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是“超歷史”的歷史哲學嗎?
        ——從波普爾對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的批判以及趙家祥教授 關于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超歷史的歷史哲學”的論斷談起

        2018-02-19 22:13:08趙華飛馬彥濤
        學術探索 2018年2期
        關鍵詞:馬克思理論歷史

        趙華飛,馬彥濤

        (中共中央黨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他深刻考察、研究和分析人類社會歷史而形成的重要理論,是指導我們觀察人類社會歷史發(fā)生、演變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目前學界對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展開了各種層次的研究。從這些研究成果來看,不乏真知灼見的研究成果,但也有誤讀、曲解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的現象出現,其中之一就是把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誤讀為“超歷史”的歷史哲學或歷史主義。通過對馬克思的文本進行梳理可以發(fā)現,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不是“超歷史”的歷史哲學,而是以“現實的歷史”和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為轉移而不斷向前發(fā)展著的關于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理論。因此,揭露這些誤讀現象的實質,進而澄明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的真實面貌,從而捍衛(wèi)和發(fā)展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是我們每一位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和歷史任務。

        一、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不具有“超歷史”性

        馬克思主義自《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而誕生以來,至今已有160余年的歷史了。在馬克思活著的時候,馬克思的學說就已經被同時代人所宣傳和研究,也同時被同時代的人所誤解和誤讀。針對這種現象,馬克思有一次對他的女婿兼法國和國際工人的著名活動家拉法格說:“有一點可以肯定,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盵1](P487)可見,對馬克思的學說和思想的誤解和歪曲并非始于今日,而是在馬克思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的確,馬克思生前并未出版過一部完整介紹其社會歷史理論研究成果的專著,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這一理論成果不過是僅僅體現在他的幾部手稿、幾篇文章和幾封書信之中,當然也能在恩格斯的一些文獻中見到其對馬克思這一理論的概括和介紹。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學界在闡釋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時有很大的分歧和爭議,甚至出現了截然相反的觀點和看法。更有甚者,把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解讀為“超歷史”的歷史主義或歷史哲學。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回應和看待這一現象呢?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到底有沒有“超歷史”的性質呢?

        著名的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認為,自柏拉圖到黑格爾到馬克思,他們的社會歷史理論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試圖尋找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他把這種以尋找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為目的的學說稱之為“歷史主義”??墒牵谒磥?,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是不具有與自然界的發(fā)展一樣的規(guī)律的,只有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趨向”存在,但“趨向并不是規(guī)律”。[2](P137)因為規(guī)律必須具有可重復性、普遍有效性和可證偽性,而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并不具備這些特征。他在《歷史主義的貧困》這本著作的序言中指出:人類知識的增長強烈地影響著人類歷史的行程,但是我們不能用科學或合理的方法預告我們科學知識在人類未來的增長,因此,“我們不能預告人類歷史的未來行程”,也不可能有任何關于歷史發(fā)展的科學理論可以成為“歷史預告的基礎”。[2](P42~43)他通過這一論證,進而指出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是沒有規(guī)律可循的,一切預告人類歷史未來發(fā)展的學說即歷史決定論、總體論的歷史主義學說都不過是烏托邦式的“零碎工程學”(Piecemeal engineering),這種學說是一種“錯誤的構想”,必然走向崩潰。他根據這一理論,進而認為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也是一種充滿“歷史主義”色彩的理論,從而大力攻擊馬克思關于人類通向自由王國、“一切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guī)律等理論學說是貧困的歷史主義論調,并荒謬地指出:“紀念各種信仰的或各個國家或各種族的無數男女,他們在歷史定命的無情規(guī)律之下淪為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受難者?!盵2](P39)從情感的角度來說,我們是不能接受他對馬克思主義的肆意誹謗和攻擊的。但是,揭示他對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誤讀的實質才是主要的。從他對馬克思思想的解讀來看,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是存在不足的:一是對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思想淵源缺乏系統認識;二是未厘清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與傳統的思辨歷史哲學的本質區(qū)別;三是未深入和系統理解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的內蘊和意義。這些不足都導致了波普爾機械地將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與柏拉圖、維科、黑格爾等人的歷史哲學共同劃為“超歷史”的“歷史主義”的流派之中。

