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外國語大學 重慶 400067)
在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的推動下,公共外交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2010年5月開始,美國駐華大使館及其他政府機構相繼在新浪微博開通了官方賬號,每天更新內容,持續(xù)對中國網民展開公共外交。許多學者對此現(xiàn)象進行了研究,目前已涌現(xiàn)了較多研究成果?;谠贑NKI數(shù)據庫中的查詢,筆者將我國學者從2011年至2018年的主要研究成果綜述如下。
這類研究主要探討美國駐華大使館及其他政府機構利用各自在新浪微博開的官方賬號如何發(fā)布信息。
鐘新等主要研究美國政府駐華大使館的新浪微博官方賬號發(fā)布信息的議題設置、敘事角度、信息來源等問題。[1]由琨重點研究了美國駐華大使館微博發(fā)布的信息的四大主要議題:政治、文化、民生和環(huán)保。總結出該微博賬號在傳播信息方面的主要策略:(1)由專業(yè)的團隊負責運營該賬號,采取多種措施提升其活躍度;(2)在發(fā)布信息的同時引導網民的輿論;(3)采用多媒體傳播方式,展開正式營銷;(4)信息發(fā)布的實質是進行公共外交和國家形象的構建。[2]肖君指出美國政府的話語表達特點就是不直接表明其觀點意圖,而是通過材料的選擇、內容的組接來隱藏其觀點意圖。[3]黃霞以美國駐華大使館、美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 (NPR)各自的新浪官方微博為例,發(fā)現(xiàn)美國這些機構傳播信息的受眾主要是中國的普通民眾,注意走親民路線。但是同時,這些微博賬號也關注了新浪微博上的大V(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社會精英)。[4]吳小坤等研究了美國政府在新浪微博的“使館集群”現(xiàn)象,指出美國駐華大使館類微博往往根據職能進行細分后再整合,形成微博集群,然后互相聯(lián)動、各司其職。[5]
有些研究則采取對比研究的方式,探討美國與其他國家在信息傳播策略方面的異同。黃世貴以英美兩國駐華使館的微博賬號為研究對象,運用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分別總結兩國信息傳播策略和受眾交流基礎上,結合兩國的文化背景和外交理念等因素,總結了兩國微博外交明顯的差異。[6]陳濤認為美國駐華使館的粉絲最多,英國駐華使館愛“賣萌”,法國使館最浪漫,日本駐華大使館最嚴謹細致,聯(lián)合國嚴肅卻不忘“調皮”。[7]林青等在對比了多個不同國家駐華大使館的微博賬號以后發(fā)現(xiàn),它們發(fā)布的信息主要是推廣本國文化、建立與中國的友好關系、與中國網民拉近關系,同時,它們很注意避開那些富有爭議的話題。但是美國駐華大使館則相對特殊一些,其發(fā)布的一些信息具有較強的煽動性。[8]陳雪飛運用情感極性等分析方法,將美國駐華大使館和俄羅斯駐華大使館的微博賬號進行了對比,發(fā)現(xiàn)兩國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中進行大國之間的博弈,都試圖影響中國網民的民意,存在明顯的外交競爭。[9]
這類研究重在探究美國政府各大微博賬號的政治傳播潛力。苗凱周以2011年8月美國副總統(tǒng)拜登訪華為例,發(fā)現(xiàn)使館的微博信息傳播有效輔助了實體外交。[10]于德清(2012)展開了一個微觀案例研究:美國駐華大使館新浪微博賬號發(fā)布的PM2.5數(shù)據。深入分析了這些信息背后的外交意圖,認為這種外交意圖被隱藏在尋常信息背后,中國網民容易接受這種傳播方式。長此以往,這會給中國政府帶來許多“麻煩”。這也說明美國政府善于在兩國外交關系的邊緣問題上發(fā)力并制造話題。[11]黃霞通過對美國駐華大使館的新浪微博發(fā)布的議題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許多都是中國民眾特別關注的民生話題,這容易使他們在接受了相關信息之后產生對中美相關話題的對比討論,進而顯示出美國各方面的優(yōu)越性。[12]郭倩基于該微博賬號對美國總統(tǒng)夫人訪華期間發(fā)布的微博內容的分析,發(fā)現(xiàn)微博平臺賦予了作為公共外交使者的第一夫人與中國公眾直接互動的機會,擴大了公共外交的實踐版圖,同時提升了公共外交的效果,幫助美國實現(xiàn)國家利益的最大化。[13]周培源指出該微博賬號在發(fā)布信息時,表面看似輕松隨意,但是其實暗暗達到了傳播美國價值觀的目的。[14]汪小風指出,美國針對各國運用社交媒體展開網絡外交,其中中國是其重要傳播對象。美國各政府機構在新浪微博開的官方賬號,巧妙發(fā)布信息并與中國網民展開互動,這種信息傳遞的背后是意在監(jiān)測輿情并引導輿論,進而干涉中國政治進程。[15]趙鴻燕等認為,美國駐華大使館的新浪微博賬號發(fā)布的信息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這樣可以有策略地傳遞美國的文化思維、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影響中國公眾的價值判斷進而產生深度認同,侵蝕中國主流價值觀甚至政策行為的合法性基礎。[16]劉娟等人指出美國大使館的微博賬號在發(fā)布信息時,表面上看起來友好,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其本質上是輸出美國核心價值觀的公共外交。[17]
這類研究重在分析美國各政府開通的新浪微博官方賬號在建構國家形象方面的作用和啟示。學者們指出,在網絡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lián)網高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一個國家要善于通過巧妙有效的國際傳播方式來塑造其國家形象。美國駐華大使館借用中國的新浪微博進行信息傳播,就是一個典型的范例,它成功塑造出美國自信、親和以及多元化的美國國家形象。[18]
公共外交的目的是實現(xiàn)政府與他國公眾的溝通,信息能否到達與被接受程度是其終極考量指標。學者們對美國對華微博外交的效果存在爭議。
王國華等認為美國各政府機構利用新浪微博巧妙傳播信息,以親和親民的話語傳播中國網民關注的信息,多面介紹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議題,這種價值輸出將對中國網民產生愈發(fā)深遠的影響。[19]而另有學者則認為微博外交產生的效果未必明顯且直接。趙鴻燕等認為,就微博運營情況而言,大多數(shù)國家在新浪微博開的官方賬號并未達到預期目標。[20]王斌等特別提到了“傳播情感墻”這個概念,指出一國如果無法使目標國受眾的情感抵制墻爆破,就無法使信息被有效接受,國家形象的建構就無從談起。[21]王文認為,網絡外交面對的傳播對象數(shù)量龐大且組織程度不強,很難評估網絡外交的實際效果。[22]
綜上可知,學者們對美國對華微博外交的研究在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的同時,還存在一些不足。學者們缺乏對美國對華公共外交的歷時性追溯,缺乏對美國駐華大使館新浪微博賬號的受眾研究,缺乏將中美兩國對對方國家展開網絡外交的對比分析,且應更多研究中國對外國公眾展開公共外交時可以從中借鑒的經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