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育才小學西區(qū)校 吳 玉
開學一月有余,班級中仍有五名學生明顯不能適應小學生活,具體表現(xiàn)為:上課全程處于“信號無連接”狀態(tài),下課如脫韁野馬,活動排隊時隨心所欲,就餐時吵吵嚷嚷等??傊?,他們的自我控制,特別是情緒控制能力弱,暫時性的問題行為較多,日?!凹o律風險”較高。通過翻閱這五個孩子的入學資料和與孩子分別交談,了解到他們所居住的小區(qū),環(huán)境優(yōu)越;家庭經(jīng)濟條件都不差,父母都受過良好的教育;教養(yǎng)任務的主要承擔者是他們的母親(非隔代撫養(yǎng))。基于這五個孩子身上存在的共同問題,我們與五個孩子的家長進行了交流。
深秋的黃昏,陽光穿過郁郁蔥蔥的樹木,灑在幽靜的小區(qū)步道上。我們來到其中一個孩子的家里。五個孩子的媽媽陸續(xù)都到場后,首先由我們幾位老師逐一介紹了這段時間孩子們在學校的表現(xiàn),包括這五個孩子各自的優(yōu)點和共同存在的問題。然后由五個媽媽分別交流發(fā)言,談談自己孩子在開學這段時間的學習與生活狀態(tài),以及家長在教養(yǎng)過程中存在的困惑。
媽媽1:在學校里老師要面對那么多孩子,應該很不容易。我在家只盯著一個孩子,都很困難。比如我給我小孩講作業(yè)的時候,他注意力總是不集中,東張西望的。
師:目前我們還沒有布置課后書面作業(yè)呢,回到家,他做的什么作業(yè)呢?
媽媽1:那是我們自己買的資料,我看很多家長都買了。(說著媽媽從孩子房間拿十多本輔導資料?。?/p>
師:很多家長認為,要想孩子學得好就得刷題,也許到了中學,刷題會有一定的效果,但小學階段孩子主要的課外作業(yè)就是閱讀。讀書多、喜歡閱讀的孩子,視野更開闊一些,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媽媽2:上了小學之后,我的壓力更大了。每天晚上把她從晚托班接回來,把在那邊寫的作業(yè)都要檢查,寫得不好的要訂正或者重寫。
師:對于晚托,一般是由于家長工作太忙,放學后沒有時間接送或者輔導孩子,才送過去。你每天都在家,而且有能力輔導,為什么還要把孩子送去晚托班呢?
媽媽2:我怕自己教的沒有晚托班老師教的好。
師: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他們學習的內(nèi)容我們課堂上都會教的,只要孩子課堂上認真聽講,課后是不用輔導的。家長主要任務是陪伴與督促。過多依賴晚托班老師和家長,會導致她上課不聽講,這樣學習效果反而不理想。要相信孩子,相信自己!
媽媽2:我就是怕她課堂上不聽講,跟不上。
媽媽3:“我們家孩子數(shù)學學習應該沒問題,暑假上銜接班時,50以內(nèi)的加減法就寫了8本。”(一年級上學期只需會算10以內(nèi)的加減法。)
師:哇!真厲害。但孩子要學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習慣和思考習慣。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思維方式,就具備了發(fā)展的潛力。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會學得更好。這也許在小學階段特別是低年級還看不出來,但到了中高年級就會產(chǎn)生差距了。一些大城市正規(guī)的幼小銜接,從不教知識,而是在語言與行為上做好入學準備,培養(yǎng)孩子的任務意識、獨立性、堅持性、好奇心、思維能力、想象與創(chuàng)造力、注意力等等。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思維,將來很可能會埋沒他某方面的天賦,沒辦法充分發(fā)揮孩子的潛能。
媽媽4:我們家就是為了她上學才買的這邊房子,我連班都不上了,專門負責看管她學習。但是我家這孩子,在家整天就想著玩。
師:她主要玩什么,是看電視和玩手機么?