        國內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趙家祥教授在自己主編的《歷史哲學》一書的導言中也指出:馬克思的一般歷史哲學理論是一種“超歷史”“超時空”的理論。[3](P12)總體來看,他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證這一觀點:其一,充分運用了在學界最能引起爭論的幾段文獻材料。這些材料有《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手稿、《〈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資本論》(第1、3卷)、《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馬克思給維·伊·查蘇利奇的信(1881年3月)》《恩格斯致康·施密特的信(1895年3月12日)》等,這些材料的確是考察和研究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最重要的材料,他們也正是借用這些材料來論證他們的結論。其二,充分運用了馬克思的“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來加以論證。他們明確指出:“一般歷史哲學理論是從對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具體歷史過程的分別研究和相互比較中抽象出來的邏輯結論”,這種邏輯結論是“超歷史的”,“因為它舍棄了不同國家和民族具體歷史過程的差別,舍棄了不同國家和現實歷史過程的許多細節(jié),它就不會與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具體歷史過程直接相吻合”。[3](P12)同時,他們還借用了馬克思的“勞動一般”和“生產一般”兩個抽象概念,來證明馬克思有一般歷史哲學理論(即抽象的邏輯結論)。其三,他們把這種由邏輯抽象所獲得的一般歷史哲學理論指稱為歷史唯物主義,即“馬克思的一般歷史哲學理論,就是歷史唯物主義”,或者簡要地說,這個理論“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哲學”。[3](P17)就這樣,一套把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解釋和演繹為“超歷史的”歷史哲學的理論體系就被順理成章地建構起來了。

        把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理解為“超歷史”的歷史理論,以上所列舉的只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兩個案例,不過其中一個是對其加以批判和否定,而另一個則是對其加以贊揚和發(fā)揮。那么,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是“超歷史”的歷史理論嗎?要對這個問題做出符合馬克思思想的本真精神的回答,其前提是以深入解讀馬克思的經典文本為根據。馬克思在《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的結尾處留下了這么一段話:“如果把這些演變中的每一個都分別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們加以比較,我們就會很容易地找到理解這種現象的鑰匙;但是,使用一般歷史哲學理論這一把萬能鑰匙,那是永遠達不到這種目的的,這種歷史哲學理論的最大長處就在于它是超歷史的?!盵4](P466~467)這段話是我們判斷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是不是“超歷史”的歷史哲學的重要論述,也是學界在回答這一問題時存在爭議的重要論述。我們有必要對這一論述做深入解讀,同時結合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的精神實質來加以考察。

        馬克思在《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中,針對俄國學者尼·康·米海洛夫斯基把他(指馬克思)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切民族(不管它們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如何)的一般發(fā)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的錯誤認識,他給予了有力的回應,即:“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4](P466)他明確指出,自己在《資本論》中關于“原始積累”的那一章(即《資本論》第1卷第24章)所論述的理論,即“使生產者同他們的生產資料分離,從而把他們變成雇傭工人(現代意義上的無產者)而把生產資料占有者變成資本家的歷史運動”,僅僅適合于西歐的資本主義社會。[4](P465)極為相似的歷史事件也發(fā)生在古代羅馬平民的身上,他們自己所獨立耕耘的小塊土地被剝奪了,從而發(fā)生了使他們與自己的生產資料和生存資料相分離的運動,這種運動本身蘊含著大地產和大貨幣資本的形成,可這樣的結果并未使被剝奪的農民變成雇傭工人,而是變成無所事事的游民,以及“和他們同時發(fā)展起來的生產方式不是資本主義的,而是奴隸制的”。[4](P466)馬克思對此意味深長地指出,“極為相似的事變發(fā)生在不同的歷史環(huán)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結果”。他在《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1881年3月8日)中特別指出: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所引發(fā)的資本主義運動的“歷史必然性”明確地限制在“西歐各國的范圍內”。[4](P589)因此,在馬克思看來,一切把他關于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概述簡單地理解為一切民族都要經過的一般歷史哲學理論是錯誤的,因為他自己的社會歷史理論不具有超歷史性。

