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寧 歷 穎 張麗莉
(空軍航空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22)
“數據,已經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yè)和業(yè)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1]圖書館作為院校的文獻信息中心,不僅是供讀者借閱的場所,更是為教學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因此如何將圖書館的服務延伸到學術活動中,更好的促進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一個新興職業(yè)——圖書館數據館員,對其崗位職能的研究值得大家關注與探討。
佐治亞理工學院于2004年面向讀者開放了《學術資料與研究》數據庫,內容包括25000個數據項目、180萬條下載記錄以及50萬條搜索記錄。學院任命少數的圖書館員管理分析這些數據為教學機構提供學校科研產出的分析報告,這個時期的圖書數據館員沒有相應的學科背景和專業(yè)培訓,此時的身份沒有具體的界定。
到了2011年,美國科學基金會明確要求研究人員在開始一個研究項目之前,必須制定一個計劃來管理他們的數據,該項條例使得圖書館協助科研工作的專業(yè)人員由文獻紙質化服務提升至數據管理服務,加快了圖書館員在角色上的轉變。至此,以美國為先的一些國外圖書館逐漸地開始了數據館員這一新興職業(yè)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并明確了數據館員的地位。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對于數據館員的職位定位、職責劃分、工作標準、能力素質方面還缺少相應的研究與實踐,因此,加強圖書館數據館員的軟硬件建設有利于學校的全方位發(fā)展。
數據館員,即提供數據收集、整序、管理和服務,并能夠將相應的技術和熟知的學科知識運用于數據上,從而有效地管理科研數據的圖書館員。數據館員主要負責管理、分析和利用圖書館所有類型的數據,涉及的工作主要包括數據采集、加工、管理與組織、數據存儲、數據安全、數據開放與服務等內容。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加快了研究模式的轉變,數據館員在管理數據的同時,應主動深入到研究人員當中,了解研究人員在獲取科研數據方面的需求,以確保在數據生命周期的每一個階段為研究人員提供定期不間斷的數據支撐服務,促進科研人員的研究工作,保障整個科研活動順利開展,直至協助科研工作完成。
數字圖書館的數據存在完全基于客觀事實,包括收集、管理的各種元數據,讀者在利用圖書館的過程中產生的數據,以及各種實際實驗的記錄等,因此對多種形態(tài)的數據進行科學管理,確保數據在存儲、安全、持久性、以及完整性等方面的工作是數據館員的首要職責。在此基礎上,根據用戶對文獻數據的需求,通過對已有的數據進行篩選、分析、整序等工作,提供給科研機構和人員,以促進科研人員的研究工作,為提高科研人員的成果的產出提供支持。
隨著向數據密集型科學研究模式的轉變,同力協作作為數據館員的主要職責之一,變得越來越重要,數據館員作為數據服務提供者,能夠與國內外高校圖書館及數據提供者協作實現數據的共建共享,并深入到科研人員的團隊,了解他們的科學研究和教學活動,以增強提供數據的準確性、共享性。
元數據管理作為大數據治理的核心,是有效管理海量數據的基礎和前提,在圖書館數字化轉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數據館員應具有元數據管理的能力。數據館員應熟悉元數據標準,通過研究數據之間的相互關系,掌握元數據轉換的知識,能夠進行元數據互操作,選擇適用的元數據字段,確定合理的元數據結構,建立適合的元數據方案,能夠對元數據進行加工、清洗及規(guī)范處理等基本工作,制定相應元數據標準,具備數據存儲的持久性、完整性的知識,以及了解一定的計算機軟、硬件知識的能力。
數據館員需要掌握一定的專業(yè)技能,能夠融入到用戶的科研團隊,深入到科研環(huán)境和科研過程中,以便了解用戶對科學數據的需求。面向用戶提供專業(yè)有效的科學數據管理方面的培訓,組織、整理和指定符合其需求的全方位的科學數據管理方案。建構開放的科學數據管理服務平臺,促進科學數據的分析、檢索和利用等,推進科學數據的共享事業(yè)的發(fā)展。
圖書館數據分析館員要熟知數據的結構和標準,幫助用戶獲取相關數據,能夠對圖書館的文本數據、多媒體數據、科研數據、用戶數據、日志數據等進行科學的收集、整理,掌握相應的數據分析工具,具備對數據進行科學化、專業(yè)化加工、注釋、分析的能力,能夠根據數據給出預測分析,生成滿足用戶需求的分析報告,為科研人員提供數據支撐,實現數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