媽媽4:也不全是,就瞎玩玩。
師: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除了看電視和玩手機,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她喜歡玩什么,適當引導成為她的興趣愛好,再發(fā)展成特長,將來就會成為她考大學和工作中優(yōu)勝于其他孩子的“生命源”。
媽媽5:輔導班老師也說他太調(diào)皮,我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他也不在乎。我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都換過好幾個輔導班了,正好問一下老師你有好的輔導班推薦么?
師:孩子調(diào)皮一點沒關系,但不能不懂規(guī)矩、沒有禮貌。我們要讓他能靜下心來去學習,很多時候,孩子不是因為有興趣才做得好,而是因為做得好,在這件事上得到成就感、滿足感,才慢慢產(chǎn)生了興趣。不能光靠打罵去管教孩子。對于輔導班我們既不推薦,也不反對。因為我們認為對孩子最好的輔導來自于家庭,同樣,問題行為的根源也是家庭。生活處處是教育,生活時時有教育。家長可以通過和大自然的接觸,從游戲、吃飯、購物等日常生活過程中,給孩子全天候、全方位的教育。
聽了這五位媽媽的述說,立刻想到了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爸爸+焦慮的媽媽+失控的孩子”。兒童規(guī)則感的形成最好的時期在3—6周歲,這五位媽媽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做了很多,卻錯失了孩子規(guī)則形成的關鍵期。面對負擔如此沉重的課外生活,也難怪孩子們會選擇在校園里,包括在課堂上肆意妄為、自由散漫。如果媽媽們繼續(xù)如此焦慮下去,孩子們會錯失快樂的、有意義的童年時期。改變孩子,先從改變父母開始:陪伴孩子,相信孩子,讓他們走出自己的天地。針對目前這五個孩子的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爸爸要關注和深度參與孩子的教育。用男性的眼界與心胸,去影響孩子,努力培養(yǎng)孩子追求卓越、獨立自主、持之以恒等個性品質(zhì)。并不一定每天要花很多時間去陪孩子,但至少在家必須放棄那些不良的個人愛好,給孩子樹立榜樣。
(2)媽媽要善于學習,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溫柔地對待身邊的人和物。合理安排好孩子的課外生活,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獨立處理事務的能力。
(3)重視“親子閱讀”。無論誰陪孩子每天都要安排親子閱讀時間,孩子一起看同一本書,與孩子交流書中的內(nèi)容,記錄下孩子與自己的感想。在親子共讀中,讓孩子學會閱讀,愛上閱讀;在閱讀分享中,講規(guī)矩學道理。
(4)用“自己所見所聞+自己的感受(收獲)”及時肯定孩子的進步。
此外我們還有個設想:將五個孩子的家長共建一個微信群,教師在群里發(fā)布孩子在學校的點滴進步,家長看到孩子在學校的進步回家要及時表揚。家長把每天親子共讀和孩子做家務的視頻發(fā)送到信息群里,一方面分享好的做法,另一方面也接受大家好的建議。待到這五個孩子與其他孩子一樣能完全適應小學生活時,微信群方可解散。如果一個月后微信群還存在,就選在另一個孩子家進行第二次會議,直到微信群解散為止。當然,這個設想得經(jīng)學校同意之后才能實施。
匆匆而高效地結(jié)束了這次訪談后,走在小區(qū)的林蔭道上,我腦海中浮現(xiàn)出一些理想家庭教育的畫面:幸福的一家人迎面走來,爸爸還不時為孩子介紹身邊的植物,媽媽偶爾幫孩子整理整理被秋風吹亂的衣角,孩子的歡聲笑語蕩漾在亭臺樓宇之間。幸福是一種體驗,享受著教育的幸福,這是教育的一種境界。爸爸媽媽們都要多思考,何為孩子的“起跑線”,如何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老師要多思考如何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讓每一個孩子獨自體會到學習生活中不平坦的過程和喜悅。家長和老師各司其職,為孩子的成長而共同努力,共同呵護孩子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