        除了馬克思在《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和《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等文章中對自己的社會歷史理論的性質做了規(guī)定之外,類似的論述還可以在他和恩格斯早年撰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手稿中找到痕跡,即在思辨哲學終止的地方,在人們的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fā)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對現實的描述會使獨立的哲學失去生存環(huán)境,能夠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過是從對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考察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結果的概括”,“這些抽象本身離開了現實的歷史就沒有任何價值”。[5](P526)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這里所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結果的概括”即抽象的邏輯結論必須立足于“現實的歷史”和現實的社會,這同傳統的思辨歷史哲學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他們在這一手稿中還特別強調:“但是這些抽象與哲學不同,它們絕不提供可以適用于各個歷史時代的藥方或公式?!盵5](P526)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還專門對這種抽象方法的適用范圍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即“哪怕是最抽象的范疇,雖然正是由于它們的抽象而適用于一切時代,但是就這個抽象的規(guī)定性本身來說,同樣是歷史條件的產物,而且只有對于這些條件并在這些條件之內才具有充分的適用性”。[6](P29)由此可見,這種抽象本身也是屬于一定歷史條件的。因此,作為“從對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考察”中所形成的社會歷史理論(包括這一理論的方法)不是超時空的,而是以現有的時空為研究范圍,離開了現有的時空就毫無意義。這個思想基本上成為他后來從事理論研究的思想指南。

        由以上分析可見,馬克思在《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中,對自己的社會歷史理論與作為“萬能鑰匙”的一般歷史哲學理論做了實質性的區(qū)分:自己的社會歷史理論既來源于現實的歷史,也將服務于現實的歷史,它必須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結合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才能發(fā)揮作用,它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深厚的歷史感,在本質上是不具有“超歷史”和“超現實”的性質的;一般歷史哲學理論是通過設定“超現實的”先驗性概念來解釋歷史和預測歷史的,這種理論是在現實的歷史之外來看歷史,其最大長處就是它的“超歷史”性質。 一切具有“超歷史”性質的理論都應當加以批判和澄清,這是馬克思留給后人最寶貴的學術遺產之一。換言之,馬克思對俄國學者米海洛夫斯基的回擊也是對一切誤解他的社會歷史理論的人士的回擊。因此,波普爾把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定性為與柏拉圖和黑格爾等人的思辨歷史哲學一樣的“超歷史的”歷史主義是不符合事實的,而有些學者把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解讀為“超歷史的”一般歷史哲學理論也是不符合事實的。

        二、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是一門內容豐富和體系完備的歷史科學

        既然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不具有“超歷史”的性質,那么,我們就必須從他所確立的“現實的歷史”和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的基本原則來解讀這一重要理論。

        馬克思生前似乎也沒有對自己的這一理論進行命名,未對其賦予一個比較確定的名稱。在馬克思生前,恩格斯是對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進行命名的第一人。恩格斯用“唯物主義歷史觀”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名稱來指稱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在《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寫于1859年8月3-15日)一文中,提出了“科學的、獨立的、德國的經濟學”(即馬克思的經濟學學說)本質上是“建立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上的”重要觀點,進一步闡發(fā)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幾條非常重要的基本原理,并高度贊揚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對于經濟學和一切歷史科學都是“具有革命意義的發(fā)現”。(參考《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7頁,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隨后多次使用了“唯物主義歷史觀”來指稱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的英文版導言(寫于1892年4月20日)中,曾三次使用了“歷史唯物主義”來指稱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特別提出了“本書所捍衛(wèi)的是我們稱之為‘歷史唯物主義’的東西”。 (參考《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502頁,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在恩格斯之后,列寧也用“唯物主義歷史觀”(唯物史觀)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名稱來指稱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比如列寧在《卡爾·馬克思》一文中,就提出“發(fā)現唯物主義歷史觀,或者更確切地說,把唯物主義貫徹和推廣運用于社會現象領域”,同時高度贊揚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消除了以往歷史理論的兩個主要缺點”。( 參考《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第14頁,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斯大林在《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推廣論”,即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把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推廣去研究社會生活,把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應用于社會生活現象,應用于研究社會,應用于研究社會歷史”,從而產生的一個理論成果。[7](P424)這一推廣論后來以馬克思主義教材的權威形式固定下來,成為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素來尊崇的權威性結論。因此,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名稱來指稱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也被固定下來了。但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名稱是自恩格斯及之后的人們在解讀馬克思的歷史觀時所使用的名稱,由于這一名稱未被馬克思本人所使用,那么,這一名稱是否符合馬克思的原初本意呢?尋思之所向,我們必須回到馬克思的文本本身來對其做出合理的理解。

