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
摘 要:“白登之圍”是西漢與匈奴之間的第一次戰(zhàn)爭。在戰(zhàn)后,漢匈之間訂立的“秘約”是在雙方都能夠接收的基礎(chǔ)上訂立的盟約,保障了各自的利益,也決定了漢初雙方關(guān)系的由“戰(zhàn)”向“和”的走向。此次盟約是北方游牧民族首次與中原農(nóng)耕民族訂立的“盟約”,為后世解決民族關(guān)系提供了借鑒。
關(guān)鍵詞:白登之圍;秘計;西漢;匈奴
中圖分類號:K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8)12-0036-03
一、“白登之圍”解讀
(一)匈奴崛起及與中原的關(guān)系
廣闊富饒的蒙古高原是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搖籃,戰(zhàn)國以前,曾先后出現(xiàn)過葷粥、鬼方、獫狁(讀如險允)、戎、狄等許多游牧部族。春秋戰(zhàn)國之時,他們與中原王朝分庭抗禮,亦曾攻滅西周,占據(jù)鎬京。隨著歷史的演進,有的部族消失了,有的被中原內(nèi)化,有的則發(fā)展壯大起來。到戰(zhàn)國晚期時(公元前3世紀),一些游牧民族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nèi)以某個強大的部落聚合若干小部落形成了一個個以血緣家族為中心的軍事部落聯(lián)盟,中原政權(quán)稱其為“胡”。他們時而相互攻伐,時而與中原政權(quán)尖銳交鋒,在眾多“胡人”軍事聯(lián)盟中,以匈奴部聯(lián)盟是最為強悍善戰(zhàn)。對于匈奴的祖源與族屬問題,史學家們尚無統(tǒng)一意見,但太史公司馬遷在其不朽著作《史記》中以不知出處的史料為依據(jù),結(jié)合匈奴降人所述,認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盵1]
關(guān)于匈奴與中原政權(quán)的關(guān)系,《左氏春秋》《戰(zhàn)國策》等多有記載。戰(zhàn)國時期,匈奴與秦、燕、趙三國為鄰,彼此之間以戰(zhàn)爭為主導方式相互交流。秦時,剛剛一統(tǒng)六國的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頭曼不勝秦,北徙?!盵2]之后一直到秦朝滅亡匈奴才重新崛起,涉足中原之事。
公元前207年秦朝覆滅,“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3],楚漢之間爭奪天下,趁中原大亂之際,漠北草原上的匈奴在冒頓單于的統(tǒng)治下迅速崛起。《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大破滅東胡王,而虜其民人及畜產(chǎn)?!鲹糇咴率希ㄗx如肉芝),南并樓煩、白羊河南王。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與漢關(guān)故河南塞……是時漢兵與項羽相距,中國罷于兵革以故冒頓得自強,控弦之士三十余萬?!盵4]匈奴勢力如日中天,趁中原邊防松懈之際屢屢掠奪邊郡,百姓不能安寧。
(二)“白登之圍”起因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國,也意識到匈奴對北方邊郡的嚴重威脅,于是“徙韓王信于代,都馬邑”[5](此韓信非彼韓信,是戰(zhàn)國時韓國之裔,劉邦出于籠絡目的,封韓信為韓王,故稱韓王信)。公元前200年秋,匈奴再次南下?lián)锫?,韓王信駐地馬邑便成了匈奴軍擄掠的目標。“秋,匈奴冒頓大圍信”[6],于是韓王信遣使于匈奴:“信數(shù)使使胡求和解?!盵7]然而韓王信此舉卻招來了漢廷方面的猜忌,《史記·韓信盧綰列傳》載,“疑信數(shù)間使有二心”[8],于是劉邦“使人責讓信”。驚恐莫名之下,韓王信“恐誅”,為了自?!耙蚺c匈奴約,共攻漢”。得知此消息的劉邦準備親伐韓王信,但是又傳來新消息:“反以馬邑降胡擊太原。”[9]韓王信獻地降匈奴,漢高祖劉邦親任前部先鋒率大軍32萬攻擊匈奴,由于輕敵冒進,加上氣候異常,漢軍被困白登山。《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遂至平城,上出白登,匈奴騎圍上。”[10]企圖一舉蕩平匈奴的劉邦被匈奴40萬精兵困于白登山,內(nèi)無糧草,外無援兵,漢軍坐困白登山,但“七日而后罷去”[11]。那么被困白登的7日之中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劉邦使了怎樣的手段才從匈奴40萬騎兵的重重圍困中全身而退呢?據(jù)《史記》所載:“高帝乃使使間厚遺閼氏。”[12]那么劉邦所遣“間”(既奸細或說客)是誰?所遣者必是能言巧辯之士,且極具膽魄。當時隨軍同行的文臣有謀士劉敬、陳平,武將有樊噲、周勃、夏侯嬰等。但劉敬因行軍途中勸說劉邦不要進軍匈奴而獲罪下獄,所以陳平是跟在劉邦身邊的唯一的謀士,只有陳平是最合適的人選。劉邦派遣陳平“厚遺閼氏”[13],于是冒頓“乃解圍之一角。于是高帝……從解角直出”[14]。冒頓為什么將已經(jīng)成籠中之鳥的劉邦放走?因為誰都知道,只要冒頓稍加逼迫或者殺上白登山,戰(zhàn)事結(jié)果就是另一個樣子。匈奴閼氏說:“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盵15]閼氏果真能夠勸退匈奴單于嗎?以上種種再結(jié)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可以推知,“間人”陳平代表劉邦去匈奴閼氏穹廬內(nèi)并非是為了“厚遺閼氏”[16],而是見冒頓單于。也就是說,陳平使用“奇計”的目標人物不是閼氏,也不可能是閼氏,而是冒頓單于。
