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p>
中圖分類號:R31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2-0-01
人體冷凍技術興起于20世紀六十年代初期,1962年,被譽為人體冷凍之父的羅伯特·埃廷格,在他《永生不死的前景》一書中傳遞了‘死亡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身體被凍得足夠快,死亡是可以逆轉的的觀點,開啟了人體冷凍技術研究的先河[1]。五年后,羅伯特·尼爾森(Robert Nelson)冷凍了地球上的第一個人——詹姆斯·貝德福(James·Bedford)正式完成了人體冷凍技術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
自此以后,醫(yī)療界開啟了人體冷凍技術研究熱潮,目前已有三百余人加入了冷凍計劃。在我國人體冷凍技術研究起步較晚,但發(fā)展較快,2017年山東齊魯醫(yī)院臨床專家實施了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科研項目,展女士被存于-196℃的液氮罐內,等待后期的起死回生。雖然冷凍技術已在國內外普遍開展,但是目前的技術僅限于冷凍,其復活凍尸尚未實現(xiàn)。有人曾將復活凍尸列為繼曼哈頓計劃、阿波羅計劃和人類基因計劃之后人類的第四大科學計劃,并預言用不了30年就將取得突破性進展,并會引發(fā)生命周期的改變。本文將人體冷凍技術的基本原理、研究進展和應用前景做一研究,為后續(xù)實驗提供實驗數(shù)據(jù)。
一、人體冷凍技術保存原理
人體冷凍技術是一種目前仍處于試驗中的醫(yī)療科學技術,是指將人體或動物懸浮在加有或者不加有冷凍保護劑的溶液中,以一定速度下降至某一極低溫度后,將人體在極低溫(攝氏零下196度以下)下進行長期保存。低溫保存中的人體細胞代謝活動完全被抑制,生命情況也處于靜止狀態(tài),如同一粒種子般被暫停了時間。
從科學上來說,人體冷凍其實是一個脫水的過程,其保存的關鍵在于減少細胞內冰晶對人體的損害。我們知道正常血液的百分之六十是水分,在降溫過程中會結成冰晶,對人體細胞和血管器官造成機械性的冰晶損傷;同時未結晶的細胞內溶液滲透壓極具增高,造成蛋白質變形,即形成溶液損傷,二者都會引起人體的不可逆變形而帶來死亡。為此,在人體冷凍的過程中,需要把血液置換成冷凍保護劑,以盡可能地減少降溫保存時冰晶形成和血液由液態(tài)變?yōu)楣虘B(tài)時碰撞所造成的冷凍損傷和器官損害。這就涉及到冷凍保護劑的選擇,因為我們需要依據(jù)不同的體溫梯度灌注不同的冷凍保護劑。常用的冷凍保護劑包括蔗糖、聚乙烯吡咯酮、白蛋白即葡萄糖等。此外,也有部分新的替代成分,但是應用相對較少。
二、人體冷凍技術保存過程
一般在腦死亡后,醫(yī)生會第一時間向保存者體內注射抗凝劑、抗菌藥物、抗血栓藥物來防止血液凝固,同時利用特制的設備按壓心臟,保證血液循環(huán)持續(xù)。隨后,實施灌流,即利用稀釋過的保護液逐步替換遺體中殘留的血液,以防冰晶形成。最后在替換腦部殘留血液后,將遺體放在-120℃或者-196℃的環(huán)境中保存。等待醫(yī)療技術更為先進后來復活。世界上最大的人體冷凍公司KrioRus公司認為目前冷凍流程已經(jīng)趨于完備,可以在冷凍大腦或身體的同時,幾乎不讓細胞結構受到冰晶的傷害。
三、目前人體冷凍技術發(fā)展現(xiàn)狀
不過冷凍技術的好壞在人體復活后才能予以正確的判斷,而目前沒有任何一家冷凍公司能夠擔保‘死而復生這一天能夠真正到來。從現(xiàn)在的局面來看,冷凍復活面對的最嚴重的問題是,人體解凍時,會變得支離破碎。即便是目前通過防凍劑正在逐步解決這一問題,但能不能恢復舊有的功能也很值得人懷疑。
美國未來學家雷恩庫茲韋爾等專家認為,想要讓冷凍人體重新復活,需要綜合運用遺傳學、計算機運作和納米技術,唯有如此,才能夠重建腦中神經(jīng)傳導的通路,才能夠激活細胞的新陳代謝,才能夠修復和清楚舊有的冷凍保護劑[2]。
雖然目前并沒有實施人體復活技術,但是在動物方面卻取得了一定的進展。2001年皮丘金將冷凍的老鼠大腦切片化凍后,大腦功能完全恢復,邁出了人體冷凍技術復蘇堅實的一步。隨后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研究納米技術的美國著名科學家斯莫利認為,可以發(fā)明一種能夠進行分子水平修復的微型機器人,讓他進入人體,對人體細胞功能進行分析、修復和治療,從而使冷凍的細胞恢復舊有的功能[3]。著名專家費雷塔斯分析,首例冷凍遺體復活將在2040-2050年產(chǎn)生。
冷凍人體的復蘇不但面臨著技術上的困難,也遭遇著倫理上的困境。許多倫理學家認為冷凍人體存在著以下的倫理問題,一是復蘇的人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后代,二是復蘇的人不具有現(xiàn)代的能力和技術如何生存,三是如果技術真正推廣了,我們的地球承載性問題。四是目前的技術下很多冷凍人復活需要一個新的人體,那么新的人體從何而來。按照某些科學家認為,可以通過將富人的頭腦在窮人健康身體上復活,以混合的形式共享富人的財產(chǎn),但是實際上這也代表著不平等和不公平[4]。五是觀念的沖擊,畢竟很多國人已經(jīng)形成了‘有生有死循環(huán)論的觀點,只生存不死亡的觀點必然會引起社會思想的一次變動。
技術問題、倫理問題、法律缺失問題,讓人體冷凍技術舉步維艱,但是很多科學家仍然十分看好這一技術,在他們看來只要能夠成功實現(xiàn)人體的再度復活,那么所有的問題就不再是問題。而且,‘長生不死一直是所有人共同的心愿,如果有一點希望能夠達到這一目標,我想所有人都會不懈去努力。所以,或許真的像科學家所預言的那樣,五十年后,第一批‘死而復活的冷凍人將向我們走來。
參考文獻
[1]王瑞良.回生有術——簡說美國人體冷凍保存技術[J].華東科技管理,1994(02):42.
[2]杜海濤.死亡的深度技術化:人體冷凍技術在死亡問題上的哲學話語[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02):117-122.
[3]卓然.保鮮大腦,拯救靈魂——人體冷凍技術新進展[J].中等職業(yè)教育,2010(05):40-41.
[4]楊懷中,付小雨.人體冷凍技術中的潛在風險及其倫理應對[J].南方論刊,2017(01):27-2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