        馬克思雖未對自己的社會歷史理論進行命名,但曾經使用過“歷史科學”(die Wissenschaft der Geschichte,亦可譯為“關于歷史的科學”)一詞。[8](P18)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關于人的科學和關于自然界的科學將是“一門科學”的思想,這門科學是對人的“歷史之謎”的解答。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堅持了這一重要思想,把“關于自然的科學”(自然史)和“關于人的科學”(人類史)統稱為“歷史科學”,并著重強調,“自然史,即所謂自然科學,我們在這里不談;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類史,因為幾乎整個意識形態(tài)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意識形態(tài)本身只不過是這一歷史的一個方面”。[5](P519)正是緣于以往的哲學家特別是青年黑格爾派偏離“現實”和人們的“物質環(huán)境”來討論抽象的意識形式(包括觀念、思想、概念、宗教等)的錯誤做法,馬克思和恩格斯才強調必須以“實證科學”(positive Wissenschaft)來取而代之。[8](P27)這里的“實證科學”不是孔德的實證主義的社會學和歷史學,而是一門與思辨哲學不同且具有確定性(positive)的以“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fā)展過程”為對象的歷史科學。*孔德于1830~1842年期間在法國巴黎出版了6卷本的《實證哲學教程》,比較全面地闡發(fā)了他的實證主義思想。他主張通過經驗的方法來觀察和研究現實材料,反對以先驗或思辨的形而上學方法來研究感性材料。但是,馬克思在1866年7月上旬開始研究孔德的實證主義學說,指出孔德的實證主義學說比起黑格爾的哲學思想要遜色得多,即“雖然孔德作為專業(yè)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要比黑格爾強,就是說在細節(jié)上比他強,但是整個說來,黑格爾甚至在這方面也比他不知道偉大多少倍”。(參考《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239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從這里可以看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所說的“實證科學”絕不是孔德的實證主義思想意義上的“實證哲學”。

        可以說,馬克思正是圍繞“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fā)展過程”(即人類史)這一中心主題,闡發(fā)了豐富的社會歷史理論,形成了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fā)展”的歷史科學?!艾F實的個人”是馬克思歷史科學探究的出發(fā)點。從“現實的個人”出發(fā),衍生的是關于以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活動為基礎并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精神生產(包括意識、觀念、思想、宗教、哲學等意識形式的生產)的整個人類社會生活過程的豐富圖景,“只要描繪出這個能動的生活過程,歷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驗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些僵死的事實的匯集,也不再像唯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活動?!盵5](P525~526)由此可見,人類歷史的產生和發(fā)展也由此得到了本體論的證明,并因此獲得了歷史科學中的一個重要結論:生活決定意識,而不是意識決定生活。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以“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fā)展”為主線,充分運用了大量的史料,深刻地闡發(fā)了生產力與交往形式、市民社會與上層建筑兩對社會矛盾運動規(guī)律,進而闡發(fā)了“世界歷史”思想、共同體思想、人的全面發(fā)展思想、社會分工思想和共產主義思想等重要思想,同時對資本主義的形成過程做了科學考察,初步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首次對其社會歷史理論做了比較深刻、全面的闡發(fā),之后在《哲學的貧困》《雇傭勞動與資本》《共產黨宣言》《政治經濟學批判》等著作中將其豐富、深化和完善,并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將這一理論做了經典而系統的闡述,于1859年6月首次公布于世。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重點闡述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等方面的辯證運動關系,重點指出了“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同時重點闡發(fā)了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社會形態(tài)理論,并著重闡發(fā)了“兩個決不會”的思想。[9](P591~592)在近900字左右的經典闡述中,凝結著馬克思多年來從事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這一重要課題研究的思想結晶,也標志著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已經作為一門成熟的歷史科學而載入人類史冊。

        馬克思不局限于對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的考察和研究,還把焦點集中在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東方社會等社會形態(tài)的考察和研究上。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考察和研究的理論成果集中體現在《共產黨宣言》《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資本論》及其三大手稿、《剩余價值學說史》《哥達綱領批判》等著作中。在這些著作中,馬克思充分闡發(fā)了階級斗爭與階級革命學說、商品經濟社會的經濟運行規(guī)律、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生產規(guī)律、現代殖民理論、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規(guī)律等重大理論成果。對東方(主要是俄國)社會的發(fā)展道路的考察和研究,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峽谷”的理論,即“俄國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把資本主義制度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積極成果用到公社中來”。[4](P575)由此可見,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東方社會的考察和研究所形成的理論成果同樣是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的重要內容。