(三)劉邦脫困之因分析
對于冒頓單于放走劉邦的原因,史學界歷來說法不一,現(xiàn)就各家觀點整理如下: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盵17]
陶克濤先生在《氈鄉(xiāng)春秋》中云:“一方面由于戰(zhàn)爭的負累,他的統(tǒng)治利益需要國內(nèi)至少是與漢境相接的地區(qū)有一個較穩(wěn)定的或可以喘息的時間,而更重要的一面,則是他將把主要兵力用到西域?!盵18]莫任南先生認為:“圍困是威脅,是迫使就范;放是讓其生存,好盡被臣服者的義務!冒頓讓劉邦逃歸,主要原因在此?!盵19]楊燕女史認為:“第一匈奴憑借當時強大的實力有控制中原的野心,想將漢朝作為他們的附屬國;第二,匈奴以武力相威脅,迫使?jié)h朝和親納貢,可從漢朝取得巨額物產(chǎn),漢朝的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產(chǎn)品可以補充游牧經(jīng)濟的不足!”[20]
結(jié)合《史記》《漢書》等漢匈相關(guān)史料與《氈鄉(xiāng)春秋》等著作,冒頓放走劉邦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其一,劉邦受困時所帶僅僅是先頭部隊,非漢軍主力,還有后續(xù)人馬尚在途中,即使冒頓兵精糧足深入敵國作戰(zhàn)終也是兵家大忌。再者,冒頓事先與韓王信部將王黃、趙利相約同戰(zhàn),但王黃、趙利逾期未至,讓冒頓起了疑心。其二,是時冒頓雖東逐東胡,西挫月氏(rouzhi),但西域諸國尚未賓服,因此冒頓必須騰出手來應對西域各國。同時,要征服西域各國,就需要一個穩(wěn)定的物資供應源,富饒的中原便是最理想物資來源地。所以冒頓單于以武力威迫漢廷更主要的是為了獲取物資,而非滅漢自立。他需要中原安定,以此保障征西域時的物資供應。白登之圍其實質(zhì)是冒頓為漢廷設下的圈套,冒頓讓劉邦“從解角直出”[21]就是為了促使?jié)h廷完成“盟約”,即“秘約”。冒頓單于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便放走了劉邦。其三,如閼氏言:“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盵22]中原農(nóng)耕區(qū)不適合游牧,且與匈奴逐水草遷徙[23]的游牧習俗不符。雖然冒頓有“控弦之士三十余萬”,但是尚無實力也無可能征服中原。又急于要征西域諸國,需要一個穩(wěn)定的近鄰關(guān)系。
二、陳平所獻“奇計”內(nèi)容
(一)“美女圖”真?zhèn)闻c“秘約”內(nèi)容分析
陳平,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西漢時期著名謀略家。秦二世元年(前209)大澤鄉(xiāng)起義爆發(fā)后,六國舊貴族紛紛起兵反秦,陳平投效魏公子咎。曾先后參加楚漢戰(zhàn)爭和劉邦平定異姓王侯叛亂的戰(zhàn)爭。陳平先后為劉邦出6計,皆成,因功受封為戶牖侯,白蹬之圍后改封曲逆侯,歷任孝惠帝、孝文帝朝右丞相。對于陳平所獻“奇計”,后世學者多據(jù)史料中只言片語的記載揣測,其中流傳最廣的便是“美女圖”,無論是野史還是正史皆采“美女圖”一說。東漢末期的學者應劭解釋為:“陳平使畫工圖美女,間遣人遺閼氏,云:‘漢有美女如此,今皇帝困厄,欲獻之。閼氏畏其奪己寵,因謂單于曰:‘漢天子亦有神靈,得其土地,非能有也。于是匈奴開其一角,得突出。”[24]對此唐人顏師古曰:“應氏之說出桓譚新論,蓋譚以意測之,事當然耳,非紀傳所說也?!盵25]而成書于西漢的《史記》卻記載:“其事秘,世莫得而聞也?!盵26]《漢書》上也說:“高帝用平奇計,……高帝既出,其計秘,世莫得聞?!盵27]二書皆未曾提及美女圖一事?!捌嬗嫛彪m然使劉邦順利脫困,卻使英雄一世的劉邦蒙受奇恥大辱,故漢家史官記錄此事時才閃爍其詞,謂之“秘計”,以避尊者所忌,故杜撰了一出所謂陳平“厚遺閼氏”的說辭。
