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紅
從1978年到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已走過四十個年頭。四十年來,隨著經濟高速發(fā)展,中國社會組織的發(fā)展也進入了快車道。社會組織數量的快速增長、社會組織活動領域不斷擴展,社會組織的貢獻和作用已引起黨和人民的高度關注,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社會組織賦予了極高的政治地位:社會組織成為新時代民主協(xié)商制度的重要類別;社會組織與“產業(yè)工人、青年農民、高知識群體、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并列為重要的黨建力量。
一、對社會組織特殊稟賦的再認識
高度的認可來自于特殊的貢獻,特殊的貢獻來自于特殊的稟賦。社會組織在非營利領域里,以民間的方式、自愿且自治地在政府職能轉變中承接了大量政府剝離的服務性職能,滿足了社會生活中大量現(xiàn)實需求。在未來,社會組織還可以釋放更多的特殊稟賦、拓展更大的活動空間,為社會貢獻出更多的力量。
(一)多元性是社會組織存在的本質核心
社會組織的多元性不僅體現(xiàn)在經濟分層帶來的利益群體多元化,更大程度上來源于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和人們需求的不同。有人傾向從經濟分層的角度討論社會組織的多元性,筆者更傾向于從人自身的需求不同探尋社會組織的多元性。
人的需求有多種多樣,有基于身體原因產生的需求;有基于生理的原因產生的需求;有基于興趣愛好產生的需求;有基于社會轉型引發(fā)的特殊群體生存產生的需求;有基于新的潮流或文化種群的涌現(xiàn)產生的需求等等。可以說,每一種社會存在都會產生相應的需求,而每一種需求只有得到表達、或者回應甚至滿足,人們內心才會平靜,幸福感才會產生。
社會組織來源于民間,不以營利為目的,其得以產生的原因正是人們基于需要、愛好和興趣。由于人們的需要、愛好興趣千差萬別,因此社會組織從事的活動內容也千差萬別,于是社會組織具有多元性。
我國社會組織存在非營利性、民間性不足的問題,但最根本的問題是社會組織的多元性不足。這種多元性不足,不僅體現(xiàn)在組織方式的多元性不足,更大的問題是體現(xiàn)在活動方式、活動領域的多元性不足以及活動領域的原創(chuàng)性不足。由于我國社會組織發(fā)展時間不長,大多數社會組織的活動領域、活動方式還處于追隨階段,而發(fā)現(xiàn)不同社會需求、關注不同人群需要的社會組織,早年像幫助自閉癥兒童的星星雨教育研究所那樣的社會組織還較為缺乏。而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正因為其發(fā)現(xiàn)并關注了特殊的社會需要,才得到國際國內社會的極大認可,其活動領域的國際領先性并非創(chuàng)始人為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為超前而超前,而是創(chuàng)始人切身體會到、深切關注到了這一特殊需要。
(二)組織性是社會組織的根本要義
人是群居的動物,這種群居性也許來源于人類產生之初對抗其他動物的襲擊或對抗自然界的各種災難而產生的需求。人的這種群居性發(fā)展到現(xiàn)在,就表現(xiàn)在人性中對孤獨的恐懼和對他人認同的渴求。人只有歸屬一定的群體,在一個群體中有獨立的作用時,才能展現(xiàn)出自己獨特的價值,進而獲得他人的認同和關注。政府組織由于用納稅人的錢在進行運作,因而政府組織的容量不可能無限擴大。經濟組織由于其以盈利為目的,成本效益是其第一位關注的內容,因此經濟組織容量也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由于經濟組織活動的標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人們加入經濟組織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機會是有限的。只有社會組織,由于其不以營利為目的和天生的目的是出于對人的關懷,而且除了利他性的公益組織外,大量存在著互益性、趣緣性社會組織,這些互益性、趣緣性社會組織一方面滿足了人們的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滿足了人們對組織性的渴求。社會組織的組織性其表現(xiàn)在個人對組織形式與組織目的的認同上,其心理特征就是歸屬感的滿足。
二、社會組織要充當舒緩焦慮、慰藉人心的緩沖器
近年來我國社會組織迅猛增加,到2017年底,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達72.6萬個,這還不包括大量未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有學者認為我國社會組織年增長速度超過GDP增長速度,但實際上我國社會組織數量增長雖然極快,活動領域卻比較狹窄,大多集中在提供民生服務以及急危救助為主的領域。以社會組織活動最為發(fā)達的東部地區(qū)上海為例,據上海社會組織網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5月,上海全市共有社會組織1.4萬個,其中教育類占30.96%,民政類占22.55%,文化類占6.76%,體育類占5.91%,科技類占3.45%。教育民政領域合計占社會組織總數的53.51%。西部地區(qū)的情況也相差無幾,西部地區(qū)以重慶為例,到2017年6月為止,重慶社會組織總數1.5萬個,行業(yè)分布主要集中在教育、社會服務、農業(yè)及農村發(fā)展三大行業(yè)。其中教育行業(yè)最多,共有2238個,占全市民間組織總數的27.00%;社會服務行業(yè)有1696個,占總數的20.46%;農業(yè)及農村發(fā)展有991個,占總數的11.96%。其次是文化、工商業(yè)服務和體育行業(yè),占比5%左右。職業(yè)及從業(yè)組織、衛(wèi)生、科技與研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法律,占比在1%以上,國際及涉外組織僅有1個。
教育類社會組織在上海占比30.96%,重慶占27.00%,都是占比最高的社會組織類別。從實際調研情況來看,我國從事教育的社會組織多為民辦非企業(yè)單位,慈善法稱為社會服務機構。而這類機構大多數并非真正屬于非營利性組織,也就是并非屬于我們所討論的社會組織。在2016年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做出修改決定前,200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第51條規(guī)定:民辦學校在扣除辦學成本、預留發(fā)展基金以及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費用后,出資人可以從辦學結余中取得合理回報。這樣的規(guī)定,顯然不符合社會組織非營利性的要求。其結果是作為具有營利功能的民辦學校,在實現(xiàn)公益職能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存在更多的追求經濟收益的傾向,而這種傾向除了不利于民辦教育機構傳授知識與技能功能的發(fā)揮,更不利于教育機構塑造靈魂,撫慰心靈功能的發(fā)揮。
