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婷婷
(山東省招遠市阜山鎮(zhèn)廟后呂家初級中學 山東 招遠 265400)
“校園暴力”案件在全國都是比較普遍的存在。青少年犯罪研究會近期的一份統(tǒng)計資料表明:近年內,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占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校園暴力案件占據了很大比例,在校學生的犯罪率呈上升趨勢。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當我看到這些數字時,面對孩子們恐懼、無助的眼神時,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1)校園中哪些孩子容易受傷害?
校園暴力的受害者往往是比較固定的群體,比如外地生、轉校生和行為比較怪異性格內向的學生。他們的人際關系不是很好,一旦受到傷害,不向家長、老師傾訴,又沒有要好的伙伴,得不到支持和幫助,往往會再次成為受欺負的對象。許多父母很難在精神上給予孩子支持,遇到事情時更多的是對孩子的指責;家長沒有很多的時間與孩子溝通,兩代人之間沒有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依賴的關系,使孩子在需要幫助時很難想起自己的家人。同時,這一類學生往往對老師缺乏信任。因此,就企圖采取離家出走、逃學曠課等逃避方式來擺脫困難,這與他們的心里承受能力低是密不可分的。
(2)認清校園暴力事件發(fā)生的因素。校園暴力事件產生的因素是復雜多樣的,剖析其原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學校因素、網絡因素等。
1、家庭因素。不可否認現在家長在孩子教育上、法律意識上、素質上較從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某些家長仍持有“有錢便是娘”、“權利高于一切”的世俗觀念。而且對其子女進行言傳身教,“慣子如殺子”式的溺愛,單親家庭的薄弱管教,家庭暴力的潛移默化,摧殘著孩子的身心。因此四種類型的家庭容易讓孩子走上歧途。
(1)失和型家庭。單親家庭、繼親家庭、婚姻動蕩家庭的孩子,從小沒有一個和睦幸福的家庭環(huán)境缺乏心存善良的教育,恰恰相反,卻過早的接觸承受家庭暴力的陰影,家庭的不幸早已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烙上了歪曲的裂痕,因此,此類家庭的孩子容易走上歧途。
(2)溺愛型家庭。在家庭教育方式中,此類家庭在被調查者中占半數左右。家庭條件優(yōu)越,父母對孩子十分溺愛,使孩子從小養(yǎng)成了任性、自私、蠻橫的個性。這樣的孩子在學校活動中與同學發(fā)生口角時,很容易采取過激的行為處理事情。溺愛家庭在孩子心靈上播下自私、任性的種子,極易發(fā)展形成不良個性,偏好反社會行為。
(3)打罵型家庭。家庭教育方式中,打罵體罰的大有人在。經常打罵會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發(fā)展,從長遠來看,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極為不利,往往會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爆發(fā)出來。教育專家認為,施暴的學生大多來自破裂的家庭,他們成長過程中受到的關注度不夠,在心理上存在一些障礙。有時候施暴行為是他們發(fā)泄內心壓力的方式,因此呼吁家長應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
(4)放任型家庭。有的家長對孩子只養(yǎng)不教,對孩子的不良行為視而不見,忽視了和孩子心靈上的溝通和交流,是這類家庭的共同特點。不少家長過度忙于工作、股市、開會、應酬等,每日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屈指可數,親人間溝通的缺乏,造就了孩子孤僻的性格,孤僻的性格容易導致思想鉆牛角尖,走向極端。為人父母者,多抽些時間過問一下你的子女走在干些什么、想些什么吧!
2、學校因素。有的學校,一味的追求升學率,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法制和道德教育,認為教學成績比思想和道德教育更重要。對差生一直抱有偏見,不去深入了解他們變差的根本原因,只是勸退了事,不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孩子的心理就像一個輸入很多信息的硬盤,需要老師介入其中,悉心整理。如果老師沒有或者不能進入孩子的內心,那就會發(fā)生不該發(fā)生的教育問題。
3、社會因素。學校不可避免的籠罩著一層成人社會的某些陰影,對成長過程中的學生的心靈沖擊尤為嚴重。影視節(jié)目中“拳頭大是大哥”等不良思想傾向泛濫,黑幫老大被塑造為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英雄人物”,武俠、暴力手段被包裝美化;口袋書、粗口歌、血腥色情玩具暗潮涌動;不良社會風氣的熏染,社會小青年的滋擾等,都是造成校園風氣不正的原因。歌舞廳、網吧等各種成人娛樂如雨后春筍遍布大江南北,有甚者更是開到了校園門口。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許多青少年常常出沒于歌舞廳、網吧,甚至染上了黃賭毒等惡習。
4、網絡因素。我們正處于一個信息高速運行的網絡時代,形形色色的暴力文化充斥著網絡的虛擬社會,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受到武力或暴力解決問題的價值觀念的影響,認為暴力并不必然是非法行為而是人們生活組成的一部分,是解決問題的常用手段。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暴力行為作為一種價值觀念滲透到群體成員的品質之中,把使用暴力看成理所當然的事情,甚至崇尚暴力,而歧視或者排斥不使用暴力者。這種暴力傾向對正處于早期社會化過程中的青少年影響尤為深刻。很多學生由于缺乏正確的指引,沉迷于網絡游戲不能自拔,耽誤學業(yè)扭曲思想,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合力筑起校園暴力的“防火墻”。許多人都在呼吁“拒絕校園暴力”,可為什么這么多年過去了,依然有不和諧的聲音在我們耳邊響起呢?
首先青少年自身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自我調控能力。學生面臨升學競爭、校園內幫派勢力、家庭暴力等多重壓力,本身又具有好奇敏感、心理偏狹、好占上風、模仿性強的性格特點。當受到班級小霸王、少年黑社會的壓迫欺詐后,稚嫩的心靈不足以辨別事件的性質,自尊與自卑交織不敢不甘說與家長老師,默默地將屈辱憤恨發(fā)酵,把自身遭遇跟影視情節(jié)相對照以尋找出路。當再次面對“淫威”時,有的繼續(xù)選擇做“沉默的羔羊”,有的頭腦沖動不惜“以暴抗暴”……
其次是學校、家庭、社會的監(jiān)護管教防范措施措施不到位。校園內同學之間的暴力行為隱蔽性較強,學校很難及時制止。學校在對受害者提供幫助進行心理干預的同時,還應該對施暴者采取嚴厲的制裁措施。否則,不僅不能給學生足夠的安全感,還會導致受害人在無助無奈的情況下選擇消極的做法。這就要求學校和家長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使他們學會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挫折。
校園暴力是一種社會現象,其本身所具備的社會性告訴我們,筑起校園暴力的防火墻需要以法律做后盾,整合法律法規(guī)、心理教育、輿論導向、道德自律等各方面社會資源,形成一種行之有效的支持性社會環(huán)境,從司法、社區(qū)、學校到家庭編制一個保護嚴密的未成年人犯罪的防火墻,給未成年人打造一個和諧穩(wěn)定的成長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