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王越在《俄羅斯文藝》2018年第2期撰文指出,阿列克西耶維奇的寫作既是面向大眾的,又是書寫大眾的,而面向大眾與書寫大眾的方式也是大眾化的。阿列克西耶維奇作品的寫作方式堪稱獨特,紀實性和非虛構性是其作品的重要特征。她采用非虛構,具體為口述實錄的寫作方式,對重大社會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和見證者進行采訪,再對采訪材料作出選取和編輯,借用大眾的訴說來還原歷史真實。其作品文本可讀性極強,這多歸功于她的大眾化寫作手法。她的每部作品都是由若干個普通人講述的故事結集而成,讓普通人自己講述不同歷史事件中的生活遭遇和真切感受。她直接將講述者的陳述原原本本地呈現(xiàn)出來,只作如實的記錄,不做任何人為的加工填色,讓講述者與讀者直接對話,從而增加了大眾閱讀的興趣。與此同時,她的所有作品均采用第一人稱口述的方式,口語色彩極其濃厚,語言簡單,通俗易懂,進一步增加了大眾閱讀的興趣。其每一部作品傳達出的思想和感情都極為深刻。她不僅是在講述歷史,同時也在講述蘇聯(lián)時期和蘇聯(lián)解體后的個體命運和小人物的心路歷程,情感真實而令人震撼。作為女性作家,盡管阿列克西耶維奇筆下的人物多為女性和兒童等弱勢群體,但她并未將自己封閉在女權主義者狹小的視閾之內,而是在為更廣泛意義上的大眾發(fā)聲,傳遞普世價值。她的作品字里行間都充盈著反映大眾呼聲、傳遞民眾思想的道德責任意識。阿列克西耶維奇的寫作以其群體性創(chuàng)作為基本特征,在寫作對象、寫作內容和寫作方式上都表現(xiàn)出鮮明的大眾化傾向,在為大眾所接受的同時,更迎合了大眾表達內心情感、參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訴求。阿列克西耶維奇的大眾化寫作是比新聞報道更具新聞真實性、比文學作品更具文學感染力的一種寫作形式,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被看作是蘇聯(lián)和俄羅斯社會歷史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