        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還體現在方法的創(chuàng)新和闡發(fā)上。馬克思從事社會歷史研究所使用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其一,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具體”是許多規(guī)定的“綜合”,是多樣性的統一。具體來說,就是“完整的表象蒸發(fā)為抽象的規(guī)定”,“抽象的規(guī)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6](P25)要在紛繁復雜的人類社會歷史現象和無限雜多的現實生活中,尋求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必須借助“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來加以考察和研究,并提煉出一般性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邏輯結論。其二,辯證思維方法。馬克思把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改造為唯物辯證法,把唯物的辯證思維方法運用來分析整個人類社會歷史及其發(fā)展過程,把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描述為一個豐富多彩的動態(tài)畫面,其中所闡發(fā)的每一個理論都具有辯證性質,都真實地反映了人類社會歷史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辯證本性。其三,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歷史過程和思想進程的發(fā)展應該保持高度一致,思想進程的發(fā)展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不過“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guī)律修正的”。[9](P603)但是,歷史過程在總體上充滿了復雜性和多樣性,那么要獲得對這一歷史過程的規(guī)律性認識,就要抓住這一歷史過程中的每一個要素“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發(fā)展點上”加以考察,比如,馬克思在分析人類社會歷史時,就從人們所遇到的“最初的經濟關系”出發(fā),由對經濟關系的考察上升到對這個時代的整個社會關系的考察。這一重要方法貫穿于馬克思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的全部過程之中。除以上三種重要方法以外,馬克思還重點采用了比較分析法、階級分析法、經驗法等方法來研究人類社會歷史。

        綜上分析可見,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已經成長為一門體系完備和內容豐富的歷史科學,是人類社會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這門科學既是指導我們觀察、研究和分析人類社會歷史的科學,也是指導我們從事“改變世界”的科學。

        三、如何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的歷史任務

        作為一門體系完備和內容豐富的歷史科學,其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他的現實性和歷史性,時刻以“現實的歷史”和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為出發(fā)點,以“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fā)展”為研究內容,從而為人們的安身立命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這是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的精髓,是指導我們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的總的原則和方法。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不是封閉僵死的理論,而是開放和發(fā)展的理論,它要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要不斷補充新的內容。我們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者和研究者,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這一理論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因此,站在新的理論地平線上,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堅持好和發(fā)展好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

        首先,不能將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作教條化和僵化理解,而必須力求對其做準確的理解。恩格斯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fā)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1](P691)一切將馬克思的個別結論當作教條,甚至是“萬能”的信條,都是不可取的。任何理論的產生都是屬于一定的歷史條件和歷史環(huán)境的,都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如果將馬克思的這一社會歷史理論貼標簽式地拿來到處使用,就會淪落到荒謬絕倫的地步。為尋求對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的準確理解,就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研究和解讀馬克思的文本,充分發(fā)掘這一理論的思想資源,同時結合馬克思的思想發(fā)展進程,厘清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的思想來源和形成過程,充分凝練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的精神要義和價值旨歸,深入研究和剖析他的這一理論與他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學說和思想的內在關系;二是以科學的態(tài)度來對待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既要看到這一理論所具有的偉大歷史功績以及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意義,也要充分認識到這一理論自身的歷史局限性和不足;三是科學對待馬克思闡發(fā)社會歷史理論的“第一手材料”與解釋和研究馬克思這一理論的“第二手材料”之間的關系,既要充分地借鑒和吸收第二手材料的研究成果,同時也要科學地辨析第二手材料可能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做好理論糾偏??傊瑢で髮︸R克思社會歷史理論的準確理解,是我們堅持好和發(fā)展好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的首要工作。

