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警察學院 太原 030401)
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在其研究中提出,相較于大型社會犯罪,輕微的社會失序事件或不安全指征會對公民個體構建社會風險認知產生更為顯著的心理作用。[1]美國博林格林州立大學犯罪學教授拉布的研究顯示:人們對犯罪的恐慌不僅來自對真實犯罪問題和社會失序事件的擔憂,另一個核心因素是被感知到的犯罪情況,[2]即公眾通過社會生活中各種不足,以構成犯罪但具有不安全因素或潛在犯罪威脅的事件所認知社會治安情況。在Web2.0時代背景下,通訊科技和網絡傳媒可將涉及犯罪和社會潛在不穩(wěn)定因素的信息直接向公眾傳播,其中關于犯罪情況、犯罪威脅、社會治安失序等事件的資訊內容在構建公眾犯罪恐慌的認知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信號是指可以對受眾產生影響的各種形式的信息內容,具有特定的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而犯罪信號是指指征有發(fā)生犯罪可能性的社會事件或場景,此類事件或場景的出現暗示可能發(fā)生犯罪事件,會使公眾產生社會治安失序的認知,從而增加其犯罪恐懼心理。這一概念由英國犯罪學家馬丁·英尼斯首次提出,指相較于一般犯罪情況,更容易引起公民犯罪恐懼心理和不安全感的場景或社會事件,[3]如廢棄的、殘破的建筑,或酗酒集群的青年團伙等。犯罪信號的傳播,是指通過各類媒體平臺,包括傳統(tǒng)媒體(如報紙、廣播、雜志期刊等)和現代媒體(如自媒體平臺和網絡社交平臺等)進行公開傳播的,直接或間接涉及犯罪信號的內容,該內容會引發(fā)閱讀者犯罪恐懼心理和不安全感。在媒介傳播過程中,犯罪信號由各網絡平臺或社交軟件,通過文字、圖片、視頻或音頻信息賦義,如涉案兇器、案發(fā)現場、受害人圖片、涉案手段和涉案情節(jié)等,將特定犯罪活動的指征或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向公眾傳遞,對閱讀者造成心理影響。由于個體對社會安全感的感知主要來源于身邊輿情和網絡信息,犯罪信號的媒介傳遞拉近了個體對于社會犯罪的認知距離和程度,扮演了連接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與公民恐懼犯罪心理的角色。
公眾對犯罪的恐懼是近代犯罪學研究的核心之一,也是衡量近現代警務策略實施情況和量化檢驗的指標之一,指公眾由于社會犯罪情況和失序事件產生的不安、恐懼、焦慮等情緒。犯罪學家Girling等人進一步細化了犯罪恐懼概念,將其表述為對不穩(wěn)定社會情況的憤怒、擔憂和受害風險認知。[4]
公眾對犯罪的恐懼形成機制可由破窗效應[5]來解釋,即無序、混亂的場景或社會環(huán)境易導致更多的社會失序和失范行為,放任這一現象的發(fā)生和疊加會引發(fā)更嚴重的社會無序現象甚至犯罪。犯罪信號是指征社會無序現象的標志,盡管有學者聲稱破窗效應與犯罪結果的發(fā)生缺乏嚴密的實驗論證,但英國犯罪學家Skogan等人證實了社區(qū)無序情況與搶劫犯罪的因果關系[6],這一結論也被Keizer的實證研究印證,表明了犯罪信號的出現和疊加會導致更嚴重的社會失序事件和失范行為。[7]
以白銀案為例。自2016年8月27日公安部刑偵局官方微博發(fā)布消息,宣稱該系列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高某于8月26日在甘肅白銀市落網,隨后澎湃新聞網、騰訊網、網易新聞等多家新聞媒體和網站相繼報道,大量案件相關信息和涉案圖片在網絡平臺廣泛傳播。[8]這一犯罪信號大肆流傳的現象和其媒介傳播機制,具有犯罪學研究意義。
由于熱點犯罪案件[9]本身具備社會影響力和新聞傳播價值,相關涉案內容如涉案人照片、作案手段、細節(jié)或案件后果等犯罪信號,會在各主流媒體、社交網站、論壇新聞和鄰里坊間廣為流傳。以白銀案為例,自2016年8月26日至同年9月6日,共有關于“甘肅白銀連環(huán)殺人案告破”的新聞報道約8560篇,包括系列案件事實回顧、破案細節(jié),受害人群體、破案手段、犯罪嫌疑人心理等。[10]
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犯罪信號吸引了大量媒體,而各家媒體由其官方網站做背書,使犯罪信號的真實性和話題性進一步增強,吸引了公眾的閱讀和轉發(fā)。出于緊跟熱點、吸引眼球、增加點擊量等需求,部分媒體在未求證信息源真實性的前提下就發(fā)布相關報道,犯罪信號由此產生夸大渲染作用,加劇了公眾對犯罪的恐懼和不安全感,如網絡信息中盛傳的“犯罪嫌疑人系職業(yè)兇手”“攻擊目標只針對穿紅衣女性”等,使報道內容和裹挾其間的犯罪信號具有更強的傳播性和故事性,無意間放大了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和犯罪威脅,不僅加劇了公眾的犯罪恐懼心理,也干擾了公安機關情報搜集和篩選工作。
在Web2.0時代,社交媒體注重用戶個人體驗,鼓勵用戶生產內容和實時分享,這一新的交互模式實現了對普通用戶的新媒體賦權,使社交媒體用戶由傳統(tǒng)的信息接受者轉變?yōu)樾畔⑸a者和傳播者。這一賦權機制的改變對涉案內容和犯罪信號的傳播產生了重大影響,社交媒體平臺賦予用戶發(fā)聲、生產內容并自主傳播的能力,使各類信息在傳播過程的可信度和易接近度進一步提高,呈現出眾聲喧嘩的效果。以白銀案為例,自8月26日犯罪嫌疑人高某被抓捕消息公布起,網絡輿情迅速升溫,各網絡平臺傳播和網民評論多至九萬余條,并于28日達到傳播峰值(約十萬條),內容多涉及譴責犯罪嫌疑人、同情受害人和關注警方破案手段等,在海量輿情信息中,大量關于犯罪兇器、犯罪現場勘查、犯罪受害人的信息和犯罪信號被傳播,用戶通過關鍵詞、話題或熱點搜索等主動方式或查閱、瀏覽網絡推薦信息等被動方式參與了犯罪信號的社會傳播,形成了互聯(lián)網眼球效應。
(一)呼吁媒體人的職業(yè)良知及素養(yǎng)。新聞網站和自媒體平臺應當恪守職業(yè)人的良知及新聞素養(yǎng),即審慎、理性、客觀地報道社會新聞,而不應以直白的文字、圖片等內容夸大犯罪影響、渲染不安情緒、暗示不穩(wěn)定情況。
(二)及時發(fā)現并干預犯罪信號的傳播。根據破窗假設理論,輕微的社會失序事件經由多次疊加和傳播,將演化至嚴重的社會問題甚至犯罪,由此對于前期發(fā)生的可能導致犯罪的犯罪符號進行及時干預治理,可避免犯罪情況的出現,如1990年代美國紐約市出臺的“零容忍警務”,有效降低了該市的犯罪率和失序現象,被視為犯罪信號的經典警務應用,在媒介傳播場,對于前期出現的輕微的犯罪信號進行干預、引導和消解,就是基于上述理論的實踐性應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