民辦教育機構功能的異化,而其他關注人們心靈與精神健康的社會組織類型又較為缺乏,因此,當人們由于種種原因遇到挫折和困難時,看不到前途與方向時,找不到傾訴的對象,得不到需要的幫助,由此產生了一些本可避免的悲劇。近年來,不斷上升的自殺率、離婚率、輟學率、再犯罪率以及抑郁癥患病率等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極大關注。因此,我們要更多地鼓勵、培育社會組織關注及滿足人們的心靈及精神需求,利用社會組織多元性的特征,更多地發(fā)現(xiàn)人們的需求,更多地滿足人們的需求,社會組織要更多地充當舒緩焦慮、慰藉人心的緩沖器,更多地守護人們的心理、精神健康。
三、利用社會組織的組織性凝聚人氣,滿足人們的歸屬感、成就感
社會組織除了可以利用其多元性,發(fā)現(xiàn)人們的需求從而為人們提供幫助與服務來舒緩人們的緊張焦慮心理外,還可以利用自身的組織性特征,讓不同的人群加入不同的社會組織,參與各種自己有特長、感興趣的活動來滿足人們的歸屬感、成就感,由此幫助人們重新找回生活的意義。
人歸屬于一定的地域是人最基本的需求。隨著村莊的消失、舊城的拆遷,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人們的地域歸屬難以實現(xiàn)。在城市中,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單位人工作在單位、生活在單位,對單位的歸屬感在體制改革的大潮中也幾乎消失殆盡,甚至家庭這種自古以來人們最后的歸屬,在各種浪潮的沖擊下,也難負其重。在一項涉及社會歸屬感的調查中,只有三成多的人選擇了“有歸屬感、不孤獨”。[1]血緣、地緣、親緣這些在傳統(tǒng)社會中令人深深依戀的因素,在當今社會已經很難發(fā)揮令人產生歸屬感的作用。
1943年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并畫出了著名的需求金字塔。一個人的快樂與人生價值實現(xiàn)的程度,與需求層次的滿足呈正相關性,需求層次滿足越多,人的快樂與生命價值實現(xiàn)越多,人的自我滿足感就越多。
觀察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我們會發(fā)現(xiàn)歸屬需求處在需求層次非常有意思的位置。在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中,第一層是生理需求,生理需求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在生理需求之上是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其實是人們獲得生理需求的手段,其本質與生理需求一樣是對物質需求的不可缺失性的渴望。安全需求與生理需求除都具有物質性之外,另一個共同的特征是人對個體自身滿足的需求。而在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之上,出現(xiàn)了歸屬需求,歸屬需求與其上的尊重需求、自我實現(xiàn)需求已經從對物質滿足的需求轉為精神滿足的需求,而在需求的對象上,從對自身的觀察轉向對他人的觀察,從對個人的自省轉向與他人互動。我們可以認為,從歸屬需求開始,人的需求欲望就無可回避的與他人建立起關系了。人與他人建立聯(lián)系的方式有兩種:與單個的他人建立聯(lián)系和與組織建立聯(lián)系。與單個的他人建立聯(lián)系的方式包括愛情、友情、家庭。與組織建立聯(lián)系的方式是加入社會上存在的政府組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這三類組織中的政府組織與經濟組織正如前文所述,一是由于容量有限不是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機會加入,二是這兩類組織其目的宗旨非常單一,政府組織存在的目的就是以公權力管理社會,經濟組織存在的目的就是獲取利潤,由于人的追求與目標不同,因此不一定所有的人都心甘情愿加入這兩類組織;三是這兩類組織對人的資格、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必須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能被這兩類組織所吸納。只有社會組織,由于其具有多元性、非營利性、民間性,其直接來源于民間,由人們自愿發(fā)起,其目的是實現(xiàn)人們自己關注的目標。社會組織中除公益組織外,還有大量的互益組織、趣緣組織。這類互益性、趣緣性組織的發(fā)起與加入并不需要太多的資格與條件。因此僅僅從組織形態(tài)來說,社會組織是門檻最低、容量最大,最容易滿足人們歸屬感的組織形態(tài)。
四、結語
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社會組織就一直伴隨人們的生活走過了漫長的歲月,它的產生甚至比政府及經濟組織更為古老悠久。之所以現(xiàn)在我們將它作為一類新興的組織形態(tài)進行研究利用,是因為現(xiàn)代社會治理理論發(fā)現(xiàn)這類組織有著與政府組織、經濟組織大為不同的功能與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薄爸袊厣鐣髁x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強起來的中華民族,需要強起來的精神與心靈,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社會組織不僅要參與經濟建設,更要參與社會建設;不僅要關注民生,更要關注民心;不僅要跟隨政府的目光,更要用自己的目光尋找工作的目標與方向。社會組織要在黨的統(tǒng)一領導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貢獻自己獨特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葛晨虹.社會轉型期應注重人的歸屬感構建[N].人民日報,2015-07-27.
作者單位:中共重慶市委黨校法學教研部
責任編輯:宋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