利用好學生的同情心,學文之后立刻讓他們續(xù)編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表達興趣。
三,不同階段設計不同的方式
作文教學應該分階段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聽到說、到讀、再到寫,語文課程標準對不同階段的教學有不同的要求,不同階段的學生作文的寫作要求也不相同,不能千篇一律的進行教學。
在低段開展抄話,聽話,說話,寫話練習。為作文素材的積累打下基礎。
1,抄話。抄寫課內外的優(yōu)美詞語、句子、段落。
2,聽話。認真聽老師讀佳詞佳句并試著在腦海中想象樣子。
3,說話。有的學生其實心里有自己的構思,但就是苦于用筆表達出來,也因為無法寫出來,讓學生覺得作文更難,從而產生抵觸情緒,不愿寫作。在教學時也有這樣的現(xiàn)象發(fā)生,學生作文本上只有幾句意不明讀不通的話,當老師氣沖沖的把學生叫到面前詢問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心里對這個作文題目有很多話可說,可謂“得心應口”,只是無法“得心應手”不知道要怎樣轉換用筆寫出來。
4,寫話。
寫話的形式可根據學生的現(xiàn)實情況而定,可分階段進行。如:
(1)聽寫,聽老師讀并寫下來,可從詞、句子、段落、短文逐漸增加難度。
(2)讀寫,教師平時可收集一些不同表達方式,不同描寫的精彩段落備用。出示段落,規(guī)定時間讓學生讀,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剛才讀的句段。
(3)擴寫、縮寫、改寫、仿寫。為學生提供一個素材,讓其按要求寫,這一練習一般可以從三年級開始。
在高段展開小練筆,小創(chuàng)作活動。低段的練習已為作文的寫作打下了基礎,積累了素材,到了高段就可以鼓勵學生自由創(chuàng)作,如:編寫童話,續(xù)編故事,每日一記等,充分鼓勵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做事要有頭有尾,文章不厭百回改,作文前做足了準備,作文后也應當多下功夫。
1,文后學生自改自評,一定要讓學生養(yǎng)成作文后自己先閱讀修改的習慣。當面改學生作文時,有錯字指給學生,學生往往會說“哦,這個字我會寫”“我知道這里應該是句號”既然學生都知道,那為什么還會錯呢?就是因為他們粗心又沒有修改的習慣。
2,教師評價作文。語文課程標準對于寫作的評價建議“采用多種評價方式”,不管采用什么養(yǎng)的評價方式都應該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多層次、多元化的進行評價,教師評價作文時不要只用語句通順,內容具體等套話來評價,而對語句不通順或中心不突出的就全盤否定,應換一種眼光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如用“這個詞用得好”“這句話把小貓寫的多靈活啊,仿佛就在我們眼前一樣”“改掉這個錯字你的作文會更好”等一些具體化、鼓勵性的評語。
3,謄抄。謄抄修改后的作文是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寫作時的問題,處理問題,提高寫作能力的一種途徑,所以作文修改后一定要讓學生重新認真謄抄并閱讀。
巴金說:寫作就是無技巧地再現(xiàn)生活。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體味生活,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素材。寫作沒有捷徑,只有靠老師和學生自己不斷摸索和積累。希望能通過一步一步的引導讓學生發(fā)現(xiàn),作文不止是語文的一種作業(yè)形式,它更是人的另一張說話的嘴巴,是一種我手寫我心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