        其次,必須充分借鑒和吸收當代社會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在新時期發(fā)展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在馬克思生前,他非常重視人類有史以來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尤其是近代以來的自然科學成果和人文社會科學成果),在對其做充分借鑒、吸收和利用的同時,還對其做了大量的批判性分析*馬克思除了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系統研究外,在其生前還專門研究過植物生理學、物理學、農業(yè)化學等,他對自然科學的關注是比較多的。恩格斯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談道:“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fā)現——它的實際應用也許還根本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而當他看到那種對工業(yè)、對一般歷史發(fā)展立即產生革命性影響的發(fā)現的時候,他的喜悅就非同尋常了。例如,他曾經密切注視電學方面各種發(fā)現的進展情況,不久以前,他還密切注視馬塞爾·德普勒的發(fā)現。”(參考《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2009年出版,第602頁)??梢哉f,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就是他這一工作的思想結晶。馬克思的這一做法給我們以極大的啟示,是我們后人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指南。在馬克思逝世后,人類文明進程加速推進。在科學技術領域,經歷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和第三次工業(yè)革命,在化工、航天、生物、海洋、信息、天文、醫(yī)學等領域取得了更加豐碩的成果,人們將這些科學技術成果廣泛地應用于人們的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進一步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從而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進而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不僅傳統學科如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法學獲得了快速發(fā)展,一些新興學科如人類學、文化學、社會學、傳播學、語言學、心理學也獲得了快速發(fā)展,并產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人文社會科學的成果與自然科學的成果一樣,既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加速推進了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進而言之,當代社會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優(yōu)秀成果為推動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而充分借鑒和吸收當代社會的科技成果和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也是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自身尋求發(fā)展的內在要求。

        再次,必須立足于當代全球化的實踐。實踐的發(fā)展需要理論對其做出及時的回應。在馬克思生前,他就考察和分析了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來的全球化趨勢。他的早期成果使用了“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術語來描述這一歷史趨勢,在中期和晚期使用了國際分工、世界市場、對外貿易、世界性的生產和消費、世界交往、對外殖民等術語來描述這一歷史趨勢。在馬克思逝世后,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和第三次工業(yè)革命以及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推動下,全球化進程加速推進,尤其是在冷戰(zhàn)結束以后,人類已經進入了全球化時代。在全球化時代,人類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新體驗,同時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全球性問題。可以說,當代全球化的實踐發(fā)展為推動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那么,站在當代全球化實踐的高度上,揭示當代全球化的發(fā)展規(guī)律(包括動力、矛盾、趨勢和后果)就應該成為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的中心內容和主要議題。

        最后,必須立足當代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實際。中國在革命、改革和建設的歷史長河中,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作為指導中國共產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指南,它就必須與當代中國的實際相結合:一方面,堅持這一理論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另一方面,要充分總結我們國家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尤其是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的實踐經驗),來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當前我國正處于“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關鍵時期,既需要大膽的實踐探索,也需要符合實踐發(fā)展的理論創(chuàng)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的那樣,“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10](P9)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在這一關鍵時期必須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和功能,為推動我們國家實現“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總之,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不是“超歷史”的歷史哲學,不是以思想、概念、觀念、理論體系、抽象的邏輯結論來談論歷史,而是以“現實的歷史”和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為基本原則來考察、分析和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的??梢哉f,這是馬克思學說的精髓,是留給后人最重要的學術遺產之一。與之相應地,在推進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的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中的基本原則、基本方法和精神實質,同時反對任何將其理論做曲解或者簡單化、庸俗化解讀的做法。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卡爾·波普爾.歷史主義的貧困[M].何林,趙平,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7.

        [3] 趙家祥.歷史哲學[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斯大林.斯大林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 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Werke. Band 3.Berlin:Dietz Verlag,1983.

        [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歡
        馬克思理論歷史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fā)現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歷史上的6月
        免费可以在线看A∨网站| 天天做天天摸天天爽天天爱 | 在线不卡av一区二区|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是什么心态| 精品国产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中文在线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av| 丝袜美腿一区二区国产| 日韩一卡2卡3卡4卡新区亚洲| 91在线在线啪永久地址| 台湾自拍偷区亚洲综合| 后入丝袜美腿在线观看|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久久88综合| 蜜桃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无码精品蜜桃| 色丁香色婷婷| 亚洲天堂av大片暖暖|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机版|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 国产无码十八禁| 国产伦理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 日韩av无码成人无码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最新视频| 亚洲精品一区三区三区在线|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播放| 伊人久久中文大香线蕉综合| 成人性生交c片免费看|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小草|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中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1伦理片视频国产精品久久久| av网址不卡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不卡| 国产在线视频91九色| 黄网站欧美内射| 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 大尺度极品粉嫩嫩模免费| 久久99热狠狠色精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