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是高中階段開設的歷史選修課程,該內容也是高考新課標全國文綜卷中的選考內容。選修課程是必修課程的具體、豐富和延伸??v觀古今中外歷史,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改革是一種普遍的歷史現(xiàn)象,是歷史發(fā)展的鮮明主題,它與歷史的發(fā)展相始終。從某種程度上說,數(shù)千年的世界文明史,就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革命相互更替、互為作用的運動過程。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xù)前行的力量。改革就是將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落后的不合時宜的進行調整,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fā)展。1978年,在鄧小平先生倡導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壯麗史詩。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天行有?!薄皯灾蝿t吉”。中國進行改革開放,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fā)展、要創(chuàng)新、要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國人民要發(fā)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時代潮流。
除了大家非常熟悉的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外,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很多次的改革,如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等。雖然這些改革的內容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但是這些改革都有一些相同點。這些相同點就是,第一,這些改革都充滿艱巨性,改革的道路總是坎坷曲折的。改革是新勢力與舊勢力相斗爭的過程。在改革過程中,舊勢力為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肯定會千方百計地阻撓新勢力。所以,改革不可能是輕而易舉的,需要改革者具有無比大無畏的勇氣。第二,改革具有多樣性。就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歷史上沒有兩次完全相同的改革。所以,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jù)不同的條件和實際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
近年來,高考新課標全國文綜卷從不同的角度對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內容進行了考查,王安石變法是經??疾榈膬热?。王安石變法是宋朝甚至是我國歷史上有較大影響的一次變法。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下王安石變法。
1.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
(1)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每一次改革都是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具有特殊的歷史背景。實際上,早在宋太祖時期,宋朝就已經為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埋下了伏筆。北宋初年,宋太祖即位后不久就剝奪了主要將領的兵權,鼓勵他們回老家置買田宅,對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態(tài)度。這樣,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農民占有較少土地。地主還隱瞞田產以少交賦稅,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只能增加賦稅,這樣受害嚴重的只能是農民。
(2)國家積貧積弱
宋朝,宋太祖和他的繼承者們采取了措施加強了皇帝的權力。這些措施是集中軍權和集中行政權。具體來講,就是設立不同的機構管轄軍隊,經常換防各地駐屯的軍隊;設立幾位宰相和參知政事,以相互牽制;等等。這些措施雖然有利于加強封建統(tǒng)治,但也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第一,軍隊的戰(zhàn)斗力遭到了削弱。在與遼和西夏的戰(zhàn)爭中,勝少敗多,形成了積弱的局面。第二,政府工作效率低下,財政負擔加重。當時,機構重疊,造成了很多冗官;軍隊數(shù)量增加,造成冗兵和冗費現(xiàn)象。這樣,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增加,北宋財政負擔加重,形成積貧局面。
2.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
隨著社會矛盾的日益加劇,宋神宗即位后,希望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決定起用王安石,支持王安石變法。王安石針對積貧積弱的局面提出了富國之法、強兵之法和取士之法。
(1)富國之法
①青苗法:
每年春夏兩季青黃不接時,政府向農民提供低息貸款或谷物。
②農田水利法:
政府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
③免役法:
政府征收不愿意服役的人戶的錢,雇人服役。
④市易法:
設市易務,購滯銷貨物,在短缺時賣出。
⑤方田均稅法:
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賦稅。
(2)強兵之法
①保甲法:
政府把農民編為保甲,農閑時練兵。
②保馬法:
官馬由百姓保養(yǎng)。
③將兵法:
設“將”為軍隊編制的基本單位,由固定將官帶軍隊。
④設軍器監(jiān):
政府設置軍器監(jiān),監(jiān)督制造兵器,提高武器質量。
(3)取士之法
①改革科舉制度:
改革考試內容與形式,注重實際。
②整頓太學:
太學生成績優(yōu)異者可不經科舉考試直接為官,開設專門學校。
③唯才用人:
擇優(yōu)錄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員被委以重任。
3.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王安石變法觸犯了舊勢力的既得利益,在守舊派的激烈阻撓中失敗。但是,富國之法在抑制土地兼并、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增加政府收入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國家積貧的局面。強兵之法也使國家的積弱局面有所改善。取士之法發(fā)展了教育,使有真才實學的人才取代了反對改革的舊官。