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敏
腦卒中為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病變。當前,我國腦卒中幸存者的人數(shù)已經(jīng)達到700萬人次,每年新增患者人數(shù)約為150萬,發(fā)病率為221/105。生活不能自理的發(fā)生率為43.6%,致殘率為88.4%,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品質和生命安全,已經(jīng)成為了我國值得關注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1]。由于很多腦卒中患者存在程度不一的情感、社會以及認知功能障礙,生活自理能力存在局限性,需要照顧者的幫助,所以,照顧者也成為了家庭內(nèi)承擔提升患者康復進程的重要角色?,F(xiàn)如今,在照料腦卒中患者方面,我國仍以傳統(tǒng)家庭式照料為主。照顧者的照護負擔相對繁重,面臨較大的生理以及心理挑戰(zhàn)。有文獻證實:對于該部分人群,開展針對性心理干預,能改善其生理以及心理狀況與生活質量[2]。為了分析該理論的真實性,結合實際情況,本文選擇安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就診的腦卒中者照顧者為研究對象展開研究。
擇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安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就診的94例腦卒中者照顧者為研究對象。照顧者無既往精神病、精神系統(tǒng)病變以及其他慢性??;對于本次實驗調(diào)查表示知曉,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將兩組照顧者隨機分為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每組 47例。觀察組年齡區(qū)間為 25.61~50.26歲,平均年齡為(39.62±3.52)歲,男20名,女27名;家屬7名,暫時照顧者4名,保姆36名。對照組年齡區(qū)間為 25.59~50.75歲,平均年齡為(39.46±3.38)歲,男21名,女26名;家屬9名,暫時照顧者3名,保姆35例。兩組受試者基線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心理疏導,醫(yī)護人員主動問詢照顧者的近期情況,排除內(nèi)心憂慮。以此為基礎,觀察組接受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指派專業(yè)護理人員對患者開展健康知識宣教,每周對照顧者開展心理干預,了解其疾病掌握情況。對于不了解腦卒中的照顧者采取個別講解的方式,在進行實際講解過程中,可結合患者案例,以及相關的生活情況給予照顧者足夠信任,表示對其當前工作的理解以及支持,尊重其人格,盡量滿足其實際需求。同時開展認知心理干預,定期組織交流會議,鼓勵照顧者說出自身以及患者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在陪護期間內(nèi),照顧者普遍反應睡眠期間不足,勞動強度高,心理壓力大。評價照顧者在護理過程中存在的不良認知,幫助其建立正確的認知方式。行為干預方式為:為病患闡述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對于機體的重要影響,指導病患每天對患者開展放松身心的訓練,積極開展集體干預,鼓勵照顧者相互交流,緩解內(nèi)心壓力。干預時間為2個月。
(1)使用焦慮自評表(SAS)以及抑郁自評量表(SDS )分析兩組照顧者接受心理干預前后心理變化[3]。其中,SAS>50分判定為焦慮,SDS>>53分判定為抑郁。
(2)使用家庭照顧者生活質量量表(FAMQOL),對受試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情況進行分析[4]。具體包含生理狀況、社會/家庭狀況、情感狀況和功能狀況四個維度,量表經(jīng)信、效度檢驗,信效度較好,分數(shù)和信效度呈正比。
使用SPSS 20.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當P<0.05時,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SAS以及SDS分數(shù)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受試者上述評分均有所改善,就改善程度來講,觀察組更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照顧者干預前后心理不良情緒變化情況(±s)
表1 兩組照顧者干預前后心理不良情緒變化情況(±s)
注:**對照組和觀察組同期相比,P<0.01
分組S A S S D S x ±s)±s)±s)干預前(干預后(t P 干預前(干預后(±s)t P觀察組 4 9.9 7±8.3 8 3 7.1 6±5.7 4^^^ 8.6 4 6 <0.0 1 4 1.7 9±1 2.2 5 3 0.1 9±1 1.3 6^ 4.7 1 4 <0.0 1對照組5 1.1 3±8.2 7 4 4.8 8±1 0.3 5**3.2 3 4<0.0 1 4 2.0 6±1 1.8 3 3 6.3 4±8.7 2**2.6 6 8<0.0 1
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干預后FAMQOL分數(shù)改善更為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后生活情況
腦卒中主要是指發(fā)生在局部腦組織內(nèi),包含膠質細胞、神經(jīng)細胞以及血管因血液供應不足而引起的壞死所產(chǎn)生的腦軟化疾病。顱外、顱內(nèi)動脈出現(xiàn)閉塞性病變未能及時改善為腦梗死的根本原因。由于腦側支循環(huán)不足,令局部腦代謝以及血液供應之間失衡,引起患者發(fā)病。腦梗塞會引起諸多后遺癥,致死、致殘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疾病和功能障礙并存是腦卒中的主要特征。有文獻證實,當前接近 95.00%的腦卒中照顧者生活受到負面影響[5]。這種負面影響的存在不但對病患照顧質量造成影響,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二次住院率。另有前瞻性報道證實:存在壓力的老年配偶照顧者,和年齡相仿的非照顧者相比,其病死率更高。這些壓力主要來源于家庭關系、經(jīng)濟情況以及對自身健康的擔憂[6]。照料者身份不同,壓力源也存在一定差異。對于暫時照顧者,其壓力源為自身前程;對于家屬,則為家庭經(jīng)濟壓力和患者病情;對于保姆/護工,主要擔心自身健康、家屬對自己過于苛刻以及薪資待遇。
因患者長時間臥床,生活完全依賴于照顧者,從進食、穿衣到排泄以及康復,都離不開照料者的精心護理。因工作性質特殊,照顧者生理以及心理衛(wèi)生不容忽視。開展社會支持,能降低其負性情緒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程度,從而從而緩解照顧者內(nèi)心壓力。
從結果可知,干預后觀察組 SAS、SDS、FAMQOL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照顧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提升照顧者的生活質量。究其原因,針對性的心理干預通過全面調(diào)查并了解不同照顧角色的壓力源,預測與尋找護理工作重點,令護理變得更為有的放矢,可為照顧者提供良好的心理干預,從而提升護理效率。這與相關研究結果相符[7-8]。
綜上所述,針對性的心理干預能改善照顧者內(nèi)心不良情緒、生理不適以及生活質量。減輕負荷干預應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為照顧者提供相關知識,幫助其掌握協(xié)助病患開展康復鍛煉的要點,傳授照顧技巧,積極分享相關經(jīng)驗,培養(yǎng)照顧者照護能力,提升其工作效率。
但本實驗由于樣本量過少,所得結果可能存在偏差,今后需要開展大樣本實驗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