故,筆者認為,“美女圖”是漢代士大夫為避諱“和親”一詞而臆造的,實無此事。就匈奴“忘君臣,略婚宦”[28]的婚俗而言,單于也非只有一個閼氏。冒頓何等英雄,豈會無端聽信婦人之言改變軍國大略!縱有美女圖,也可能是陳平為了面見單于所使的計謀,絕不可能成為劉邦解的原因。所謂“厚遺”應是劉邦以隨軍所攜財物賄賂單于,以便解圍,“奇計”應是以脫困為目的而訂立的盟約。那么劉邦在危難之中與冒頓單于到底訂立了怎樣的“城下之盟”?我們無從查得具體內(nèi)容。但從文景二朝史料中頻頻出現(xiàn)的“復舊約”“如故約”“先帝制”等,結(jié)合史實以及《史記》《漢書》的相關(guān)記載推測,“奇計”內(nèi)容應包括:第一,漢匈之間約為“昆弟之國”,是平等的國與國之間的關(guān)系。第二,確立和親關(guān)系,漢廷皇帝須將公主嫁予匈奴大單于為閼氏,確保漢匈兩國世代通好。第三,每年漢廷須奉送大量物資,如金、絮、繒、酒、米等物于匈奴,以做救濟之用;匈奴不得侵擾漢廷邊郡。第四,明確劃分兩國疆界。以長城界北上,引弓之國,匈奴之地;南下,冠帶之室,漢廷所轄。第五,開關(guān)互市。在確保雙方平等與和平相處的前提下定期進行互通關(guān)市貿(mào)易。
在白登山簽訂“秘約”后,冒頓單于“白登之圍”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所以劉邦“從解角直出”。解圍之后劉邦便遣派劉敬去匈奴“奉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shù),約為昆弟以和親”[30]。此制后來逐漸趨向長期化、制度化,有時匈奴主動提出和親,有時漢廷被迫和親懷柔,最終成為西漢早期的一項國策。和親政策有利于緩和漢匈關(guān)系,發(fā)展?jié)h朝自身力量。
自白登之圍至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馬邑之謀止,67年間匈奴共“入寇”西漢邊關(guān)10次,皆非大規(guī)模的深入中原和滅國戰(zhàn)爭,主要目的是搶掠生存資源。因此,漢軍也只是采取消極的“備胡”而非積極“攻胡”方略?!妒酚洝ば倥袀鳌酚涊d:“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yè),……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盵31]即使是建立了國家,匈奴依舊從事著單純的游牧生活,沒有第二產(chǎn)業(yè)輔助,匈奴糧食、絹帛等物資的十分匱乏。由于地處邊塞,氣候寒冷,一遇暴風雪等極端天氣便無力自救,這是造成匈奴對中原財貨的掠奪主要原因。
“白登之圍”是漢廷與匈奴之間的第一次接觸。戰(zhàn)后漢匈雙方訂立的“盟約”是北方游牧民族首次同中原農(nóng)耕民族訂立的“盟約”,其本質(zhì)是一種臨時性盟約。漢廷顯然是為了積蓄國力、鞏固和穩(wěn)定漢朝的統(tǒng)治才接受了這一盟約;匈奴則是為了逼迫漢廷供應物資,支撐其對西域的討伐,完成游牧民族的統(tǒng)一。“盟約”暫時保障了各自的利益,也為后世解決民族關(guān)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同時也影響了其后雙方“戰(zhàn)”與“和”的走向。
參考文獻:
〔1〕[西漢]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4〕〔12〕〔13〕〔14〕〔15〕〔16〕〔17〕〔21〕〔22〕〔23〕〔30〕〔31〕[西漢]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2887,2889,2894,2894,2894, 2894,2894,2894,2894,2894,2879,2894,2879.
〔3〕[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2629.
〔5〕〔6〕〔7〕〔8〕〔9〕〔10〕[西漢]司馬遷.史記·韓信盧綰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2894,2633, 2633,2633,2633,2634.
〔11〕[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82.2835.
〔18〕陶克濤.氈鄉(xiāng)春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32.
〔19〕莫任南.匈奴對漢王朝的政策[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2,(04).
〔20〕楊燕.白登之圍與漢匈合約[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12,(04).
〔24〕〔25〕[東漢]班固.漢書·高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1962.63,63.
〔26〕[西漢]司馬遷.史記·陳丞相世家[M].北京:中華書局,1982.2057.
〔27〕〔28〕[東漢]班固.漢書·匈奴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2045,2895.
〔29〕翦伯贊,鄭天挺.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第二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2.248.
(責任編輯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